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多學科綜合診治,提高淋巴瘤治癒率

淋巴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

一個淋巴瘤, 卻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一般能夠72變。 擁有60餘種亞型的淋巴瘤, 每個種類便是一種疾病。 醫師們在茫茫的細胞圖譜中, 甄別出每個患者的不同分類, 再施以規範的個體化治療, 方是有效遏制腫瘤侵犯機體, 實現治癒可能的重要“利器”。

首席專家:洪小南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第四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理事, 上海市抗癌協會理事, 上海市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淋巴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首席專家。

洪小南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淋巴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首席專家, 帶領團隊成員在這片看似紛繁複雜的腫瘤世界中, 破解淋巴瘤的“生物密碼”, 延長了患者的生命週期, 部分亞型的淋巴瘤達到治癒的效果。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診斷中有“福爾摩斯”式的醫生

診斷, 是淋巴瘤治療前最為重要的一個“前沿哨”。 “精確的診斷是治療成功的重要基石。 ”團隊首席專家洪小南教授如是說。

臨床上, 有著數十種類型和亞型的淋巴瘤, 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對其甄別惡性程度, 準確對其分型則是一項重要且極為複雜的工作。 承擔起這份重擔的便是病理科的醫生們。

這批被洪小南教授譽為“福爾摩斯”式的醫生, 有著自己獨特的工作方法和視角。

在有著近30年淋巴瘤病理診斷經驗的榮譽教授朱雄增眼裡, 淋巴瘤是一種極會“偽裝”的疾病, 良惡之辨往往僅存“一線之間”, 細微的蛛絲馬跡便是疾病本身給予病理醫生提示的一種“微弱信號”, 也正因為如此, 病理醫師的臨床經驗和捕捉“信號”的能力成為了精確診斷的重要保障。

“多看、多學、多總結”, 這是團隊中淋巴瘤病理亞專科負責人李小秋教授從業近20年的切身感受。 據統計, 李教授每年完成淋巴瘤病理診斷近2000例, 診斷準確率大於99%, 糾正外院病理會診錯誤率約20%, 避免了一些患者治療不足及治療過度。

李小秋教授把病理診斷比作福爾摩斯破案,

他時常跳出顯微鏡下的彩色圖像, 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影像表現, 從別人看來不起眼的地方著手, 發現與疾病診斷相關的重要線索, 進而做出精確診斷。

曾經有一位年輕的男性患者因為腹腔腫塊輾轉就診於國內各大醫院, 由於腫塊巨大且有壓迫症狀, 大多數臨床和病理專家們幾乎高度一致地懷疑是“惡性淋巴瘤”。 患者在沮喪之余, 找到李教授會診。 李教授仔細檢閱該患者空芯針穿刺活檢標本的切片之後, 懷疑是一種叫作Castleman病(又名“血管濾泡性淋巴組織增生”)的良性疾病, 但是與常見的Castleman病病例不同的是, 該患者病變中有大量異型大細胞增生, 和惡性淋巴瘤之間的鑒別也就變得相當困難。

於是李教授複習了患者CT和核磁共振檢查的片子, 發現病灶是一個位於腹膜後的卵圓形腫塊, 體積雖然巨大, 但邊界相當清楚, 而且血供非常豐富, 憑藉豐富的診斷經驗, 李教授果斷地做出了“Castleman病”的診斷。 患者後來接受外科手術治療, 腫塊得以完整切除, 切除標本的病理檢查結果證實李教授之前做出的診斷完全正確, 患者從而避免了誤診、誤治。 李教授後來還在國際病理學會的年會上向國際同行們介紹了這個診斷上具有高度挑戰性的精彩病例。

類似疑難案例的破解次數“數不勝數”, 每次精確診斷出一些罕見疑難病例後, 他都會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和診斷經驗記錄下來, 進而立即結合病例開展相關的轉化醫學研究,

從形態與腫瘤可能存在的潛在的相關關係入手, 對其免疫表型和遺傳學改變進行分析和比對, 並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對常規病理診斷的形態學特點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總結, 以期今後更精確、更經濟、更快捷地診斷同類疾病。 從臨床診斷到科研探究, 李小秋和其病理團隊實現了實踐到理論的兩次飛躍。 正因為這樣的積累和總結, 團隊成立10年來, 病理醫師團隊獲得豐碩成果, 主編或參編專著4部, 發表論文60餘篇, 其中SCI收錄20篇, 以主要完成人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治療中有“身心同治”的好大夫

和藹可親而沒有架子的洪小南教授, 是患者最貼心的“親人”, 不但為患者治病, 還不厭其煩地為他們答疑解惑, 甚至進行心理疏導。

門診日,洪小南教授的診室內總是人潮湧動。患者周女士罹患淋巴瘤之後曾經一度悲觀厭世。來到門診後,洪小南教授看了她的病理診斷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一邊為其制定治療方案,一邊做起了心理安慰:“這是一種愈後相對較好的亞型,你只要堅持把化療做完,病情能夠得到控制,基本可以治癒……”隨即,周女士心情由陰轉晴。每次門診,周女士坦言,只要看到洪醫生的笑臉,自己感覺病也好了一半。“洪教授看病是帶有‘溫度’的,她不僅給我們治病,還為我們寬心。”這是多位老病號一致的看法。

作為團隊中的首席專家,洪小南教授和其團隊始終是破解諸多疑難雜症和罕見病的能手。

有著10年歷史的多學科病例討論會每週三都會在二號樓九樓準時召開,多位醫師將它比作“頭腦風暴”。洪小南教授指出,一個醫師的知識和見解畢竟是局限的,通過大家群策群力,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會在討論中形成共識,並不斷得以完善和優化,使最終的方案充分考慮患者的治療效果、耐受力以及經濟承受能力。

如今,部分亞型淋巴瘤治療不應僅僅滿足于減輕患者的痛苦,而應達到臨床治癒。目前,淋巴瘤分類的細化,對不同類型的淋巴瘤,都有基於大規模臨床研究驗證的規範化治療策略和方案。洪小南教授和其團隊始終在日常工作中堅持遵循循證醫學原則,同時也積極參加了十余項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由於整個團隊有豐富的臨床研究經驗,能很好的遵守GCP原則,因此無論是在臨床研究入組患者數量還是在研究完成品質上都無可挑剔,得到申辦方的一致好評。既往進行的研究中,有2項研究因超額完成入組病例數和品質控制嚴格獲得了申辦方的獎章。目前正在進行的國際多中心研究有6項入組患者的數目居全國各中心的首位。

在洪小南教授的帶領下,淋巴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追夢”的腳步從不鬆懈。繁重的臨床工作之餘,她和醫師團隊致力於推行淋巴瘤科研成果從科研平臺向臨床實踐的轉化,以實在的療效惠及患者是醫師團隊共同的夢想。近年來共設計進行了15項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腫瘤內科副主任郭曄教授作為淋巴瘤組的大PI,設計完成的一項比較多柔比星與表柔比星在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和高級別濾泡性淋巴瘤中的心臟毒性的研究,入組了398例患者,其初步結果在2013年美國血液協會年會(ASH會議)上進行了口頭發言,作為唯一一項來自亞洲的淋巴瘤相關臨床研究,獲得了參會人員的高度關注;其後續研究的摘要也在2014年度ASH會議上進行了壁報交流。郭曄教授設計的另外一項在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中根據中期PET/CT結果指導後續治療的臨床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鑒於目前中期PET/CT的結果能否改變後續治療在國際上尚是一個未知數,這項研究的結果有可能具有很大的臨床意義。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為團隊可持續發展注入源動力

年逾6旬的首席專家洪小南教授,對於團隊中的中青年醫師發展堅持引導和啟發,並給予他們參與國際多中心合作研究的機會。她說:“每個醫師都有其自己的長處和感興趣的研究領域,我儘量根據他們的興趣點提供適合他們發展需要的指導和平臺,而不是用自己的思路框定他們的發展。根據他們的需要,我積極創設機會,引導他們説明他們實現自己的目標。近年來,洪小南教授恰恰用她獨有的“散養和圈養”相結合的教育方式,為多學科的未來發展搭建起一個人才梯隊,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源源動力。

責任編輯:患者指南—Ciney

關注良醫匯患者指南小助手微信(huanzhezhinan2),歡迎加入患者互助群!

更多臨床試驗資訊,請點選連結查看!

甚至進行心理疏導。

門診日,洪小南教授的診室內總是人潮湧動。患者周女士罹患淋巴瘤之後曾經一度悲觀厭世。來到門診後,洪小南教授看了她的病理診斷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一邊為其制定治療方案,一邊做起了心理安慰:“這是一種愈後相對較好的亞型,你只要堅持把化療做完,病情能夠得到控制,基本可以治癒……”隨即,周女士心情由陰轉晴。每次門診,周女士坦言,只要看到洪醫生的笑臉,自己感覺病也好了一半。“洪教授看病是帶有‘溫度’的,她不僅給我們治病,還為我們寬心。”這是多位老病號一致的看法。

作為團隊中的首席專家,洪小南教授和其團隊始終是破解諸多疑難雜症和罕見病的能手。

有著10年歷史的多學科病例討論會每週三都會在二號樓九樓準時召開,多位醫師將它比作“頭腦風暴”。洪小南教授指出,一個醫師的知識和見解畢竟是局限的,通過大家群策群力,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會在討論中形成共識,並不斷得以完善和優化,使最終的方案充分考慮患者的治療效果、耐受力以及經濟承受能力。

如今,部分亞型淋巴瘤治療不應僅僅滿足于減輕患者的痛苦,而應達到臨床治癒。目前,淋巴瘤分類的細化,對不同類型的淋巴瘤,都有基於大規模臨床研究驗證的規範化治療策略和方案。洪小南教授和其團隊始終在日常工作中堅持遵循循證醫學原則,同時也積極參加了十余項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由於整個團隊有豐富的臨床研究經驗,能很好的遵守GCP原則,因此無論是在臨床研究入組患者數量還是在研究完成品質上都無可挑剔,得到申辦方的一致好評。既往進行的研究中,有2項研究因超額完成入組病例數和品質控制嚴格獲得了申辦方的獎章。目前正在進行的國際多中心研究有6項入組患者的數目居全國各中心的首位。

在洪小南教授的帶領下,淋巴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追夢”的腳步從不鬆懈。繁重的臨床工作之餘,她和醫師團隊致力於推行淋巴瘤科研成果從科研平臺向臨床實踐的轉化,以實在的療效惠及患者是醫師團隊共同的夢想。近年來共設計進行了15項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腫瘤內科副主任郭曄教授作為淋巴瘤組的大PI,設計完成的一項比較多柔比星與表柔比星在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和高級別濾泡性淋巴瘤中的心臟毒性的研究,入組了398例患者,其初步結果在2013年美國血液協會年會(ASH會議)上進行了口頭發言,作為唯一一項來自亞洲的淋巴瘤相關臨床研究,獲得了參會人員的高度關注;其後續研究的摘要也在2014年度ASH會議上進行了壁報交流。郭曄教授設計的另外一項在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中根據中期PET/CT結果指導後續治療的臨床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鑒於目前中期PET/CT的結果能否改變後續治療在國際上尚是一個未知數,這項研究的結果有可能具有很大的臨床意義。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為團隊可持續發展注入源動力

年逾6旬的首席專家洪小南教授,對於團隊中的中青年醫師發展堅持引導和啟發,並給予他們參與國際多中心合作研究的機會。她說:“每個醫師都有其自己的長處和感興趣的研究領域,我儘量根據他們的興趣點提供適合他們發展需要的指導和平臺,而不是用自己的思路框定他們的發展。根據他們的需要,我積極創設機會,引導他們説明他們實現自己的目標。近年來,洪小南教授恰恰用她獨有的“散養和圈養”相結合的教育方式,為多學科的未來發展搭建起一個人才梯隊,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源源動力。

責任編輯:患者指南—Ciney

關注良醫匯患者指南小助手微信(huanzhezhinan2),歡迎加入患者互助群!

更多臨床試驗資訊,請點選連結查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