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虞弘墓石槨在移動過程中發生損壞?

11月17日下午, 山西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 博物院的領導已經注意到了網友發佈的虞弘墓石槨上有疑似“傷痕”的消息, 目前院方正在對此事進行核實。 他表示, 虞弘墓石槨除了歷次外出借展外, 一直保存在博物院的庫房內。 “每次外出借展, 都會安排人詳細檢查石槨的情況, 一切都是按照規程來辦理的。 ”

一位文物保護專家看過虞弘墓石槨上的“傷痕”後告訴北青報記者, “整體來看, 這樣的傷痕更像是文物移動過程中發生的損壞, 而非自然風化形成的。 像這種有顏色的石刻文物, 以前應該做過封閉保護,

如果發現石材本身強度比較差, 還會專門做技術加固的。 ”

專家在研究文物

昨天, 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在山西博物院官微上撰文稱, 他瞭解到了觀眾和網友反映隋代虞弘墓石槨部分石板邊緣發生損傷的問題。 他介紹, 2004年至2008年, 按照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的安排, 虞弘墓石槨數次入選展覽項目, 先後赴美國、香港、日本、韓國等地博物館展出, 2008年6月入藏山西博物院。

痛惜的是, 由於長時間頻繁展出, 世界各地氣候和工作環境各異, 加之在文物包裝和搬運過程中受當時技術條件限制, 導致石槨部分槨板的邊緣出現多次損傷。 這些狀況在石槨入藏移交清單上都有記錄。 為了預防這類問題繼續發生, 山西博物院對石槨採取了較長時間的入庫封閉和全面保養,

並進一步研究了包裝和搬運的精細化措施。 2013年8月至2017年6月間, 石槨間斷性赴澳大利亞、美國、北京、敦煌、深圳等地展出, 未出現明顯問題。

考古現場

山西博物院發展部梁主任告訴北青報記者, 石槨上的傷痕系多種原因形成的, 部分傷痕是在調入山西博物院之前形成的, 目前博物院方面正在和文保專家溝通, 以確定維護石槨的具體措施。 他表示, 展廳目前的維護狀態是因為收到網友投訴, 現有的展出方式會給部分不守規矩的參觀者觸摸到石槨的機會, 因此博物院正在採取措施解決這個問題。

(本文摘編自: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文物被“磕傷”?山西博物院回應, https://news.qq.com/a/20171120/001327.htm, 特此鳴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