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藏於破巷,憑一手做了32年的生燙及拌面

回頭客無數, 十次路過九次在排隊

食物總是有種神奇的魔力,

在味蕾跳動的瞬間,

偷偷溜進你的腦海,

在你恍惚時, 深深紮根,

以至於,

成了那揮之不去的美好滋味。

那年傍晚,

不安分的孩子瞞過家裡,

從補習班上逃出,

在中山路上,

捧著燒仙草一路閒逛,

拐進只有一人寬的小巷,

點完單, 縮在小小的板凳上,

興奮地聊起新出的漫畫。

“誰的拌面和餛飩豬腰湯?”

聊天被打斷也沒人在意,

忙不迭揮手:“這裡這裡!”

接回剛剛話題的同時雙手不停,

直至每根麵條上,

都均勻裹滿甜辣醬及花生醬。

在來往不斷的食客交代著各自的喜好聲裡,

夾雜著刺溜刺溜的吸面聲。

空氣中飄散著芹菜與薑絲搭配的清爽味道, 厚重且濃郁的花生香撲鼻而來, 成了記憶中少時的味道。

大概是太過滿足,

以至於所有氧氣都供到胃裡,

大腦缺氧的那一瞬,

這份味道就悄悄鑽入了腦海深處。

頂著南方濕冷的風轉入巷中,

往前方煙霧騰騰的地方走去。

“老闆, 一份拌面、

一份餛飩豬腰湯。 ”

“好嘞。 ”

冬日裡來此,

更願意站在料理台旁,

看著老闆雙手翻飛,

湯水的蒸汽在空中慢慢消散。

似乎這樣, 就可以沾染到些許暖意,

驅散下南方冬天刺骨的寒。

熱氣騰騰的湯水灌入口中,

暖意從小腹處一點點擴散,

整個人也就慢慢活過來。

大概是逆反心理作祟,

總有一段看什麼都不順眼的時光,

哪怕是當初深愛的味道。

昏暗狹窄的巷子, 幾張小桌、一張台、幾個暗黃的燈泡加上一塊招牌和一塊擋雨的布構成的店面, 下雨天就開始積雨的小路, 各種細節都讓自己對這店愈發嫌棄。

那段時間,

喜歡的是哪些擺盤精緻、

環境優美的店鋪,

在那種地方,

隨意按下快門,

都能收穫一張,

看起來歲月靜好的圖片。

本以為此後與這店再無交集,

怎知離開廈門以後,

這家小小的破店,

竟成了念念不忘的家鄉滋味。

想念廈門清晨熱鬧的集市,

想濱海路乾淨好看的海邊,

想鼓浪嶼上的百年糍粑,

想思北的花生湯,

還想念,

局口的生燙。

念頭根植於心,

就開始生根發芽快速成長,

冬天裡生燙氤氳的熱氣,

夏日裡拌面濃郁的花生香,

在腦海裡不斷回轉, 久久不散。

“來, 小妹吃點什麼?

點完單再坐。 ”

熟悉的聲音響起,

一如記憶中爽朗模樣。

“一份拌面還有餛飩豬腰湯。 ”

“好嘞, 你的號碼牌,

找個位置坐下吧。 ”

料理臺上的食物依舊豐富,

食材還在湯裡浮沉,

大鍋的鴨湯對外散發著鮮味。

花生醬早已研磨好,

和甜辣醬一起乖乖躺在碗底。

入口的湯鮮甜依舊,

生燙的分量讓人滿心歡喜,

彈牙的麵條、濃郁的花生醬,

周邊帶著廈門風味普通話,

身旁穿著睡衣的老大爺,

一切似乎仍是兒時模樣。

一口麵條下肚, 一嘴鮮湯入口,

那如百爪撓心的思念,

漸漸消散無蹤。

吸吸鼻子, 多麼慶倖,

幡然回首時, 你依然還在。

從1985年起就駐紮於此

它早就成了局口巷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哪怕周圍街坊一戶戶搬離

依舊願意為了這口鮮湯和拌面專程回來一趟。

32年間,

哪怕遇上颱風天,

從下午4點到淩晨,

空氣中都會飄蕩著鴨湯的鮮香。

美好的東西總是自帶光芒, 在網路上, 局口拌面漸漸傳的神乎其神。

名氣一開, 食客自然來。

每次路過, 小巷裡都擠著一堆等待美食的食客。

無數拿著手機對著地圖摸索過來的遊客, 一邊抱怨糟糕的環境, 一邊暗暗期待即將上桌的美味。

但哪怕遊客數量不斷增加,

這裡依舊是老廈門心裡私藏的美食小店,

願意無數次在破舊的雨棚下,

擠在遊客中間,

安撫深夜空癟的胃。

即使店鋪名氣不斷擴大,

店家也絲毫沒有打算擴張,

手中出品, 也沒有打任何折扣,

種類也和以前一樣,

只賣拌面,

生燙和拌鴨腸。

無論外界紛紛擾擾,

安守著這一方小天地,

認真熬著手頭的湯,

拌好手上送出的每一份面。

汪曾祺書裡說,

“記得舊時好, 隨爹去吃茶,

門前磨螺殼, 巷口弄泥沙。 ”

我們所懷念的,

不僅僅是那口美味,

還是當年那個自己。

最地道的小吃,

有時候味道不一定是最好,

但往來的客人,

吃的也更多是一種情懷,

一種對傳統美食的惦念。

轉載自:日式生活美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