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有人提出辨別“奸佞小人”的好辦法,為什麼李世民卻拒絕使用?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被認為是中古代歷史上最完美的時代, 就連“自戀狂”乾隆帝都不得不承認。 但實際上“貞觀之治”在很多方面並沒有達到古代的巔峰, 是“治世”而非“盛世”。 “貞觀之治”真正讓後人神往的是一種難得的政治思想, 下面本鬼就舉個例子。

在中國古代判斷一個時期的政治是否清明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皇帝是否“親賢臣、遠小人”, 諸葛武侯的《出師表》就是這樣講的。 如果某個時代的朝廷上是“奸佞小人”居多的話, 哪怕這個時代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極大成就, 也會遭到後世的批評, 唐玄宗的“天寶年間”就是如此。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之後便立志要做一位名垂千古、萬世表率的好皇帝, 當然也要做到“親賢臣、遠小人”。 不過一句話說起來容易, 但在現實中辨別賢臣和小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世民也知道這不容易, 因此經常向別人請教。

俗話說“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有個人便給李世民寫奏章, 要求皇帝“去佞臣”。 李世民以為他知道那些大臣是“佞臣”, 便問這個人道:“佞臣為誰(誰是佞臣啊)?”沒想到這人說:“我的身份比較低, 不知道具體哪個大臣是佞臣。 不過我有個方法可以讓陛下您辨別佞臣。


這個人接著說:“陛下可以專門找大臣們談話, 然後故意跟大臣們找茬犯錯, 假裝出一副憤怒生氣的樣子。 如果這個大臣沒有被陛下的怒氣所嚇倒, 而是繼續堅持真理, 那他就是直臣;如果這個大臣害怕陛下的怒氣而逢迎您的錯誤, 那他就是佞臣。


李世民聽完後說道:“君為源頭, 臣為流水。 將源頭搞渾而要流水清澈, 這是不可能的。 君主自己就在騙人, 又怎麼能要求大臣正直呢?朕以至誠治天下, 看到以前的很多帝王喜歡用詭詐的小權術來對待大臣, 認為是一種恥辱。 你提出的雖然是個好主意,

但朕不會使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