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翻版“鴻門宴”:劉縯是真的作嗎?

我們知道, 劉縯在漢軍裡戰功顯赫, 被更始帝劉玄封為大司徒, 位居三公。 但是劉縯本來是想當皇帝的, 並且當初很有希望當上皇帝。

由於漢軍裡面, 宗室子弟勢力和綠林軍勢力的“鬥雞博弈”, 宗室子弟處於劣勢, 所以, 他沒能當上皇帝, 讓在綠林軍裡面混過的劉玄撿了個便宜。 (具體為何沒當上可回顧上篇:最應該當皇帝的劉秀哥哥劉縯, 不但沒被立為皇帝, 為何還被殺掉?)

劉玄當了皇帝之後, 和綠林軍的將領一樣, 對劉縯是不放心的。 劉縯的功勞太大了。 過去就很大, 昆陽之戰後更大。

不光劉縯的功勞大,

劉秀功勞也大, 這哥倆加起來, 名氣大之又大:

自是兄弟威名益甚。 更始君臣不自安, 遂共謀誅伯升, 乃大會諸將, 以成其計。 (《後漢書》卷一四《劉 傳》)眼看著這哥倆的翅膀越來越硬, 更始帝劉玄以及幾名綠林軍出身的將領坐不住了, 就在一起商量, 達成共識, 要除掉劉 , 然後開了一個大會, 並設了一個圈套, 準備在這個會上實行。

這是一個非常陰險的圈套。

在會上, 劉玄突然對劉 說:“大司徒啊, 你身上佩帶的這把寶劍看起來不錯啊, 拿過來讓我看看。 ”劉 二話沒說, 就把寶劍解下來遞給劉玄。 劉玄接過寶劍, 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拔出來看看又合上。

就在劉玄看寶劍的時候, 旁邊有一個人——劉玄的心腹, 繡衣禦史申屠建說:“皇上, 臣有一塊玉玦,

獻給您。 ”

明白了吧?這是在打啞謎。 申屠建是在對劉玄說暗語。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 項羽想殺劉邦, 下不了決心, 鴻門宴上, 範增一連幾次沖項羽舉起自己所配的玉玦。 範增舉玉玦, 可不是向項羽炫耀:“我這有塊好玉, 和田的, 還雕著花, 多漂亮你看……”玉玦這個“玦”字, 和決心的“決”字同音, 範增的意思是:“霸王你要趕緊下決心!下令殺了劉邦!過了這個村, 就沒有這個店了!”此時申屠建獻玉玦的意思, 和範增是一模一樣:“皇上你要趕緊下決心, 他的劍現在你手上, 只要你一出手, 劉縯必死無疑。 ”

這時的劉玄心裡是很矛盾的。 劉縯是這支隊伍的功臣, 劉玄能當皇帝, 能有今天, 如果不是劉縯當初造反, 是不可能達到的。 在綠林軍裡混,

劉玄不過是一個山賊, 就是混大發了, 也只是一個混大發的山賊。 但是綠林軍和劉縯合作後, 才半年多的時間, 劉玄就當皇帝了, 按說應該感謝劉縯, 怎麼能恩將仇報呢?

再說遠一點, 劉縯畢竟還和劉玄是一家人, 都是漢景帝劉啟的一脈相傳傳下來的, 有這種關係存在, 劉玄自然不希望同宗的血濺到自己臉上。 可是不殺, 劉玄心想:“此人的能力、功勞都在自己之上, 照這樣發展下去, 自己這個皇帝很難說能做到什麼時候, 做不了皇帝倒也沒關係, 性命怕也難保全了。 ”

現場的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一觸即發。 劉玄和劉縯似乎不是你死, 就是我活。 他們都是劉邦的後人, 當年是劉邦遇到鴻門宴, 現在竟然有了後人之間的鴻門宴。

歷史總是有驚人的輪回。 鴻門宴上, 劉邦雖然很危險, 但是身邊畢竟還有人幫他, 有張良、樊噲, 還有項伯這個“臥底”在裡面攪和。 這時的劉縯有沒有人幫他呢?按照史書記載, 劉秀應該沒在現場。

但是, 在昆陽之戰剛結束時, 劉秀就提醒過劉縯:“大哥一定要小心, 劉玄和那些綠林軍出身的將領是沒安什麼好心的。 ”劉縯笑著說:“沒事, 一貫都是這樣嘛。 ”劉秀還發現當初和自己一起造反的李軼, 本來和他們是一夥的, 但是現在成天和大司馬朱鮪在一起, 走得很近。

朱鮪是綠林軍的將領, 在劉玄面前很得勢。 劉秀就提醒劉縯, 說“此人不可覆信”, 這個李軼不能再相信了, 但是劉縯“不受”, 不接受劉秀的勸告。

現場倒是有一個人, 看出了這場鴻門宴。

這個人是劉秀的舅舅樊宏, 但是, 他當時沒有說, 也沒有機會說, 事後才說的。 所以說劉縯參加這次鴻門宴, 基本上是單刀赴會, 甚至連刀都沒有, 身上的佩劍也給劉玄了, 這時劉玄只要下手, 劉縯絕沒有劉邦當年的好運氣。

不過, 劉縯這一次的運氣確實比劉邦還好。 劉玄“竟不能發”, 沒有殺劉縯, 把劉縯的寶劍還給他了, 估計會說:“我看了, 你這寶劍不錯, 不過, 不太符合我的范兒, 你繼續拿著吧。 ”

史書上對劉玄形象的描述, 是不太公正的, 把劉玄寫成了一個窩囊廢。 這裡又可以表現在這個“竟”字上, 竟然, 竟是, 竟沒有下手, 還是為了突出劉玄的懦弱。 劉玄真的這麼懦弱無能嗎?並非如此。 他這一次沒下手, 關鍵原因是:他還沒有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除掉劉縯。

我們再分析一下這件事,把翻拍版鴻門宴的情節慢鏡頭重放,從劉縯佩劍入朝開始。

按漢朝的正規制度來說,將領們是不允許佩劍見皇帝的,除非得到皇帝的特別批准。但當時正是戰亂時期,制度也不規範。劉縯身為大司徒,一直領兵打仗,功勞顯赫,佩劍入朝也沒有什麼。但是請注意,劉玄提出要看他的寶劍,這時候,危險的信號已經發出了。如果劉縯不給看,有抗君命,圖謀不軌,馬上就可以拉出去斬了。

這正是“以成其計”的這個計,因為他們會覺得,以劉縯的性格,可能不會那麼順利地交出佩劍來,畢竟劉 和劉玄之間的關係比較緊張,大家心知肚明。

但是劉縯毫不猶豫地解下佩劍遞給劉玄,計畫就被打亂了。原來設定的理由沒了,怎麼殺劉縯?他什麼罪過都沒有,又是功臣,說殺就殺?劉玄畢竟已經是皇帝了,站在皇帝的位置上,他會考慮這件事的輿論影響和道德成本。

如果他這麼做,別人會怎麼看他這個皇帝?將來誰還願意跟著他打江山?劉玄不是一個糊塗蛋,即使說肯定要殺劉 ,他也要儘量將壞影響降到最低。所以這一次,劉玄放過了劉縯。

雖然,這次劉玄放過了劉縯,但已經策劃出了這麼一出鴻門宴,是否會引起劉縯的警覺呢?事後,親歷現場的舅舅樊宏專門提醒了劉縯:

昔鴻門之會,範增舉玦以示項羽。今建此意,得無不善乎?(同上)樊宏的意思是當年鴻門宴上,範增舉著玉玦讓項羽下決心,今天,申屠建也拿著玉玦說事,絕對是來者不善:“這和當年是一個片子,劉玄演項羽,申屠建演範增,你既然已經演劉邦,就應該接著演下去,下一部片子就得是楚漢爭霸了。”

劉縯聽後,“笑而不應”。

這“笑而不應”,也是耐人尋味的。劉縯從來都是把自己比喻成劉邦那樣的人物,劉邦的鴻門宴角色落到自己頭上,他不可能看不出來。既然這樣,面對舅舅和弟弟的三次勸告,他為什麼會不以為然?甚至還笑了兩次?一次是“笑而不應”,一次是笑著說“常如是耳”?

劉縯的這兩次笑,都能證明,他肯定知道自己的處境,他依然還是想和劉玄爭一把。雖然在立皇帝這件事上他失敗了,但絕對不會甘心,他當然想和劉玄爭皇帝的位置。劉縯是一個性情剛毅的人,他的爭,都是硬碰硬的爭。

還是拿這次鴻門宴翻版來說吧,劉玄你要看我的寶劍,我就給你,看你能把我怎麼著,當著這麼多人的面,你能平白無故地殺我?諒你還沒有這麼大的膽。綠林軍出身的那些將領雖然勢力占優,劉縯更是沒有放在眼裡,你們都是些強盜山賊,我劉縯是漢室後裔,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你們敢把我怎麼著?李軼現在巴結別人,也只能說明他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我君子坦蕩蕩,你們能把我怎麼樣?

劉縯想和劉玄爭一把是沒錯的,錯在了他的爭法不對。爭皇帝不是爭上游,牌好就能贏。清代著名學者王夫之有一個觀點:

力均則度義,義均則度德;力可恃也,義可恃也,至於德而非可以自恃矣。(《讀通鑒論》卷六)如果實力相當,就比大義;大義相當,再比品德。實力與大義可以作為爭的籌碼,但品德卻不可自恃。論個人實力,劉縯是比劉玄強,但是劉玄有綠林軍勢力的支持,總體實力是略勝一籌的;

論大義,劉縯不錯,他有大哥風範,義薄雲天,而劉玄也不錯。舉個例子說:劉縯打下宛城後在如何處置宛城的守將岑彭的問題上,與綠林軍的將領爭起來了。我們知道,劉縯把宛城包圍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打下來,為什麼宛城這麼難打?

一是因為城池牢固,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守將岑彭很厲害。《後漢書》記載,岑彭是很有膽識也很有才幹的人,堅守宛城了好幾個月,最終是因為“城中糧盡,人相食”,城中實在沒有可以吃的了,已經開始人吃人了,岑彭才萬般無奈,決定投降。

岑彭投降後,很多將領都要殺岑彭。按說殺了也不為過,岑彭在戰場上,殺了多少漢軍啊。前文講過的小長安一戰,把劉秀、劉 打得落花流水,王莽的部隊裡就有岑彭。為了拿下宛城,漢軍又消耗了那麼多精力,要不是劉秀在昆陽攔住了王莽的大軍,現在說不定已經不存在了。殺了岑彭,也是為了給大家報仇雪恨。但是,劉縯說不能殺:

彭,郡之大吏,執心堅守,是其節也。今舉大事,當表義士,不如封之,以勸其後。(《後漢書》卷一七《岑彭傳》)岑彭是南陽郡的大吏,堅守城池,正是他職責所在,氣節所在:“我們現在要幹大事,就應該表揚這樣的義士,不如封他官,讓大家向他學習。”

劉縯為什麼會這麼做?第一,對手之間也是會惺惺相惜的。尤其是當你和對手都是高手。就像金庸小說中的歐陽鋒和洪七公,電視劇《亮劍》裡的李雲龍和楚雲飛,尊重對手,也就是尊重自己。第二,劉縯也是想收買人心,多拉攏一些自己的人。大家都要殺你,只有我救你,還獎你,你將來肯定會聽我的。但是,劉玄也不傻,順水推舟,把岑彭封侯,讓他跟著劉縯幹,歸劉縯管。所以說,劉玄在大義方面,做得也不錯。既然你劉縯提出來了,就按你說的辦,岑彭的確是一名將才,我不殺他,他領你的人情,同時也要領我一份人情吧。

這樣,在實力和大義上,劉縯比劉玄都強不了多少。王夫之認為,劉縯如果確實想當皇帝,就只能在品德上勝過他。皇帝的寶座,只通過自己硬碰硬地去爭,是爭不到的。劉縯被殺,就是因為沒有考慮清楚應該怎麼爭的問題,爭來爭去,劉 為劉玄爭來了一個理由,為自己爭得殺身之禍。

劉縯有個叫劉稷的手下,也是劉家的宗室子弟,是劉縯的一員愛將。劉玄登基時,劉稷正在外面帶兵打仗,聽說劉玄當了皇帝,破口大駡:“本來起兵造反的是劉縯、劉秀他們兄弟,現在這個更始帝劉玄是幹什麼吃的?”

劉稷可能是宗室子弟中對劉玄當皇帝這件事反應最激烈的,別人雖然心不服,但是口不服的很少,沒有直接這麼說話的。

這句話傳到劉玄耳朵裡,劉玄肯定耿耿於懷,只是不好因為這句閒話發作,這畢竟只是背後的一句牢騷,算不上什麼把柄。並且,史書上說劉稷“勇冠三軍”,衝鋒陷陣,突圍殺敵,是難得的猛將。所以劉玄不但沒處分劉稷,還封他為抗威將軍,屬於一個雜號將軍。

不過這個號挺特別,劉玄表達的意思就是:“劉稷有功勞,封你為將軍,但是,你竟然敢背後罵我,有抗我的天威,那就叫抗威將軍吧。”

劉稷不接受這個封號。心想:“我背後罵你,你就封我為抗威將軍?那我要是當面揍你呢?我要把你揍個滿地找牙,你還不得封我為虎牙將軍啊。”劉玄就讓手下的將領,帶著幾千人馬,把劉稷抓了回來。不接受封號,這可不是發牢騷的問題了,可以定為蓄意謀反,殺頭。

劉玄真的是想殺劉稷嗎?即便要殺,也是給劉看的。劉稷是劉的手下,並且是因為支持劉才犯的罪,劉玄殺了他,就是要讓劉知道我不是好惹的,你要和我爭沒有好下場。這是一個可能。還有一個可能,劉玄知道,他要殺劉稷,劉肯定是會站出來說話的,依劉那種性格,不可能不為劉稷求情;如果劉不出來說話,威望就會下降,你這麼大本事,連自己的部下都保護不了,更何況你的部下是因你才遭此大難。

果然,劉站了出來為劉稷求情。

《後漢書》上說“伯升固爭”。我們想想,“固爭”不是一般的爭,而是在劉玄面前極力爭取、爭執甚至爭吵,沒有給劉玄留絲毫的餘地:“必須要放人,有我在,就不能殺我的兄弟。”劉不光是劉秀的好大哥,也是劉家宗室子弟共同的好大哥。但是,他這一次的爭,已經超出了自己的許可權,也超出了劉玄可以接受的極限。

劉玄身為皇帝,連個將軍都封不下去,這還叫皇帝嗎?再窩囊的皇帝,也是皇帝,再牛的將領,也是皇帝的手下。越不把領導放在眼裡的人,領導越把他放在眼裡,當成一顆沙子,領導的眼裡是不容沙子的。這一刻,劉玄的眼睛一定紅了。緊接著,又有兩個人跳了出來,一個是大司馬朱鮪,另一個是李軼。

劉秀看得一點沒錯,李軼早就心懷鬼胎了,現在他果然和朱鮪站在一起,勸劉玄不但要殺劉稷,而且要把劉一起殺了。劉玄也終於找到了殺劉的理由,為了這個理由,他等了好久。已經不需要有人獻玉玦了,他心意已決:“劉,你的部下抗旨違命,等同謀反,你身為他的上級,縱容下屬,共抗天威,死罪難逃!”當天,劉玄就將劉和劉稷一起,在宛城斬首了。

這是漢軍從成立以來,第一次自相殘殺。

劉縯好不容易才打下的宛城,成了漢軍的臨時首都,也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在劉縯的生命落下帷幕之時,我們再來回憶一下,史書上對劉起義之前的描述:

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複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反漢書》卷一四《劉傳》)這麼一位慷慨大義的英雄,原本應該有一番豐功偉業,哪怕是死在戰場上,死在馬背上,也沒有這麼大的遺憾——死在自己人的刀下。

十六年以後,光武帝劉秀追封劉為齊武王——沒有齊武之武,就沒有光武之武;沒有大哥的披荊斬棘,就沒有劉秀的一統天下。

有人說,如果劉不死,將來除了劉玄,他和劉秀必有一番爭奪,類似於玄武門之變的事情就會在東漢提前發生。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如果劉真的沒有死,我寧願相信,將來他當了皇帝,以劉秀的性格,不會和大哥搶天下,最浪漫的一個結局,就是劉秀攜陰麗華,隱逸山林,白頭到老。當然,歷史不能去假設,人生也不能。

我們再分析一下這件事,把翻拍版鴻門宴的情節慢鏡頭重放,從劉縯佩劍入朝開始。

按漢朝的正規制度來說,將領們是不允許佩劍見皇帝的,除非得到皇帝的特別批准。但當時正是戰亂時期,制度也不規範。劉縯身為大司徒,一直領兵打仗,功勞顯赫,佩劍入朝也沒有什麼。但是請注意,劉玄提出要看他的寶劍,這時候,危險的信號已經發出了。如果劉縯不給看,有抗君命,圖謀不軌,馬上就可以拉出去斬了。

這正是“以成其計”的這個計,因為他們會覺得,以劉縯的性格,可能不會那麼順利地交出佩劍來,畢竟劉 和劉玄之間的關係比較緊張,大家心知肚明。

但是劉縯毫不猶豫地解下佩劍遞給劉玄,計畫就被打亂了。原來設定的理由沒了,怎麼殺劉縯?他什麼罪過都沒有,又是功臣,說殺就殺?劉玄畢竟已經是皇帝了,站在皇帝的位置上,他會考慮這件事的輿論影響和道德成本。

如果他這麼做,別人會怎麼看他這個皇帝?將來誰還願意跟著他打江山?劉玄不是一個糊塗蛋,即使說肯定要殺劉 ,他也要儘量將壞影響降到最低。所以這一次,劉玄放過了劉縯。

雖然,這次劉玄放過了劉縯,但已經策劃出了這麼一出鴻門宴,是否會引起劉縯的警覺呢?事後,親歷現場的舅舅樊宏專門提醒了劉縯:

昔鴻門之會,範增舉玦以示項羽。今建此意,得無不善乎?(同上)樊宏的意思是當年鴻門宴上,範增舉著玉玦讓項羽下決心,今天,申屠建也拿著玉玦說事,絕對是來者不善:“這和當年是一個片子,劉玄演項羽,申屠建演範增,你既然已經演劉邦,就應該接著演下去,下一部片子就得是楚漢爭霸了。”

劉縯聽後,“笑而不應”。

這“笑而不應”,也是耐人尋味的。劉縯從來都是把自己比喻成劉邦那樣的人物,劉邦的鴻門宴角色落到自己頭上,他不可能看不出來。既然這樣,面對舅舅和弟弟的三次勸告,他為什麼會不以為然?甚至還笑了兩次?一次是“笑而不應”,一次是笑著說“常如是耳”?

劉縯的這兩次笑,都能證明,他肯定知道自己的處境,他依然還是想和劉玄爭一把。雖然在立皇帝這件事上他失敗了,但絕對不會甘心,他當然想和劉玄爭皇帝的位置。劉縯是一個性情剛毅的人,他的爭,都是硬碰硬的爭。

還是拿這次鴻門宴翻版來說吧,劉玄你要看我的寶劍,我就給你,看你能把我怎麼著,當著這麼多人的面,你能平白無故地殺我?諒你還沒有這麼大的膽。綠林軍出身的那些將領雖然勢力占優,劉縯更是沒有放在眼裡,你們都是些強盜山賊,我劉縯是漢室後裔,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你們敢把我怎麼著?李軼現在巴結別人,也只能說明他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我君子坦蕩蕩,你們能把我怎麼樣?

劉縯想和劉玄爭一把是沒錯的,錯在了他的爭法不對。爭皇帝不是爭上游,牌好就能贏。清代著名學者王夫之有一個觀點:

力均則度義,義均則度德;力可恃也,義可恃也,至於德而非可以自恃矣。(《讀通鑒論》卷六)如果實力相當,就比大義;大義相當,再比品德。實力與大義可以作為爭的籌碼,但品德卻不可自恃。論個人實力,劉縯是比劉玄強,但是劉玄有綠林軍勢力的支持,總體實力是略勝一籌的;

論大義,劉縯不錯,他有大哥風範,義薄雲天,而劉玄也不錯。舉個例子說:劉縯打下宛城後在如何處置宛城的守將岑彭的問題上,與綠林軍的將領爭起來了。我們知道,劉縯把宛城包圍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打下來,為什麼宛城這麼難打?

一是因為城池牢固,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守將岑彭很厲害。《後漢書》記載,岑彭是很有膽識也很有才幹的人,堅守宛城了好幾個月,最終是因為“城中糧盡,人相食”,城中實在沒有可以吃的了,已經開始人吃人了,岑彭才萬般無奈,決定投降。

岑彭投降後,很多將領都要殺岑彭。按說殺了也不為過,岑彭在戰場上,殺了多少漢軍啊。前文講過的小長安一戰,把劉秀、劉 打得落花流水,王莽的部隊裡就有岑彭。為了拿下宛城,漢軍又消耗了那麼多精力,要不是劉秀在昆陽攔住了王莽的大軍,現在說不定已經不存在了。殺了岑彭,也是為了給大家報仇雪恨。但是,劉縯說不能殺:

彭,郡之大吏,執心堅守,是其節也。今舉大事,當表義士,不如封之,以勸其後。(《後漢書》卷一七《岑彭傳》)岑彭是南陽郡的大吏,堅守城池,正是他職責所在,氣節所在:“我們現在要幹大事,就應該表揚這樣的義士,不如封他官,讓大家向他學習。”

劉縯為什麼會這麼做?第一,對手之間也是會惺惺相惜的。尤其是當你和對手都是高手。就像金庸小說中的歐陽鋒和洪七公,電視劇《亮劍》裡的李雲龍和楚雲飛,尊重對手,也就是尊重自己。第二,劉縯也是想收買人心,多拉攏一些自己的人。大家都要殺你,只有我救你,還獎你,你將來肯定會聽我的。但是,劉玄也不傻,順水推舟,把岑彭封侯,讓他跟著劉縯幹,歸劉縯管。所以說,劉玄在大義方面,做得也不錯。既然你劉縯提出來了,就按你說的辦,岑彭的確是一名將才,我不殺他,他領你的人情,同時也要領我一份人情吧。

這樣,在實力和大義上,劉縯比劉玄都強不了多少。王夫之認為,劉縯如果確實想當皇帝,就只能在品德上勝過他。皇帝的寶座,只通過自己硬碰硬地去爭,是爭不到的。劉縯被殺,就是因為沒有考慮清楚應該怎麼爭的問題,爭來爭去,劉 為劉玄爭來了一個理由,為自己爭得殺身之禍。

劉縯有個叫劉稷的手下,也是劉家的宗室子弟,是劉縯的一員愛將。劉玄登基時,劉稷正在外面帶兵打仗,聽說劉玄當了皇帝,破口大駡:“本來起兵造反的是劉縯、劉秀他們兄弟,現在這個更始帝劉玄是幹什麼吃的?”

劉稷可能是宗室子弟中對劉玄當皇帝這件事反應最激烈的,別人雖然心不服,但是口不服的很少,沒有直接這麼說話的。

這句話傳到劉玄耳朵裡,劉玄肯定耿耿於懷,只是不好因為這句閒話發作,這畢竟只是背後的一句牢騷,算不上什麼把柄。並且,史書上說劉稷“勇冠三軍”,衝鋒陷陣,突圍殺敵,是難得的猛將。所以劉玄不但沒處分劉稷,還封他為抗威將軍,屬於一個雜號將軍。

不過這個號挺特別,劉玄表達的意思就是:“劉稷有功勞,封你為將軍,但是,你竟然敢背後罵我,有抗我的天威,那就叫抗威將軍吧。”

劉稷不接受這個封號。心想:“我背後罵你,你就封我為抗威將軍?那我要是當面揍你呢?我要把你揍個滿地找牙,你還不得封我為虎牙將軍啊。”劉玄就讓手下的將領,帶著幾千人馬,把劉稷抓了回來。不接受封號,這可不是發牢騷的問題了,可以定為蓄意謀反,殺頭。

劉玄真的是想殺劉稷嗎?即便要殺,也是給劉看的。劉稷是劉的手下,並且是因為支持劉才犯的罪,劉玄殺了他,就是要讓劉知道我不是好惹的,你要和我爭沒有好下場。這是一個可能。還有一個可能,劉玄知道,他要殺劉稷,劉肯定是會站出來說話的,依劉那種性格,不可能不為劉稷求情;如果劉不出來說話,威望就會下降,你這麼大本事,連自己的部下都保護不了,更何況你的部下是因你才遭此大難。

果然,劉站了出來為劉稷求情。

《後漢書》上說“伯升固爭”。我們想想,“固爭”不是一般的爭,而是在劉玄面前極力爭取、爭執甚至爭吵,沒有給劉玄留絲毫的餘地:“必須要放人,有我在,就不能殺我的兄弟。”劉不光是劉秀的好大哥,也是劉家宗室子弟共同的好大哥。但是,他這一次的爭,已經超出了自己的許可權,也超出了劉玄可以接受的極限。

劉玄身為皇帝,連個將軍都封不下去,這還叫皇帝嗎?再窩囊的皇帝,也是皇帝,再牛的將領,也是皇帝的手下。越不把領導放在眼裡的人,領導越把他放在眼裡,當成一顆沙子,領導的眼裡是不容沙子的。這一刻,劉玄的眼睛一定紅了。緊接著,又有兩個人跳了出來,一個是大司馬朱鮪,另一個是李軼。

劉秀看得一點沒錯,李軼早就心懷鬼胎了,現在他果然和朱鮪站在一起,勸劉玄不但要殺劉稷,而且要把劉一起殺了。劉玄也終於找到了殺劉的理由,為了這個理由,他等了好久。已經不需要有人獻玉玦了,他心意已決:“劉,你的部下抗旨違命,等同謀反,你身為他的上級,縱容下屬,共抗天威,死罪難逃!”當天,劉玄就將劉和劉稷一起,在宛城斬首了。

這是漢軍從成立以來,第一次自相殘殺。

劉縯好不容易才打下的宛城,成了漢軍的臨時首都,也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在劉縯的生命落下帷幕之時,我們再來回憶一下,史書上對劉起義之前的描述:

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複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反漢書》卷一四《劉傳》)這麼一位慷慨大義的英雄,原本應該有一番豐功偉業,哪怕是死在戰場上,死在馬背上,也沒有這麼大的遺憾——死在自己人的刀下。

十六年以後,光武帝劉秀追封劉為齊武王——沒有齊武之武,就沒有光武之武;沒有大哥的披荊斬棘,就沒有劉秀的一統天下。

有人說,如果劉不死,將來除了劉玄,他和劉秀必有一番爭奪,類似於玄武門之變的事情就會在東漢提前發生。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如果劉真的沒有死,我寧願相信,將來他當了皇帝,以劉秀的性格,不會和大哥搶天下,最浪漫的一個結局,就是劉秀攜陰麗華,隱逸山林,白頭到老。當然,歷史不能去假設,人生也不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