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史話|消失的新城隍廟

上海城隍廟是國內外聞名的道觀和旅遊景點, 老上海人習慣稱之為“老城隍廟”, 因為上海曾經有過一座“新城隍廟”, 如今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了。 按照慣例, 一個地方只有一座城隍廟, 為什麼上海曾有新老兩座城隍廟呢?也許有人會感到疑惑。

新城隍廟大殿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 11月上海淪陷, 南市被日軍控制。 租界當局為防止難民大量湧入, 在與華界相鄰的不少路段設置了障礙。 在這種局勢下, 租界內善男信女去南市城隍廟燒香拜神既不方便又不安全。

當時呂宋路(今連雲路)近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處有一片空地。

1941年秋, 明星影片公司導演張石川、中央大戲院經理卞毓英等集股籌資, 在這裡動工另建一座城隍廟, 至農曆除夕(1942年2月14日)初步建成。

由於時間緊迫, 廟房和各種陳設都因陋就簡。 來不及塑造神像, 從老城隍廟移借了小型城隍神像一尊;一眾判官、小鬼、皂隸則由畫匠直接在牆壁上繪畫, 這在全國各地廟宇中是極為罕見的。 雖然與泥塑鬼神像不可同日而語, 租界市民總算有了一個可以供奉祭拜的地方。

新城隍廟的香客

一些精明的商家在廟周邊搭建房屋210間, 出租給攤販。 除沿街面為仿古建築外, 其餘均為簡陋木屋。 正門懸掛匾額“邑廟市場”。

除夕下午邑廟市場開業, 初一上午城隍“開光”。 上海聞人黃金榮、虞洽卿、袁履登、林康侯、金廷蓀為邑廟市場啟幕,

並邀請王人美、周璿、王漢倫、童月娟、章遏雲、王熙春、徐琴芳、袁美雲、白虹等名演員剪綵。

邑廟市場開業廣告

新建的廟與南市城隍廟格局相似, 但規模較小, 僅在西北部有城隍殿一楹。 殿門兩側各置一鐵質香爐, 中間有五隻柏油桶, 供香客焚燒錫箔;柏油桶前豎一旗杆, 左右各設一口水井, 以防火災之用。 數月後, 補塑神像100多尊, 城隍殿始具規模。 廟內有廟祝一人, 雜役七八人。 從此人們稱這個廟為“新城隍廟”, 南市的城隍廟自然成了 “老城隍廟”。

邑廟市場開設店面和攤檔120餘個, 主要經營香燭、冥錠、花炮、年畫、玩具、化妝品和日用雜貨, 周圍還有看相、測字、雜耍、照相、小吃、花鳥蟲魚等攤位,

花色品種繁多, 無所不有。 市場中部設有百花廳, 上午開茶館, 下午和晚上為書場。

上世紀40年代的邑廟市場

1942至l945年是新城隍廟和邑廟市場最旺盛時期, 香客、遊人摩肩接踵, 川流不息。 抗戰勝利後, 老城隍廟再度興旺, 這裡香火漸趨冷落。 但是上海市民依然把這一地區統稱為“新城隍廟”。

1946年, 邑廟市場成了美軍剩餘物資傾銷場所。 大量罐頭食品、奶粉、巧克力、藥品、玻璃器皿、不銹鋼餐具、服裝、毛毯、膠鞋、雨衣、望遠鏡、肥皂、香煙等充斥店鋪, 一時人滿為患。

1943年春節邑廟市場熱鬧場面

1956年, 新城隍廟停止香火, 大殿改作玩具工廠。 邑廟市場進行店攤調整, 共有商鋪113戶, 其中玩具業40戶, 百貨業、賽珍飾品業、文具業各10戶, 牙骨塑膠業、竹器業、照相業、剪刀業各3戶,

還有蠶絲、寬緊帶、橡皮筋、棉紗線、料器、舊貨等商戶。 花鳥蟲魚是特色攤位, 每天顧客絡繹不絕。 小孩子喜歡到這裡買“拿摩溫”(蝌蚪)和蠶寶寶, 回家去餵養。

1947年新城隍廟和邑廟市場平面圖

至1966年上半年, 此處依然是小商品、舊貨和花鳥蟲魚較為集中的市場。 文化大革命中, 花鳥蟲魚被斥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 舊貨也被驅逐出市場, 這裡僅剩幾家文具、百貨小店, 市面極為蕭條。 1972年拆除廟宇和商場房屋, 建造了四排五層樓的新工房, 底層開設南苑飯店、連雲食品商店、革新皮革商店等。 1982年起, 連雲路上沿街設攤, 供應魚缸、鳥籠、釣魚具、金魚、鳴禽、肉鴿、魚蟲、鳥食等, 後又開設小商品綜合商場。 延安東路口有著名的洪長興羊肉館和新廟花圃店,

靠近金陵西路口開設新城隍廟點心店。

1972年新城隍廟舊址建起了工房

本世紀初建設延中綠地, 這一帶成為風光旖旎的城市山林, 昔日香霧繚繞和商販雲集的景象已全無蹤影。

新城隍廟原址已經成為一片城市山林

(欄目合作:區檔案館 編輯:張碧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