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物能讓女人風情萬種,張作霖卻禁止姨太太使用,理由太可笑了

旗袍, 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 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如果看過講述民國時代的電視劇, 你肯定會對裡邊出現的旗袍記憶深刻。 如柳岩出演《少帥》時, 一身配上紫色鑲邊碎花緊身旗袍, 盡顯他的好身材, 更顯得高挑和優雅。 而在民國, 旗袍風更是駕馭風情萬種的不二之選。

20世紀初, 中國政治風雲跌宕。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 創立民國, 剪辮發, 易服色, 摧枯拉朽, 推翻了滿族封建統治者, 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 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辛亥革命後“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而民國時代軍閥混戰, 西風東漸, 中國人的審美焦點被一件旗袍徹底覆蓋。 旗袍就是借鑒了西方的穿著改良而來, 在民國還曾被定為“國服”。 旗袍充分抓住了中國人想像力豐富這一點, 魯迅就洞察到中國人想像能力超強, 見了女人的裙子就想起想起女人的腳, 想起女人的腳, 就會想起女人的大腿, 想到大腿了。 旗袍給女人的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氣質之美,

比如說看成為旗袍著了魔的張愛玲, 就親自設計風格和裁剪要求, 以達到襯托自己知性、高貴和優雅, 而勾勒的輪廓和婀娜多姿更是讓人看到了她的才貌雙全。

將旗袍演繹得千姿百態﹑楚楚動人的莫過於上海女人。 江南女子的雅致,

大都會小姐的精巧, 繁華下的世故聰慧, 上海女人的麗質和旗袍的剔透完全融於一體。 也就是在此時, 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是女人就應該擁有幾件旗袍”成為當時許多女人的夢想, 因為它可以讓女人成為百變女郎。 上海灘青幫黃金榮、杜月笙之流在舉辦選美大賽時, 旗袍便是標準裝 。 因為旗袍收腰它給了女人最大的自主權, 女人可以選擇裁剪的尺寸多或少。 讓女人可以完全端莊, 不假辭色, 也可以秋波暗度, 像一個女郎想要對你訴說卻欲言又止, 充滿無限遐想。

上世紀二十年代旗袍一出, 當時的很多軍閥感到傷風敗俗, 張宗昌、張作霖都下達了禁令, 制止穿旗袍上街。 他們認為那種衣服“太勾男人的眼珠兒, 且女人露臂袒膀有傷風化, 易招(男)人想入非非”。 據說有次孫傳芳姨太太去杭州靈隱寺燒香拜菩薩, 竟堂而皇之地穿著旗袍。 他知道後也無可奈何, 只好搖頭歎息道:“內人難馴, 實無良策。 ”

曾經風靡一時的旗袍在後來因為種種因素沒落了, 想來也是十分可惜的。

想來也是十分可惜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