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有人說他家的避雷針像東方明珠,一線範,廈門人都笑了!

最近朋友圈有人說

他家屋頂裝了一個避雷針

感覺就像東方明珠

當代、前衛, 真正的“一線風範”

↓↓↓

壕吧?

但海滄君覺得

避雷針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在咱們海滄溫厝

一棟建於清朝的古厝屋頂上

就有過鶴立雞群的避雷針呢

如今鏽跡斑斑

咱不說“自古以來”

已經夠謙虛了

村中一位李姓老人介紹, 這棟古厝是其先人建造的, 他是第四代, 因而對祖上以及這棟古厝的歷史知之甚詳。 他介紹, 李家先人從荷蘭歸國, 當時花了近4000兩銀子建造了這棟古厝。 古厝豪華闊綽, 富麗堂皇, 美輪美奐。

唐代《炙轂子》一書在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漢朝時柏梁殿遭到火災,

一位巫師建議, 將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在屋頂上, 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 屋頂上所設置的魚尾開頭的瓦飾, 實際上兼作避雷之用, 可認為是現代避雷針的雛形。 而早在以前, 中國已經有了避雷針, 一般以龍頭為裝飾, 龍嘴裡有避雷針頭。

甭說避雷針

溫厝還有處海外華裔蓋的古厝

仍保存完整的自來水供用系統呢

整套自來水供用系統高約3米, 主體上下兩層, 狀似寶塔。 底座建立在一塊八卦形的平面地基上, 主體旁邊是一個直徑1米、高出地面二三十釐米的深水古井, 水質清澈, 井壁濕滑, 可見年代久遠。

有趣的是, 經過現在主人的改造, 這套系統還在使用。

我們除了壕的紅磚古厝

還有更多精彩的故事!

一族24進士

歷史上有蘇氏三父子、一門三進士, 在海滄青礁村, 顏氏歷經“崇文重教”家風的薰陶與滋養, 傳至五世, 科甲聯登, 綿延四百多年, 跨越宋、元、明三朝, 湧現出了24位進士:

顏唐臣、顏師魯、顏大勳、顏大猷

顏敏若、顏敏德、顏敏則、顏敏道

顏敏明、顏耆仲、顏贇、顏維魁、顏戴

顏幾、顏質、顏純、顏複之、顏貢

顏希禮、顏希哲、顏希賢、顏用章、顏貴來

顏奕芳、顏朝彬

青礁村顏氏是顏回的後裔, 開基祖叫顏慥, 開青礁顏氏耕讀傳家的先河。 後世中:顏師魯創辦了院前書塾傳播文化, 顏唐臣出資造堤, 顏繼祖改良印刷術, 顏思齊被稱為“開台第一人”, 顏伯燾衛國築炮臺, 顏中允積極回應抗日成為新四軍老戰士……

蓮塘別墅:在現代教育中起航

落成於1906年的蓮塘別墅(又稱蓮花洲)是集教育、祭祀、居住三大功能為一體的建築群。 建造者在大厝籌建之初, 便充分考慮到子孫後代受教育的需要, 特地建造了一座口字型的建築作為學堂。

學堂前石柱刻著對聯:立教興材凡在吾徒有責, 致知格物誰雲大學不傳。 大門兩側題有對聯:蓮不染塵君子比德, 塘以鑒景學士有方。 牆上刻有《朱子家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 要內外整潔……

說它在現代教育中起航, 一是它在時間節點上, 是一個特殊時期, 1906年, 科舉停止;二是足跡遍及中外的陳炳猷, 非常注重新知識與傳統文化並重的教育模式。

抗戰期間, 海滄滄江小學被日寇飛機轟炸, 蓮塘別墅及陳氏家廟免費提供給學生們作為教室及宿舍。

2016年, 蓮塘社迎來120周年慶典, 蓮塘陳氏後人陳全志先生, 向海滄區文化館出示了一套珍貴的百年藏書——《辭源》, 它是當年蓮塘學堂的藏書。 藍色布質的書皮, 上面鈐有朱紅的藏書章“海澄蓮塘陳氏珍藏書畫之印”。

防匪槍樓

在龍井村, 有兩個槍樓, 創建於民國初期, 在歷史上曾為防匪護民立下汗馬功勞。

雙層高聳的小樓房, 樓層內每面牆各有一個瞭望的方窗, 緊靠一處龍井戲臺邊上, 看起來與碉堡相似。 以前, 這裡是龍井村的制高點。

村裡的老人說, 過去村裡的青壯年男子都到南洋謀生, 家裡剩下婦女和老人, 如果遇到土匪等壞人, 家人就可以躲進槍樓裡。

……

《風土海滄》未來一村一冊

上面講述的故事,

都來自《風土海滄》系列, 是海滄區文化館正在推動的一個村落民俗調查, 已進行到了第十冊的采寫。

圖為系列的一部分

“城市的發展讓很多村落面臨拆遷改造的命運, 很多熟知村莊發展歷史變遷的高齡老人, 也在不斷減少。 所以這項工作非常緊迫。 ”海滄區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說, 他們的目標是一村一冊, 記錄每個村落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當APEC會議的紅利讓京郊古村范各莊重現繁華, 當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的槳聲燈影裡落下帷幕, 這樣的時空交錯, 總給人以想像和力量。

曾經, 中央文件中一句“記得住鄉愁”, 勾起多少人的故園記憶、人生回味。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待每一個古村落,呵護好先人留給我們的每一處“江山勝跡”,不只是為了安頓好過去,更是為了贏得我們的未來。

在海滄,還有很多的村落文化遺產等待挖掘。可喜的是,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傳承,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文化愛好者參與其中,比如,海滄區政協文史委廖藝聰,多次為文化館的這項工作出謀劃策,廈門日報資深記者盧志明退休後,帶實習生團隊共同成立調查組,參與到叢書的策劃采寫工作中。

海滄還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海滄君會慢慢說給你聽的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待每一個古村落,呵護好先人留給我們的每一處“江山勝跡”,不只是為了安頓好過去,更是為了贏得我們的未來。

在海滄,還有很多的村落文化遺產等待挖掘。可喜的是,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傳承,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文化愛好者參與其中,比如,海滄區政協文史委廖藝聰,多次為文化館的這項工作出謀劃策,廈門日報資深記者盧志明退休後,帶實習生團隊共同成立調查組,參與到叢書的策劃采寫工作中。

海滄還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海滄君會慢慢說給你聽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