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純糧酒真的比勾兌酒好?別傻了,一篇文告訴你白酒勾兌前後的區別

如今很多酒類媒體和酒類愛好者都在大力普及關於“白酒勾兌”的概念, 但由於當前不容樂觀的食品安全形勢, 很多消費者對於白酒還是談“勾兌”而色變。 那麼問題來了:純糧酒究竟要不要勾兌?不勾不兌的純糧酒, 就一定是好酒嗎?

所謂勾兌, 至少涵蓋了兩種工藝的白酒, 一種是“酒精酒”,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精一水”的液態法白酒;一種是“糧食酒”, 也就是“酒勾酒”的固態法白酒。 本期我們要討論的正是後者:酒勾酒有沒有必要?

在這個問題上, 一些資深的老酒友也形成了兩個陣營:一些人認為, 不勾不兌的白酒方顯原漿酒本色,

傳統的中國白酒都是沒有經過勾兌的;另外一些人則認為, “生香靠發酵, 提香靠蒸餾, 成型靠勾兌”, 勾兌是現代白酒生產不可或缺的工藝流程, 沒有勾兌的白酒是不完整的。 究竟誰說的更有道理?

孰是孰非暫且不論, 讓我們回到問題的原點:什麼樣的酒才算是好酒?一般認為, 好酒首先應該是安全的;其次應該是相對標準的;再次則應該是口感變化多樣的, 香氣層次豐富的, 下嚥醇厚柔順的, 飲後能夠帶來舒適體驗的, 這樣的酒才算是好酒, 至少是大多數人能接受的好酒。

我們都知道, 影響一瓶酒品質好壞的因素很多, 糧食等原料的優劣、水源及微生物氣候的好壞、酒麴品質的高低、釀酒師傅對整個流程掌控的適宜與否,

這些都可能造就或者毀掉一瓶酒, 說的更誇張一些, 哪怕是同一個地區同一個酒廠, 不同季節、不同窖池、不同批次釀造出來的酒都有可能不同——這點和葡萄酒的釀造十分類似。 在某種程度上講, 一瓶好酒是可遇不可求的, 但作為一種商品, 我們不能寄希望於偶然的運氣, 更不能拼人品, 因此需要從工藝流程上加以升級和改進來保證產品品質的統一——勾兌, 或者叫做勾調便應運而生。 在這個層面上講, 勾兌更像一把剪刀, 取彼之長補此之短, 使不同品質的產品變得整齊劃一。

然而勾兌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產品品質的統一, 更在於對產品品質更大程度的提升。 白酒的口感香氣來自本身含有的醇、酸、酯、醛、酮、酚等微量成分,

它們之間的量比關係, 決定著產品的風格。 勾兌, 主要是將酒中各種微量成分, 以不同的比例兌加在一起, 使其分子重新排布和締合, 進行協調平衡, 烘托出基礎酒的香氣、口味和風格特點。 而勾兌中的調味工藝, 就是對勾兌好的基礎酒進行的最後一道精加工或藝術加工, 用極少量的調味酒, 彌補基礎酒在香氣和口味上的缺欠程度, 使其優雅細膩, 完全符合口感要求。

除此之外, 勾兌還起到了成本控制和產品等級劃分的作用。 畢竟, 白酒不單單是消費者的精神寄託, 還是酒廠賴以生存的產品, 還得考慮盈利與市場競爭, 不同等級的白酒用到的基礎酒和調味酒的風格、品質也不同, 成本、價格自然也就各異。

早期的白酒勾調完全是憑著調酒師的天賦和經驗, 完成對產品品質的標準化, 香氣口感的提升以及成本的控制,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色譜儀等設備的出現, 白酒勾兌變得更加精確和可控, 調酒師們可以更容易的調配出差異更細微、口感更多樣的白酒產品。

儘管如此, 還是有不少消費者更鍾情于原汁原味的原漿酒, 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那樣的爭論, 喝原漿酒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經過老熟的好的原漿酒聞香一般會更加內斂低調, 不像經過勾調的白酒那樣酒香四溢;入口也會比較醇和, 口中香氣雖然有時也會熱烈奔放, 但變化比較單一, 而且持續時間相對較短。 如果把經過勾調的白酒比作一個奔放多情的北方姑娘,

而未經勾調的原漿酒則像一個悶騷內秀的南方女子(這個比方不太合適, 酒友們不要罵我, 哈哈), 而且這個南方女子帶給你最大的驚喜在於, 剛才還是連說帶笑, 這會可能就是梨花帶雨——即使同一品牌未經勾調的原漿酒, 不同批次帶給你的感受也是不同。

市面上的原漿酒一般貯藏時間較短, 畢竟大批量長時間存放成本巨大, 而小批量分批存放的意義又不是很大, 因此除少數高端形象產品之外價格都不太高, 一般在幾十至三百以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