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師應做幼兒心理安全的守望者

心理環境是一種心理氛圍, 如壓制還是民主, 積極還是消極, 自由還是束縛, 接納還是拒絕, 熱情還是冷漠等。 幼稚園心理環境是指存在于幼兒周圍並對幼兒心理產生影響的幼稚園環境。 它是幼兒感受到的第一個社會心理環境, 其影響具有廣泛性、潛在性、持久性與深刻性等特點。 幼稚園心理環境的品質和特點決定了幼兒對社會及他人的看法, 也塑造著幼兒的個性。

幼稚園心理環境影響廣泛、持久、深刻

幼兒具有易受傷害、可塑性強的特點, 對愛和關注有強烈的心理需求, 加之幼兒正處於“吸收力心智”的發展階段,

對心理環境特別敏感, 稍有不慎, 他們就會受到傷害。 我們先來分析一個案例:9月末的一天, 一個孩子在教室裡哭了很久, 教師和保育員始終不予理會。 實習生無計可施後請教主班教師。 主班教師說:“不要管他, 等他自己哭夠了就不哭了。 ”果然, 孩子又哭了一會兒終於停止了哭泣, 但神情是絕望的。 主班教師對實習生說:“看看, 這招很管用吧!”那麼, 這管用的“冷處理”對幼兒有何影響呢?

首先, 影響幼兒個性發展。 如果幼稚園的心理環境是接納的、欣賞的, 幼兒就會形成樂觀、積極、開朗、熱情、主動等健全的個性品質, 否則就會造成幼兒的個性缺陷。 比如, 壓抑的心理環境會導致幼兒形成被動冷漠的個性;訓斥緊張的心理環境會導致幼兒的自卑和焦慮;諷刺挖苦等心理環境還會給幼兒留下不同程度的心理陰影,

影響個性的健全發展。

其次, 影響幼兒潛力的發揮。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 人具有非常優異的先天潛能, 教育無需也不應該用指導性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知識, 這樣會壓抑潛能的自然實現, 適得其反。 教育需要為學生潛能的發展提供一個寬鬆、和諧的心理環境, 使之能在內驅力的作用下充分發展。

教師缺少積極的情感投入

許多幼兒教師認為, 秩序和紀律是第一位的, 對幼兒行為進行管理高於一切。 研究表明, 教師有一半以上的師幼互動行為是用來提出要求、規範幼兒行為的。 教師在師幼互動中表現出高度的控制性,

決定著師幼交往的目的、內容、方式與時間。 幼兒則處於被動地位, 扮演服從和依賴的角色。 日復一日, 教師日益強勢、獨斷, 幼兒變得被動、服從, 最終導致幼兒主體地位喪失。

研究發現, 在幼稚園中, 師幼互動的主要目的是交換資訊而不是交流情感, 二者相比, 前者占絕大比例。 由此可見, 師幼互動過程中教師缺乏情感投入的問題廣泛存在。 許多教師希望幼兒傾聽, 卻不願意傾聽幼兒, 經常貼標籤而不關注幼兒的內心感受。 例如, 教師經常會說:“如果你不乖, 老師就不喜歡你了。 ”“如果你再欺負小朋友, 我就不讓你在我班了。 ”“你真是一個愛打人的孩子。 ”

在某些班級, 教師與幼兒的關係並不融洽, 幼兒反映:“老師的樣子好凶”,

“她說話太大聲了”, “我不喜歡劉老師, 因為她一點表情都沒有。 ”

教師是幼稚園心理環境的主導者和營造者, 也是幼兒心理安全的守望者。 教師的心理狀態和品質直接決定幼稚園心理環境的品質。 良好的心理環境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師。 然而, 部分幼兒教師心理失健, 存在缺乏愛心、情緒化、心態消極、缺乏自信等問題。

教師應從管理者轉變為關愛者

針對幼稚園心理環境存在的問題, 教師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改進, 以構建安全、關愛、民主、接納和自由的高品質幼稚園心理環境。

第一, 將管理的環境轉變為合作的環境。 改變管理控制的教育環境必須先改變觀念。 我們先從一個案例談起。 李老師和王老師分別負責中一班和中二班,

平常這兩個班級都秩序井然, 有一天兩位老師同時請假。 李老師班裡的小朋友聽到李老師請假, 歡呼雀躍。 而王老師班上, 小朋友聽說王老師不來上課, 很是想念, 但依然秩序井然。 可見, 管理和控制下的紀律與秩序往往“看上去很美”, 但兒童與教師不能建立良好的關係, 幼兒心理壓抑, 不能形成自律性和主動性。 因此, 教師必須轉變觀念, 創設和營造合作、有愛的心理氛圍。 首先, 教師要努力與幼兒建立對話關係, 傾聽幼兒, 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其次, 教師要具備人文關懷, 教育是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活動, 有理想主義和人文關懷的教師才能更好地關愛幼兒, 與幼兒建立良好的關係;再其次, 教師要養成學習、反思、研究的習慣, 不斷發展教育智慧,讓幼兒在“不教而教”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第二,將冷漠的環境轉變成關愛的環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每個兒童的喜悅和苦惱都敲打著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關懷和擔心,那你就勇敢地選擇崇高的教師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創造的喜悅。”愛是教育的基礎,是教育的原動力,離開了愛,教育就失去了靈魂。所以,只有創設關愛的環境,才能獲得幼兒的良好發展。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創設關愛、溫馨的情感環境,滿足幼兒依戀的需要;創設開放的學習環境,促進幼兒的情感發展;創設自主的區域環境,促進幼兒個性發展;創設愉悅的遊戲環境,促進幼兒快樂成長。

第三,將教師角色轉變為父母替代角色。首先,教師能夠更好地發展對兒童需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及時作出對幼兒長遠發展有益的教育價值判斷;其次,教師可以避免父母與幼兒過度親密的弊端和缺陷;再其次,教師替代父母的角色比較容易理解和把握,具有重要的教育實踐價值。

教師要善於消化不良情緒

教師是幼稚園心理環境營造的核心因素。心態消極的教師關注幼兒的缺點和不足,容易打擊幼兒的自信;缺乏愛心的教師感情冷漠,與幼兒的關係緊張,得不到幼兒的喜愛,幼兒不能親其師信其道;缺乏自信的教師也很難培養出自信的幼兒;缺乏情緒管理能力的教師在不良情緒狀態下往往出現行為失控。所以,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及心理問題可能給幼兒造成的不良影響,努力提高情緒管理能力,營造積極心態,培養專業自信。同時,要善於自我反省,避免失落情緒和不良心態對幼兒的負面影響,必要時進行心理諮詢和心理輔導。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10日第3版

不斷發展教育智慧,讓幼兒在“不教而教”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第二,將冷漠的環境轉變成關愛的環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每個兒童的喜悅和苦惱都敲打著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關懷和擔心,那你就勇敢地選擇崇高的教師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創造的喜悅。”愛是教育的基礎,是教育的原動力,離開了愛,教育就失去了靈魂。所以,只有創設關愛的環境,才能獲得幼兒的良好發展。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創設關愛、溫馨的情感環境,滿足幼兒依戀的需要;創設開放的學習環境,促進幼兒的情感發展;創設自主的區域環境,促進幼兒個性發展;創設愉悅的遊戲環境,促進幼兒快樂成長。

第三,將教師角色轉變為父母替代角色。首先,教師能夠更好地發展對兒童需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及時作出對幼兒長遠發展有益的教育價值判斷;其次,教師可以避免父母與幼兒過度親密的弊端和缺陷;再其次,教師替代父母的角色比較容易理解和把握,具有重要的教育實踐價值。

教師要善於消化不良情緒

教師是幼稚園心理環境營造的核心因素。心態消極的教師關注幼兒的缺點和不足,容易打擊幼兒的自信;缺乏愛心的教師感情冷漠,與幼兒的關係緊張,得不到幼兒的喜愛,幼兒不能親其師信其道;缺乏自信的教師也很難培養出自信的幼兒;缺乏情緒管理能力的教師在不良情緒狀態下往往出現行為失控。所以,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及心理問題可能給幼兒造成的不良影響,努力提高情緒管理能力,營造積極心態,培養專業自信。同時,要善於自我反省,避免失落情緒和不良心態對幼兒的負面影響,必要時進行心理諮詢和心理輔導。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10日第3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