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周公旦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那麼多人說他是華夏文明之宗

大家好我是柏舟, 今天是《商周鉤沉》系列第十二期。

上幾次給大家說的, 都是基於出土的甲骨文材料、零星的史料記載的商朝故事, 那麼今天就給大家講講周朝的一位很有能耐的名人, 這位名人可是你每天晚上都會見到的哦~

沒錯, 這位就是周公, 姓姬, 名旦, 讓孔老夫子念念不忘的周禮, 就是他制定的。

先來說說周公旦在當時的地位。

作為周武王姬發的弟弟, 周文王姬昌的四子。 最關鍵的是, 姜尚薑子牙如果是周的正丞相, 那麼周公旦便是輔相, 而且由於血緣關係, 姬發信任周公旦的程度還要更深些。


就比如在《逸周書·大開武》中就有記載, 周武王姬發擔心討伐推翻商朝的時機稍縱即逝, 猶豫不決, 不知道什麼時候去聯繫諸侯共謀推翻商朝, 因此夙夜難寐。

周公旦如此說道:“茲在德, 敬在周, 其維天命, 王其敬命。 遠戚無干, 和無再失。 維明德無佚, 佚不可還。 ”

什麼意思?就是勸姬發順應天命, 修德養望, 不論諸侯離得遠不遠, 都不要動干戈, 已經有和平關係的諸侯也不要打破了關係。

現在看來, 這分明便是“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的周公修德養望版。

《三代文明》浮雕壁畫

周公旦的功績有不少, 柏舟這裡就挑幾個較為重要的來說說。

其一, 自然是開創“分封制”。 在西周遷都洛邑(洛陽)後, 周公旦將姬發的兄弟、功臣等等都分封了出去,

共計七十一國

, 當然, 姬姓是大頭。

《荀子·儒效》載, “立七十一國, 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

其二, 自然是制定的“禮樂制”。 遷都洛邑後, 周公旦召集天下諸侯, 共定制度。

《尚書大傳·康浩》稱:“周公居攝三年, 制禮作樂, 周公將作禮樂, 優遊之三年不能作, 君子恥其言而不見從, 恥其行而不見隨。 將大作, 恐天下莫物品知也。 ”

《尚書大傳》這本書成書時間不詳, 但是根據其中引了不少鄭玄的注解來看, 至少也是在漢末之後了, 只能作為參考。 但就是周公旦制定的這個禮樂制度, 讓孔夫子心心念念了許久, 一直夢回“周禮”。

其實, 這個“禮”所代表的, 即是“別”, “樂”代表的, 即是“和”, 雙管齊下, 便是所謂的“宗法制”, 也就是尊卑貴賤之分。

看到這裡可能有不少小夥伴要問了,

周公旦有這麼大權力嗎?

有的。 事實上, 周武王姬發在建立周朝後不久就死了, 周成王年幼, 中間其實就是周公旦執政。

《史記·魯周公世家》載, “武王崩, 成王少, 在繈褓之中, 周公乃踐祚攝政當國。 ”

這樣的一位權臣, 要放到後世早已經自己密謀登基或者死握權力不放手了。

但是周公旦不愧是制定了“周禮”的人物, 也許是要踐行自己所制定的“禮”, 史載“周公行政七年, 成王長, 周公反政成王, 北面就群臣之位。 ”

嗚呼, 無外乎周公旦被稱為元聖, 被孔夫子頂禮膜拜, 直到後世貴族勢力削弱, 官僚集團逐漸強大才漸漸被趕下神壇。

諸君佩服周公麼?

圖片來源於網路, 侵權請聯繫, 本文系柏舟原創, 僅用於“南北往事”、“柏舟的南北往事”兩處。

參考書籍:《尚書大傳》、《史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