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太宗李世民的虛偽:善於作戲給自己貼金,不是有德而是有術

史海鉤沉41:李世民的虛偽和作戲

電視劇中的李世民形象

李世民奪得帝位後, 做了幾件讓今天的有識之士大加懷疑的事情。

貞觀六年(632年), 大臣們都請求李世民去泰山封禪, 藉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 李世民也做如是想。 但魏征卻反對說:“陛下雖有以上六德, 但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 直到現在, 戶口並未恢復, 倉庫尚為空虛, 而車駕東巡, 千騎萬乘, 耗費巨大, 沿途百姓承受不了。 況且陛下封禪, 必然萬國鹹集, 遠夷君長也要扈從。 而如今中原一帶, 人煙稀少, 灌木叢生, 萬國使者和遠夷君長看到中國如此虛弱,

豈不產生輕視之心?如果賞賜不周, 就不會滿足這些遠人的欲望;免除賦役, 也遠遠不能報償百姓的破費。 如此僅圖虛名而受實害的事, 陛下為什麼要幹呢?”

李世民只好打消這個念頭, 但心裡的結卻並沒有馬上解開, 他認為魏征不主張進行封禪, 是不是為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豐、祥瑞未至。

大概就是出於這種想法, 他在貞觀六年做了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他釋放了三百個犯死罪的囚犯“回家跟親人訣別”, 並要求他們在一定期限內返回來。 蒼天在那一年不知怎麼就開眼了, 囚犯們居然在規定之期限內都返回來了。 李世民大喜之下又把這些人無罪釋放了。 萬民景仰李世民, 文人們開始籌畫"仁德"之君李世民的教化之道。

大凡天下的蠢事都是因為某種人抱著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做出來的。 李世民放死刑犯無非是想讓天下人知道自己的仁德感化了這些混蛋, 但顧此失彼, 在天下人讚歎他的教化之功時會懷疑一個問題:既然皇帝的道德感化已經做到了如此之地步, 為什麼監獄裡還會有這麼多犯大罪的人?

中國有句俗語叫“顧頭不顧腚”, 李世民此舉正是此俗語的演繹。

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看國史。 貞觀九年(635年), 李淵剛一去世, 李世民就迫不及待地要看國史, 時任諫議大夫的朱子奢就是不給他看, 並說, 如果您一旦看了, 發現裡面有不利於自己的地方肯定要修改。 如此, 後人從史中還能得到什麼呢?

李世民在這個時候也就撕下了從諫如流的假面具, 用自己奪來的皇帝權力把《高祖實錄》與《今上實錄》看了個遍。 他發現了好多問題, 就像我們今天發現別人日記裡有對自己的反面評價一樣。 倘若我們發現這種情況, 就會把寫日記的人揍一頓。 因為我們沒有必要塗改, 畢竟我們是個小人物, 世人沒有瞭解你的必要。

可李世民不同, 他是一朝之主, 一國之君。 無論是當時人還是他的子孫們還是後人都有瞭解他的渴望, 而解決這種渴望的途徑就是看當時的皇帝實錄, 也被稱為起居注。 起居注是專門寫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論的, 皇帝無權干涉, 這是歷來的傳統, 歷來的皇帝都沒有看, 尊重史官的職權和地位, 而史官也是公正直書,

從不掩飾什麼, 從不害怕皇帝打擊報復。 但李世民這個所謂的明君卻做了一驚天動地的大事, 正如他當初殺兄逼父一樣的驚天動地。 他看起居注給唐朝後來所有的皇帝開了個壞先例, 破壞了這個制度。

其實, 他只是看倒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至多會留下違反先例的駡名。 但是他竟然開始著手修改了。 他找來被後世稱為奸佞的許敬宗修改之。 把玄武門之變和建成太子的事情一概塗改之, 實在改不動之處便閃爍其詞, 於是, 史書中便有了唐朝開創之初的一切戰役功勞要麼是李世民一人所有, 要麼李建成不過是沾點星光而已。 他甚至還詆毀自己的親哥哥。 《舊唐書》裡面說“建成、元吉實為二凶”、“建成殘忍異常”。

這是比較客氣的,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不加細查就開始罵上了“建成庸劣”, 這也難怪, 畢竟《資治通鑒》工作量太大, 司馬光也不可能每一個細節都去詳加核查。

《舊唐書》書影, 這本書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竭力貶低

其實把建成太子的品德這樣一改, 倒反顯出李世民的品德不怎麼樣來了。 如果李世民的品德很好, 還至於用“踩矬子顯身高”這種愚蠢的方法嗎?

後世提到李世民, 便和貞觀之治與納諫如流等同起來。 不可否認, 李世民的確讓大唐步入了封建史上難得一見的盛世。 據說當時丟了東西在路上, 回頭還能找回來, 晚上睡覺不用關門。 真是乾坤朗朗, 蒼天可鑒。

其實, 貞觀之治的出現先有李淵打下了堅實的經濟與政治基礎, 後有諸多謀臣的輔佐,打一個不雅的比喻,隨便放到龍座上一個人,只要不是白癡,都能做到此一點。

關於他的納諫如流,從貞觀後期他和魏征的一段談話裡可看出背後的意義來。

魏征:陛下貞觀之初誘導別人提意見;三年以後,見納諫之人樂之。但前後相比,受諫之勉強已有了。

李世民大驚(被魏征看穿而驚):你憑什麼這樣講?

魏征:陛下初即位時,有人犯罪,您賜以死。孫伏伽諫止,認為此人罪不當死,您賞賜給了孫蘭陵公主園,值百萬。有人說賞太厚,您說,之所以這樣,就是想讓人使諫也。但後來柳雄犯罪,戴胄上諫說不當死罪,您只是給予了戴胄一番表揚而已。近日,皇甫德參上書說,修洛陽勞民傷財,您卻有點不高興,還說,國家不使一人,不收一租,我們吃什麼喝什麼?所以,我知道您對納諫之事不上心了。

魏征像,其實他和李世民的關係並沒那麼和諧

這段話記載于《唐書·魏征傳》中,從此段記載中可以看出,李世民的所謂納諫,不過是做給人看的。隨著後來的貞觀之治的出現,他便現出了本來面目。

既然他的納諫是做給人看的,那麼,歷史記載的他肚量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危,他以為自己就要完蛋了,便囑咐太子說,徐茂公這個人太忠義,當初李密造反被殺,他不避嫌疑,替他收屍;他的結拜兄弟單雄信犯了死罪,他先是以官爵為單雄信贖罪,後來又割下自己的肉喂單雄信。所以,這個人雖然有才智,但你卻於他無恩,恐怕我死後你上臺不能服他,我先把他廢黜了,等你上臺用他為僕射,如果他不服氣,就殺了他。

這就是李世民親口對兒子說的話,徐茂公是什麼人?參加了玄武門兵變,在並州十年,突厥不敢越雷池一步。他曾當眾誇獎徐茂公說,古之衛青、霍去病都不及他。但這樣一個為唐朝安定立下汗馬功勞的人,李世民卻是不放心的。

尉遲敬德,這個在玄武門兵變中出力最多、雙手沾滿鮮血的李世民的鷹犬後來也不被李世民所放心。他曾看著尉遲敬德的滿臉橫肉問:有人說你要造反,為什麼?

尉遲敬德氣急敗壞地說道:“對!我是要造反。我跟著您征戰四方,身經百戰,看看我現在渾身都是傷。天下已定,您卻懷疑我要反?”說完後,他把衣服脫了扔在地上,把身體上的傷痕給李世民看。

尉遲敬德像

李世民畢竟是見過大場面的,知道如何應付,他趕緊擠出眼淚來,叫他趕緊穿上衣服,說以後再也懷疑他了。

引上面幾件事,無非是想說明一件事:李世民並不是一個有德明君,但看他治理國家之術和殺死建成之策,且可算作是有道(術)之君而已。

後有諸多謀臣的輔佐,打一個不雅的比喻,隨便放到龍座上一個人,只要不是白癡,都能做到此一點。

關於他的納諫如流,從貞觀後期他和魏征的一段談話裡可看出背後的意義來。

魏征:陛下貞觀之初誘導別人提意見;三年以後,見納諫之人樂之。但前後相比,受諫之勉強已有了。

李世民大驚(被魏征看穿而驚):你憑什麼這樣講?

魏征:陛下初即位時,有人犯罪,您賜以死。孫伏伽諫止,認為此人罪不當死,您賞賜給了孫蘭陵公主園,值百萬。有人說賞太厚,您說,之所以這樣,就是想讓人使諫也。但後來柳雄犯罪,戴胄上諫說不當死罪,您只是給予了戴胄一番表揚而已。近日,皇甫德參上書說,修洛陽勞民傷財,您卻有點不高興,還說,國家不使一人,不收一租,我們吃什麼喝什麼?所以,我知道您對納諫之事不上心了。

魏征像,其實他和李世民的關係並沒那麼和諧

這段話記載于《唐書·魏征傳》中,從此段記載中可以看出,李世民的所謂納諫,不過是做給人看的。隨著後來的貞觀之治的出現,他便現出了本來面目。

既然他的納諫是做給人看的,那麼,歷史記載的他肚量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危,他以為自己就要完蛋了,便囑咐太子說,徐茂公這個人太忠義,當初李密造反被殺,他不避嫌疑,替他收屍;他的結拜兄弟單雄信犯了死罪,他先是以官爵為單雄信贖罪,後來又割下自己的肉喂單雄信。所以,這個人雖然有才智,但你卻於他無恩,恐怕我死後你上臺不能服他,我先把他廢黜了,等你上臺用他為僕射,如果他不服氣,就殺了他。

這就是李世民親口對兒子說的話,徐茂公是什麼人?參加了玄武門兵變,在並州十年,突厥不敢越雷池一步。他曾當眾誇獎徐茂公說,古之衛青、霍去病都不及他。但這樣一個為唐朝安定立下汗馬功勞的人,李世民卻是不放心的。

尉遲敬德,這個在玄武門兵變中出力最多、雙手沾滿鮮血的李世民的鷹犬後來也不被李世民所放心。他曾看著尉遲敬德的滿臉橫肉問:有人說你要造反,為什麼?

尉遲敬德氣急敗壞地說道:“對!我是要造反。我跟著您征戰四方,身經百戰,看看我現在渾身都是傷。天下已定,您卻懷疑我要反?”說完後,他把衣服脫了扔在地上,把身體上的傷痕給李世民看。

尉遲敬德像

李世民畢竟是見過大場面的,知道如何應付,他趕緊擠出眼淚來,叫他趕緊穿上衣服,說以後再也懷疑他了。

引上面幾件事,無非是想說明一件事:李世民並不是一個有德明君,但看他治理國家之術和殺死建成之策,且可算作是有道(術)之君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