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武術之猴拳

中國拳術之一, 以模仿猴子的各種動作而得名。 據記載, 中國早在西漢時就有了猴舞和猴拳。 西漢長信少府檀長清曾在一個盛大宴會上表演獼猴舞。 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帛畫《導引圖》 上有“沐猴灌”的名目和圖像, 描繪的正是猴子的動作。 明代戚繼光著的《紀效新書 .拳經捷要》也有猴拳的記載。

猴拳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技術風格, 但基本要領卻是共同的, 即在眼、身、手、步等方面要做到 22 個字:剛、柔、輕、靈、綿、巧、躲、閃、神、束、抓、甩、 采、 切、刁、拿、扣、頂、纏、蹬、踹、彈。 前10個字指的是整個動作的神態,

中間 8個字指的是上肢手法, 後 4個字是腿法。

近代猴拳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 其動作內容既要模仿猴子機靈、敏捷的形象,又要符合武術的技擊特點,如出洞、窺望、看桃、攀登、摘桃、 蹬枝、 拼搶、藏桃、蹲坐、吃桃、喜樂、驚竄、入洞等都是具有形、法統一的猴拳動作。

有的套路還編進一些跌、撲、滾、翻動作。 猴拳要求做到形象、意真、法密、步輕、身活。 形象就是外形要像猴子, 如聳肩、 縮頸、圓背、 束身、彎肘、垂腕、曲膝等。

意真是要做到神似, 表現猴子的精神。 法密是方法要緊密連貫, 有起伏, 有節奏。 步輕是步子輕巧迅速。 身活是身子靈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猴拳在動作品質、套路編排、表演效果等方面都有提高。 自1953年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以來,

歷屆全國性武術表演比賽都有猴拳專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