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平湖劉氏:千年聚族于斯 文化薪火相傳

平湖劉氏家族

劉姓, 是中國最有影響的大姓之一, 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 1000多年前, 劉累後人中的一支自中原輾轉遷徙到深圳平湖, 聚族於斯, 歌哭於斯。 劉姓族人是最早遷到平湖的客家人, 屬當地大姓, 歷代人才輩出。 從宋朝到今日, 一代又一代劉氏族人譜寫著平湖的歷史。

宋朝劉達宗千年前于平湖開基

平湖劉氏自中原遷于江西贛南、福建汀州寧化一帶, 再沿贛粵兩省邊界的梅關進入廣東, 先居南雄珠璣巷, 再遷至東莞城, 後遷至深圳丹竹頭。 宋朝時, 劉達宗于平湖開基, 距今已逾千年。

劉氏人才輩出, 19世紀的記載就稱先後至少有5人考取功名, 成為舉人或貢生。

從明朝平湖大圍立村之日起, 劉氏宗祠也隨之建立, 族人在這裡傳承家訓家風、辦理婚喪嫁娶、商議宗族要務。 新中國成立後, 大多數祠堂被改作學校、倉庫、工廠等, 經歲月磨洗, 多家劉氏祠堂如今只剩下德馨堂一間還保存完好。 2017年下半年, 劉氏宗祠理事會準備重新修葺德馨堂, 將祠堂圍屋建設成文化博物館, 展示平湖的舊時風貌。

民國鄉紳劉鑄伯推動平湖發展

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 平湖墟始建。 到清嘉慶道光年間, 隨著平湖周邊的觀瀾墟、豐和墟相繼建立, 平湖墟逐漸衰落了。 而到了民國時期, 人口僅三四千的平湖墟卻因為一位鄉紳的出現, 改變了命運——墟鎮基建及配套設施得到大大改觀和提升,

一座擁有醫院、學校、工廠、街鋪及火車站的新型墟鎮誕生了。

這位鄉紳就是平湖籍香港巨紳劉鑄伯。 1910年, 香港著名慈善家、實業家、教育家劉鑄伯回到家鄉平湖, 獨資興建新平湖墟。 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 平湖墟規劃相當先進, 佈局合理, 店鋪林立, 道路寬敞, 具有相當規模。 1911年至1915年間, 劉鑄伯先後成立振興公司、昌裕公司(後改為益民公司)、大新織造廠等, 並招收附近青年鄉民當工人。 如今, 在平湖舊墟可見到振興公司、昌裕公司遺址。

1916年, 劉鑄伯分別在平湖墟建造“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 學校寓意紀念其母親辛勤, 醫院則寓意紀念其妻子賢慧, 為平湖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

被人們譽稱為“樂善鄉賢”。

1911年, 廣九鐵路修建時, 本來沒有計劃在平湖建一個車站, 劉鑄伯到廣州找有關部門, 要求在平湖增設一個火車站, 並由他個人出資, 後來便增設了平湖火車站。

紅朱嶺劉氏家族投身抗戰捨生忘死

1938年10月12日, 7萬多日寇在大亞灣登陸, 華南淪陷, 鐵蹄下的平湖墟一派肅殺。 民族危亡之時, 平湖熱血青年奮起抗日, 尤其是當地大姓劉氏族人。 僅紅朱嶺劉氏家族中就先後有14人投身革命, 當年的紅朱嶺學校成為平湖地區連接廣九鐵路路東路、西遊擊區的地下情報站和交通站。

解放戰爭期間, 紅朱嶺也是平湖地區堅強的紅色堡壘, 武工隊的領導和平湖鄉人民政府第一任鄉長劉堅都出自紅朱嶺。

其中有劉寶英、劉茜芬、劉燮芬、劉卓禮一家四姐弟, 劉堅、劉連科兄弟, 還有劉映霞、劉敬尚、劉焯華等。 他們捨生忘死, 或隨東江縱隊行軍打仗, 或從事黨的地下情報工作, 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後, 紅朱嶺劉氏家族又在各地、各條戰線上殫精竭慮從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 多有建樹, 受人尊敬。

劉彭齡父子兩代致力平湖教育事業

清末, 平湖人劉彭齡以優異成績通過了省學政組織的選拔貢考試, 成為一名拔貢生, 被保送京師國子監深造。 然而, 在1905年, 清廷正式廢除科舉制。 作為中國千年科舉制度的最後一批貢生, 劉彭齡通過科舉考試謀得一官半職的計畫頓成泡影。

劉彭齡只好返回家鄉, 潛心教書育人, 漸成省港地區知名的文化人。 1916年, 劉鑄伯專程找到劉彭齡, 請他出任“紀劬勞學校”校長。 此後, 劉彭齡從私塾儒生轉變為一名校長, 為新式鄉間教育披荊開路。 劉彭齡11歲的兒子劉仲德也不再接受私塾教育, 轉入紀劬勞學校學習。

1929年劉彭齡逝世, 他的兒子劉仲德在鄉親們推選下, 繼任紀劬勞學校校長。 不久, 劉仲德加入中國共產黨, 不僅在當地積極開展革命活動, 教育學校師生學習革命思想, 還通過學生向周圍農村傳播反帝反封建思想, 頗受師生鄉民的擁戴。 1930年, 因革命原因, 劉仲德被迫離開平湖, 前往香港。 後至越南、柬埔寨等地, 他在多個學校教授中文和英文。

1950年, 在外漂泊20年的劉仲德懷著“就算吃糙米飯, 喝白開水也要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心,返回平湖。紀劬勞學校已不存在,原先的校舍被用於平湖中心小學和之後的平湖中學,劉仲德又先後擔任這兩所學校的校長。在平湖,“校長”已成為劉仲德的終身代號。

在平湖,劉彭齡曾因拔貢生的過人文采被人們尊稱為“平湖文膽”。幾十年後,劉仲德不僅從父輩手中接過了教鞭,也用他的文化造詣和高尚德行,承襲了“平湖文膽”的稱號,備受鄉人稱頌。

劉旦華發掘保護平湖文化遺產紙龍舞

與父輩一樣,劉旦華也是平湖知名的文化人。在父親劉仲德的影響下,劉旦華自幼受傳統文化尤其是漢文化薰陶,專心習練筆墨,尤喜篆、草、甲骨文,自創的“黑篆體”更是別具一格。

劉旦華發掘保護了瀕臨失傳的平湖劉氏文化遺產———紙龍舞,其入選了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據介紹,紙龍舞是平湖劉氏先民自中原南遷入粵後,世代相傳的一項民間祈福傳統。這項流傳了千百年的民俗,在上世紀60年代被當做“四舊”廢除,所有紙龍付之一炬,再無人奏樂舞龍。

2008年,得知深圳市在徵集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當時平湖社區副書記的劉旦華牽頭社區居民,開始搶救紙龍遺產。編織紙龍,對龍頭的技藝要求最高。在平湖社區,此時僅剩93歲高齡的民間紮紙藝人劉壽發會編織龍頭。“之前別人找上門都被他推辭了,我登門時,老人家敬重我父親的為人,終於答應傳授我編織紙龍的技藝。”劉旦華說。

劉旦華邊學邊錄影,以便傳授給他人。紙龍紮好後,他又邀請曾經歷過紙龍舞的老人們集思廣益,儘量拼湊起曾經舞動紙龍時的音樂和舞步。經過近百場討論和模擬,2009年春節,停演已久的紙龍舞又重現在平湖民眾眼前。身為平湖劉氏紙龍舞的第31代傳人,劉旦華希望紙龍舞從此不再停演,平湖傳統民俗文化能夠代代相傳,薪火不熄。

喝白開水也要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心,返回平湖。紀劬勞學校已不存在,原先的校舍被用於平湖中心小學和之後的平湖中學,劉仲德又先後擔任這兩所學校的校長。在平湖,“校長”已成為劉仲德的終身代號。

在平湖,劉彭齡曾因拔貢生的過人文采被人們尊稱為“平湖文膽”。幾十年後,劉仲德不僅從父輩手中接過了教鞭,也用他的文化造詣和高尚德行,承襲了“平湖文膽”的稱號,備受鄉人稱頌。

劉旦華發掘保護平湖文化遺產紙龍舞

與父輩一樣,劉旦華也是平湖知名的文化人。在父親劉仲德的影響下,劉旦華自幼受傳統文化尤其是漢文化薰陶,專心習練筆墨,尤喜篆、草、甲骨文,自創的“黑篆體”更是別具一格。

劉旦華發掘保護了瀕臨失傳的平湖劉氏文化遺產———紙龍舞,其入選了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據介紹,紙龍舞是平湖劉氏先民自中原南遷入粵後,世代相傳的一項民間祈福傳統。這項流傳了千百年的民俗,在上世紀60年代被當做“四舊”廢除,所有紙龍付之一炬,再無人奏樂舞龍。

2008年,得知深圳市在徵集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當時平湖社區副書記的劉旦華牽頭社區居民,開始搶救紙龍遺產。編織紙龍,對龍頭的技藝要求最高。在平湖社區,此時僅剩93歲高齡的民間紮紙藝人劉壽發會編織龍頭。“之前別人找上門都被他推辭了,我登門時,老人家敬重我父親的為人,終於答應傳授我編織紙龍的技藝。”劉旦華說。

劉旦華邊學邊錄影,以便傳授給他人。紙龍紮好後,他又邀請曾經歷過紙龍舞的老人們集思廣益,儘量拼湊起曾經舞動紙龍時的音樂和舞步。經過近百場討論和模擬,2009年春節,停演已久的紙龍舞又重現在平湖民眾眼前。身為平湖劉氏紙龍舞的第31代傳人,劉旦華希望紙龍舞從此不再停演,平湖傳統民俗文化能夠代代相傳,薪火不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