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海陸豐尋找南宋朝蹤跡」南宋端宗皇帝與文天祥史話

注:本文源自廣東海豐縣電視臺“與你同行”欄目報出《海陸尋蹤宋跡》專題片。

第五回、 熱血勤王抗虜 孤忠一飯千秋

話說, 南宋忠臣文天祥, 初名雲孫, 後稱天祥, 字履善, 號文山,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丙申五月初二日子時誕生, 江西省廬陵縣(現吉安縣)淳化鄉富田村人, 父親文儀、字士表, 母曾氏。

文天祥有弟妹七人, 天祥居長, 二弟文璧(號文溪)、三弟文霆孫(早卒)、四弟文璋、長妹文懿孫、次妹文淑孫、三妹文順孫(早夭);文天祥之妻歐陽氏, 妾顏氏和黃氏(三位老婆), 生二子六女, 長男文道生、次男文佛生, 長女文定娘、次女文柳娘、三女文環娘、四女文鑒娘、五女文奉娘、六女文壽娘;一家二十丁口,

是個大家庭。

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丙辰二月, 文天祥與二弟文璧同科考上進士;理宗皇帝覽閱試卷, 看見其名字, 歡喜地說“此天之祥, 乃宋之瑞也”, 欽點文天祥為狀元及第。

開慶元年(1259年)五月, 皇帝授文天祥初階承事郎, 以狀元身份被任命為秘書省正字, 天祥滿懷報國豪情, 在集英殿感慨寫下《進士及第謝恩》詩曰:

于皇天子自乘龍, 二十三年此道中。

悠遠直參天地化, 升平奚羨帝王功。

但堅聖志持常久。 須使生民見泰通。

第一臚傳新渥重, 報恩惟有厲清忠。

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 文天祥任殿試主考官, 升校書郎之職。 他深感理宗皇帝之恩, 在御賜瓊林宴上賦詩恭和皇帝原韻詩曰:

奉詔新彈入仕冠, 重來軒陛望天顏。

雲呈五色符旗蓋, 露立千官雜佩環。

燕席巧臨牛女節, 鸞章光映璧奎間。

獻詩陳雅愚臣事, 況見賡歌氣象還。

之後, 文天祥先後任刑部郎官、瑞州府知事、學士院、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 甯國府知事、湖南提刑、贛州府知事等, 在任甯國府知事時, 為民奏免雜稅, 興文化, 郡中百姓歡舞, 捐資為文天祥建造生祠紀其功。 在江西贛州時, 與民相安無事, 十縣百姓素服文天祥的威信。

德佑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日, 端宗在福建省三山登基為帝, 改年號:景炎元年。 五月初二日, 端宗皇帝乃詔文天祥任右丞相、兼樞密院使, 都督諸路軍馬, 奉旨前往元兵軍營見伯顏議和, 強被扣留, 後逃脫。 入福安三山朝見皇帝,

這是他與端宗皇帝和朝內諸臣最後一次見面了。

景炎元年(1276)秋, 文天祥慷慨“盡以家資為軍費”, 到南劍(今福建南平)招兵買馬, 率兵入福建汀州, 在汀州誅斬了自稱“南宋天子”的黃從, 收復州縣多處。 從此, 文天祥以南天一柱撐著大宋的江山, 百折不撓地堅持抗元, 在戎馬征途中過著宰相的生涯。

景炎二年(127<1>7年)正月, 文天祥率軍移屯漳州龍岩縣, 三月、至廣丅東梅州, 五月轉入贛州會昌縣。 六月初三日, 在江西雩都打勝仗, 全殲元兵擺在雩都的主力軍, 取得名聞全國的“江西大捷”。 軍心大振, 各地人民紛紛起來響應文天祥, 長江一帶的軍民, 收復了興國(今湖北陽新)、壽昌(今湖北鄂城);湖南各地組織抗元部隊, 收復了衡山、湘潭等縣;福建人民奮起殺敵人,

捉漢奸。 文天祥的號令直通江淮, 一時形成了抗元以來從未有過的勝利局面。

其時, 端宗皇帝和朝臣、宋師屯于海豐麗江浦下游(長沙、後門港一帶), 舉行“禦宴”遙慶文天祥的戰功, 這是最後一次為文天祥遙祝的慶功大會, 可惜他在江西的戰場上, 沒有參加。

景炎二年(127<1>7年)九月, 文天祥在江西永豐縣空坑敗戰, 歐陽夫人、柳娘、環娘以及顏孺人、黃孺人等被元軍俘虜押往燕都(現在北丅京), 分別被充作元宮公主婢女或下嫁。 惟其母曾夫人及子文道生隨天祥奔走汀州, 十一月, 文天祥率殘部屯兵在惠州府南嶺(現紫金縣), 完全與朝廷失去了聯繫。

景炎三年(1278)戊寅二月, 文天祥移軍離開南嶺, 三月到達海豐縣,

經過現在的高潭, 黃羌虎噉、公平高沙、平崗、城東二埡、永安橋(竹仔坑水庫)、大客廳、白石門, 軍隊駐在麗江浦二個多月。 當時, 文天祥移向海豐的目的是要尋找皇帝行朝, 隨征保駕, 集中力量, 商討一致抗元的大計。 到了海豐, 聽說行朝早已向西出發了。 於是, 派出杜滸等十幾名將士化裝成老百姓, 從沿海線向西尋訪皇帝的車駕。 這時候, 因文天祥是從陸路輾轉而來, 只好在麗江浦搭營休養兵馬, 備購糧食、船隻, 以便出海。 之後, 文天祥帶著五、六千將士登船航行離開海豐麗江, 隨行的還有文天祥的母親曾氏、四弟文璋、長子文道生等。

祥興元年(1278)戊寅六月、文天祥移軍離開海豐麗江浦, 八月駐軍在船澳(清乾隆版《歸善縣誌·卷之四·古跡》載:“船澳, 在上下淮都海濱。宋丞相文天祥嘗駐師於此”。即現惠東縣稔山鎮,大亞灣亞婆角北岸。),這時候,杜滸等已尋到崖山行朝,晉見帝昺皇帝,轉呈文天祥的三份“奏摺”,在“奏摺”中陳述從三山之別和戎馬浴血奮戰元虜的情況報告,坦誠地向皇帝作自我檢討,關於兵敗江西之罪,請求進入崖山侍衛,共商抗元大業。可是,年僅八歲的帝昺皇帝、連字恐懂無個,那會理朝政,甚至文天祥的模樣和基本簡歷也不清楚,只由大臣們擺佈了。本來陸秀夫、張世傑等朝臣多妒忌文天祥職高威重,一致排擠;杜滸等代天祥要求進入廣州,亦遭拒絕,朝臣們擬出一道安慰文天祥的良策。這也許是讓文天祥在戰區截殺元兵,以想保住朝廷之計。就此,文天祥始終無有緣份進入崖山行朝隨侍帝昺皇帝。

八月、文天祥在船澳接到杜滸等將士帶回來的聖旨,原來是皇恩誥授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誥封其母親曾氏為“齊魏國夫人”,並賜黃金三百兩,作為慰勞軍士的戰備款。文天祥氣怒地寫信指責左丞相陸秀夫說“天子幼沖,宰相遁荒,制訓敕令出諸公口,奈何不恤國事,以遊辭相拒耶”。意思是說:皇帝年齡尚少,宰相陳宜中失蹤(其實陳宜中逃跑到現的越南),皇帝簽發的檔由你們所寫,為什麼不體察憐惜國家大事,藉口來拒絕我呢。

九月、駐在船澳的宋軍發生嚴重的瘟疫,死亡數百人,文天祥的母親曾氏齊魏國夫人、長子文道生也相繼病亡。這時候,文天祥的二弟文璧以戶部侍郎複任惠州知府,文璧與四弟文璋、次妹淑孫奉母靈柩移葬在河源義合鄉。

十一月、文天祥從船澳移師向東沿著現在的汕尾、捷勝、碣石的海面航行,進屯潮州府潮陽縣,繼續堅持戰鬥,平治群盜,安定人心。忽然接到刺探可靠的軍事情況,元兵大軍已侵略到漳州和泉州了,勢不可當,很快就要侵到廣丅東之境,十萬火急。

文天祥

祥興元年(1278)戊寅十二月十五日,文天祥帶著兵將五千人從潮陽走陸路移進海豐,為什麼他退兵之路要選擇海豐呢?因福建省已被元兵佔領,江西省大部分城池土地也被元兵所占。只有海豐才是退路,又因為文天祥的二弟文璧任惠州知府,加上海豐的老百姓們有抗元的民族感情。所以,文天祥帶領五千將士直奔惠州府的海豐縣。這是他第二次到達海豐,行程五天,於十二月二十日,抵達海豐五坡嶺,休息片刻,安排挖地造灶,砍柴挑水,洗米煮飯,宋軍剛要吃午飯的時候,元虜前鋒張弘正(漢奸張弘范之弟,)率帶騎兵五百,兇猛追到五坡嶺,宋軍在倉惶中潰散,展開生死戰鬥,因疲倦戰敗,或陣亡、或被執、或突圍;劉子俊被元兵俘執自稱是“文天祥”,想使元兵不窮追天祥,可讓他逃劫,這時,文天祥走到五坡嶺下南側的山坑(福臨坑)取水、服吞隨身所帶的二兩腦子(冰片),欲自盡殉國,卻也被元兵俘執,因藥性失效和水份不足而未死。仗義的劉子俊與文天祥相爭大聲叫稱是“文天祥”,被認明真假後,劉子俊被元兵投入造飯的大鼎,活活烹死。鄒鳳在五坡嶺拔劍自殺,被眾將扶至南嶺因流血過多死了。還有林琦、蕭資等都壯烈犧牲。文天祥的四女鑒娘、五女奉娘也死于亂兵中。部分宋軍將士沖出至龍津溪東畔(現龍津二環橋下)也壯烈犧牲。

此時,宋推官承務郎(州級文職佐官,正八品銜)盧參,從江西至潮陽尋找文天祥,聽說文丞相已向海豐,並獲知元兵逼近的軍情後,率數十騎兵星夜趕來,以圖到海豐會宋師,不料,到赤岸渡時與元兵相逢,盡是冤家路窄,雙方拼殺,宋軍難抵強敵,或被擄殺、或投水,盧參等三十六將士在赤岸英勇捐躬殉國。

這時候,惠州知府文璧(號文溪)已經將惠州城投降元朝了,當上臨江總管的官職。文天祥與文璧兄弟各有其志,後有詩人作詩評價:

江南見說好溪山,兄也難時弟也難。

可惜梅花異南北,一枝向暖一枝寒。

當年,海豐的老百姓義士們偷偷地將宋軍的屍首埋葬在五坡嶺、赤岸溪東畔等地,不敢造墓立碑。

清乾隆十年(1745),老百姓請海豐知縣黃維喬稟請廣丅東提督批准,為盧參公造墓立石豎碑,並建一座四柱單層的小亭,鐫刻一副對聯曰:“丹心衛宋稷,英丅魂聯五嶺;忠骨埋西浦,氣節壯山河”。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碑文鐫刻著:“乾隆拾年、稟憲示准捐修三十六位,宋承務郎盧諱參公之墓,光緒十一年、汀州約眾信等捐資重修”的字樣。

一九八丅九年,鄰近汀州村群眾集資重建一座高達2米的六方柱硬山頂墓亭,內嵌《盧參公墓亭記》及捐資者芳名。

南宋祥興二年(1279)己卯正月初二日,文天祥被元帥張弘正押上船中,離開海豐,往潮陽去了,文天祥以威武不屈的氣慨,堅持以精神力量抗元,一而繼往地樹立大宋的榜樣,儘管張弘範以客禮相待,他毫無動於衷。

之後,張弘范將文天祥押上船,轉向崖山準備消滅南宋小朝廷,張弘范先請文天祥寫信勸張世傑投降,卻遭到他直言的拒絕,文天祥說: “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在舟經伶仃洋時,文天祥感慨萬千,提筆寫下千古名句的《過伶仃洋》詩一首,以明心志,詩曰: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伶仃洋裡歎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兵的舟船經南海時,文天祥寫下《元夕》詩一首,流露盡忠死而無愧的英雄氣概,詩曰:

南海觀元夕,茲游古未曾。

人間大競渡,水上小燒燈。

世事爭強弱,人情尚廢興。

孤臣腔血滿,死不愧廬陵。

南宋祥興二年(1279)己卯正月十三日,元帥張弘范率大小船五百艘(其中二百艘迷失航向未至)直奔崖門,宋軍以幾艘小船襲丅擊元舟,初戰得勝,後因張世傑不守山門,以一字陣待戰,文天祥在元師的船上見勢知其不妙,在心裡怨責張世傑無遠志而輕敵,他認為宋軍有船千餘艘,多數是大船,乘元舟初至,兵將不屬水性,已暈舟嘔吐,渾身無力,軍心未定,宋軍乘其未集而出擊攻打,元兵必敗。可是天意難違,二月初六日,潮水高漲,元舟乘勢作長蛇陣直入崖門,半日而破,南宋軍民雖苦戰終於兵敗,左丞相陸秀夫(1236—1279)入朝請求楊太妃曰:“臨安母子已被辱,陛下不宜再辱”,說罷即將自己的妻兒推投入海,背著年僅九歲的趙昺皇帝在禦舟上投海,楊太妃和宮人等皆投海,官屬將士近十萬人,相繼投海殉國,南宋崖山行朝全軍覆滅了。張世傑(?—1279)於戰敗後乘霧雨晦冥,駕著數條小船和數十幾位家屬兵將突圍,遇颱風溺死。孤臣文天祥坐在元舟中,目睹慘景,向南方慟哭,悲痛萬分,揮毫寫下一首44句共308字的長歌,詩曰:

長平一坑四十萬,秦人歡欣趙人怨。大風揚沙水不流,

為楚者樂為漢愁。兵家勝負常不一,紛紛干戈何時畢。

必有天吏將明威,不嗜殺人能一之。我生之初尚無疚,

我生之後遭陽九。厥角稽首並二州,正氣掃地山河羞。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壬午春,文天祥在衣袍內面寫下臨終的衣帶之贊,序曰:“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贊曰: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南宋滅亡之後,人民的反元鬥爭還未停止,有中山府(今河北定縣)人的薛寶住聚眾數千人,自稱是宋幼主“帝昺”,揚聲將要攻打燕京,裡應外合,營救文丞相,鬧得元朝統治者惶惶不安。

文天祥忠貞不屈的精神使元朝統治者大為嘆服,在如何處置文天祥的問題上猶豫不決;釋放文天祥有放虎歸山的危險,處死文天祥恐損元朝的名聲;千方百計勸降並讓他擔任元朝大官算是上策。

因此,至元十九年(1282)壬午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皇帝忽必烈親自出面勸說文天祥投降,天祥矢志不降曰“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當忽必烈問文天祥有何心願時,文天祥很乾脆地回答:“但願一死,足矣”。

十二月初九日,即至元十九年(1282),四十七歲的文天祥被押到柴市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心轉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三跪拜。這時,天氣突變,發起大風,卷揚沙石,昏天黑地,嚇得元人心驚膽寒,元朝統治者採用鐵鋸切段的酷刑,文天祥視死如歸,毫無畏懼,毅然大聲叫劊子手拿二片木板,說“鋸人需用板”,他於此壯烈犧牲。第二日,他的妻子歐陽夫人從東宮得旨令收屍,在其衣帶中發現一早已寫好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的《衣帶銘》,當時,江南十位義士奉天祥靈柩葬于都城小南門外五裡道傍,立石碑刻“信公”二字。南方人留居燕京者悲歌慷慨以悼挽、置酒醴酹祭文丞相。

至元二丅十年(1283)癸未,移文天祥靈柩回故里,是時,其弟文璧任臨江路總管兼府尹,乃遣弟文璋、子文升至廣丅東遷奉母曾夫人靈柩回鄉,是日,適與文天祥之柩舟相會于江滸,鄉人驚歎,以為孝感天地,不期而會。

至元二丅十一年(1284年)甲申,文璧請吉水王仁山地師卜葬文公于富田東南二十裡木湖,侄兒文升繼嗣文天祥香火,為搭廬守墓三年,以表孝道。

元朝蒙古族以殘酷和歧視的政策統治中原人民,海豐是重災區之一,據老一輩相傳:海豐百姓三戶負責養一位元兵,三戶人家只用一支菜刀,往來出入都要登記,元朝以前的宋代、唐代的祖墓要挖掉墓碑,甚至被元兵掘墳拋屍露骨,出家當和尚的要在頭頂燒燙香疤等等。現在海陸豐一帶的墳墓沒有碑記的。當時,人民受盡淩辱和壓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迨至西元1368年,朱元璋發起農民起義推翻元朝,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王朝,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皇帝,為宋雪恥,敕封文天祥為天下都城隍神,稱為“帝”,參照歷代帝王之廟的規制,建廟于金陵,供奉文天祥(明嘉靖《海豐縣誌·五坡祠圖》17<1>頁),由文天祥領導天下各州、府、縣的城隍神。所以,明洪武初年、建造海豐城隍廟的城隍爺神像,遵朝廷典制,塑造成“南宋官員衣冠”的型儀,官秩正四品。文天祥當上城隍帝,在陰間依律法懲治元兵,為大宋報仇雪恨;在陽間受到百姓崇拜,匡扶正氣。

謝謝關注,後續內容請看第六回!!!

在上下淮都海濱。宋丞相文天祥嘗駐師於此”。即現惠東縣稔山鎮,大亞灣亞婆角北岸。),這時候,杜滸等已尋到崖山行朝,晉見帝昺皇帝,轉呈文天祥的三份“奏摺”,在“奏摺”中陳述從三山之別和戎馬浴血奮戰元虜的情況報告,坦誠地向皇帝作自我檢討,關於兵敗江西之罪,請求進入崖山侍衛,共商抗元大業。可是,年僅八歲的帝昺皇帝、連字恐懂無個,那會理朝政,甚至文天祥的模樣和基本簡歷也不清楚,只由大臣們擺佈了。本來陸秀夫、張世傑等朝臣多妒忌文天祥職高威重,一致排擠;杜滸等代天祥要求進入廣州,亦遭拒絕,朝臣們擬出一道安慰文天祥的良策。這也許是讓文天祥在戰區截殺元兵,以想保住朝廷之計。就此,文天祥始終無有緣份進入崖山行朝隨侍帝昺皇帝。

八月、文天祥在船澳接到杜滸等將士帶回來的聖旨,原來是皇恩誥授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誥封其母親曾氏為“齊魏國夫人”,並賜黃金三百兩,作為慰勞軍士的戰備款。文天祥氣怒地寫信指責左丞相陸秀夫說“天子幼沖,宰相遁荒,制訓敕令出諸公口,奈何不恤國事,以遊辭相拒耶”。意思是說:皇帝年齡尚少,宰相陳宜中失蹤(其實陳宜中逃跑到現的越南),皇帝簽發的檔由你們所寫,為什麼不體察憐惜國家大事,藉口來拒絕我呢。

九月、駐在船澳的宋軍發生嚴重的瘟疫,死亡數百人,文天祥的母親曾氏齊魏國夫人、長子文道生也相繼病亡。這時候,文天祥的二弟文璧以戶部侍郎複任惠州知府,文璧與四弟文璋、次妹淑孫奉母靈柩移葬在河源義合鄉。

十一月、文天祥從船澳移師向東沿著現在的汕尾、捷勝、碣石的海面航行,進屯潮州府潮陽縣,繼續堅持戰鬥,平治群盜,安定人心。忽然接到刺探可靠的軍事情況,元兵大軍已侵略到漳州和泉州了,勢不可當,很快就要侵到廣丅東之境,十萬火急。

文天祥

祥興元年(1278)戊寅十二月十五日,文天祥帶著兵將五千人從潮陽走陸路移進海豐,為什麼他退兵之路要選擇海豐呢?因福建省已被元兵佔領,江西省大部分城池土地也被元兵所占。只有海豐才是退路,又因為文天祥的二弟文璧任惠州知府,加上海豐的老百姓們有抗元的民族感情。所以,文天祥帶領五千將士直奔惠州府的海豐縣。這是他第二次到達海豐,行程五天,於十二月二十日,抵達海豐五坡嶺,休息片刻,安排挖地造灶,砍柴挑水,洗米煮飯,宋軍剛要吃午飯的時候,元虜前鋒張弘正(漢奸張弘范之弟,)率帶騎兵五百,兇猛追到五坡嶺,宋軍在倉惶中潰散,展開生死戰鬥,因疲倦戰敗,或陣亡、或被執、或突圍;劉子俊被元兵俘執自稱是“文天祥”,想使元兵不窮追天祥,可讓他逃劫,這時,文天祥走到五坡嶺下南側的山坑(福臨坑)取水、服吞隨身所帶的二兩腦子(冰片),欲自盡殉國,卻也被元兵俘執,因藥性失效和水份不足而未死。仗義的劉子俊與文天祥相爭大聲叫稱是“文天祥”,被認明真假後,劉子俊被元兵投入造飯的大鼎,活活烹死。鄒鳳在五坡嶺拔劍自殺,被眾將扶至南嶺因流血過多死了。還有林琦、蕭資等都壯烈犧牲。文天祥的四女鑒娘、五女奉娘也死于亂兵中。部分宋軍將士沖出至龍津溪東畔(現龍津二環橋下)也壯烈犧牲。

此時,宋推官承務郎(州級文職佐官,正八品銜)盧參,從江西至潮陽尋找文天祥,聽說文丞相已向海豐,並獲知元兵逼近的軍情後,率數十騎兵星夜趕來,以圖到海豐會宋師,不料,到赤岸渡時與元兵相逢,盡是冤家路窄,雙方拼殺,宋軍難抵強敵,或被擄殺、或投水,盧參等三十六將士在赤岸英勇捐躬殉國。

這時候,惠州知府文璧(號文溪)已經將惠州城投降元朝了,當上臨江總管的官職。文天祥與文璧兄弟各有其志,後有詩人作詩評價:

江南見說好溪山,兄也難時弟也難。

可惜梅花異南北,一枝向暖一枝寒。

當年,海豐的老百姓義士們偷偷地將宋軍的屍首埋葬在五坡嶺、赤岸溪東畔等地,不敢造墓立碑。

清乾隆十年(1745),老百姓請海豐知縣黃維喬稟請廣丅東提督批准,為盧參公造墓立石豎碑,並建一座四柱單層的小亭,鐫刻一副對聯曰:“丹心衛宋稷,英丅魂聯五嶺;忠骨埋西浦,氣節壯山河”。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碑文鐫刻著:“乾隆拾年、稟憲示准捐修三十六位,宋承務郎盧諱參公之墓,光緒十一年、汀州約眾信等捐資重修”的字樣。

一九八丅九年,鄰近汀州村群眾集資重建一座高達2米的六方柱硬山頂墓亭,內嵌《盧參公墓亭記》及捐資者芳名。

南宋祥興二年(1279)己卯正月初二日,文天祥被元帥張弘正押上船中,離開海豐,往潮陽去了,文天祥以威武不屈的氣慨,堅持以精神力量抗元,一而繼往地樹立大宋的榜樣,儘管張弘範以客禮相待,他毫無動於衷。

之後,張弘范將文天祥押上船,轉向崖山準備消滅南宋小朝廷,張弘范先請文天祥寫信勸張世傑投降,卻遭到他直言的拒絕,文天祥說: “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在舟經伶仃洋時,文天祥感慨萬千,提筆寫下千古名句的《過伶仃洋》詩一首,以明心志,詩曰: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伶仃洋裡歎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兵的舟船經南海時,文天祥寫下《元夕》詩一首,流露盡忠死而無愧的英雄氣概,詩曰:

南海觀元夕,茲游古未曾。

人間大競渡,水上小燒燈。

世事爭強弱,人情尚廢興。

孤臣腔血滿,死不愧廬陵。

南宋祥興二年(1279)己卯正月十三日,元帥張弘范率大小船五百艘(其中二百艘迷失航向未至)直奔崖門,宋軍以幾艘小船襲丅擊元舟,初戰得勝,後因張世傑不守山門,以一字陣待戰,文天祥在元師的船上見勢知其不妙,在心裡怨責張世傑無遠志而輕敵,他認為宋軍有船千餘艘,多數是大船,乘元舟初至,兵將不屬水性,已暈舟嘔吐,渾身無力,軍心未定,宋軍乘其未集而出擊攻打,元兵必敗。可是天意難違,二月初六日,潮水高漲,元舟乘勢作長蛇陣直入崖門,半日而破,南宋軍民雖苦戰終於兵敗,左丞相陸秀夫(1236—1279)入朝請求楊太妃曰:“臨安母子已被辱,陛下不宜再辱”,說罷即將自己的妻兒推投入海,背著年僅九歲的趙昺皇帝在禦舟上投海,楊太妃和宮人等皆投海,官屬將士近十萬人,相繼投海殉國,南宋崖山行朝全軍覆滅了。張世傑(?—1279)於戰敗後乘霧雨晦冥,駕著數條小船和數十幾位家屬兵將突圍,遇颱風溺死。孤臣文天祥坐在元舟中,目睹慘景,向南方慟哭,悲痛萬分,揮毫寫下一首44句共308字的長歌,詩曰:

長平一坑四十萬,秦人歡欣趙人怨。大風揚沙水不流,

為楚者樂為漢愁。兵家勝負常不一,紛紛干戈何時畢。

必有天吏將明威,不嗜殺人能一之。我生之初尚無疚,

我生之後遭陽九。厥角稽首並二州,正氣掃地山河羞。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壬午春,文天祥在衣袍內面寫下臨終的衣帶之贊,序曰:“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贊曰: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南宋滅亡之後,人民的反元鬥爭還未停止,有中山府(今河北定縣)人的薛寶住聚眾數千人,自稱是宋幼主“帝昺”,揚聲將要攻打燕京,裡應外合,營救文丞相,鬧得元朝統治者惶惶不安。

文天祥忠貞不屈的精神使元朝統治者大為嘆服,在如何處置文天祥的問題上猶豫不決;釋放文天祥有放虎歸山的危險,處死文天祥恐損元朝的名聲;千方百計勸降並讓他擔任元朝大官算是上策。

因此,至元十九年(1282)壬午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皇帝忽必烈親自出面勸說文天祥投降,天祥矢志不降曰“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當忽必烈問文天祥有何心願時,文天祥很乾脆地回答:“但願一死,足矣”。

十二月初九日,即至元十九年(1282),四十七歲的文天祥被押到柴市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心轉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三跪拜。這時,天氣突變,發起大風,卷揚沙石,昏天黑地,嚇得元人心驚膽寒,元朝統治者採用鐵鋸切段的酷刑,文天祥視死如歸,毫無畏懼,毅然大聲叫劊子手拿二片木板,說“鋸人需用板”,他於此壯烈犧牲。第二日,他的妻子歐陽夫人從東宮得旨令收屍,在其衣帶中發現一早已寫好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的《衣帶銘》,當時,江南十位義士奉天祥靈柩葬于都城小南門外五裡道傍,立石碑刻“信公”二字。南方人留居燕京者悲歌慷慨以悼挽、置酒醴酹祭文丞相。

至元二丅十年(1283)癸未,移文天祥靈柩回故里,是時,其弟文璧任臨江路總管兼府尹,乃遣弟文璋、子文升至廣丅東遷奉母曾夫人靈柩回鄉,是日,適與文天祥之柩舟相會于江滸,鄉人驚歎,以為孝感天地,不期而會。

至元二丅十一年(1284年)甲申,文璧請吉水王仁山地師卜葬文公于富田東南二十裡木湖,侄兒文升繼嗣文天祥香火,為搭廬守墓三年,以表孝道。

元朝蒙古族以殘酷和歧視的政策統治中原人民,海豐是重災區之一,據老一輩相傳:海豐百姓三戶負責養一位元兵,三戶人家只用一支菜刀,往來出入都要登記,元朝以前的宋代、唐代的祖墓要挖掉墓碑,甚至被元兵掘墳拋屍露骨,出家當和尚的要在頭頂燒燙香疤等等。現在海陸豐一帶的墳墓沒有碑記的。當時,人民受盡淩辱和壓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迨至西元1368年,朱元璋發起農民起義推翻元朝,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王朝,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皇帝,為宋雪恥,敕封文天祥為天下都城隍神,稱為“帝”,參照歷代帝王之廟的規制,建廟于金陵,供奉文天祥(明嘉靖《海豐縣誌·五坡祠圖》17<1>頁),由文天祥領導天下各州、府、縣的城隍神。所以,明洪武初年、建造海豐城隍廟的城隍爺神像,遵朝廷典制,塑造成“南宋官員衣冠”的型儀,官秩正四品。文天祥當上城隍帝,在陰間依律法懲治元兵,為大宋報仇雪恨;在陽間受到百姓崇拜,匡扶正氣。

謝謝關注,後續內容請看第六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