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長平之戰40萬白骨,真是因為名將樂毅推薦趙括取代廉頗而導致嗎

長平之戰, 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 長平之戰的舊址在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境內。

高平市長平之戰考古坑

西元前262年, 秦、趙為了爭奪韓的上黨郡, 發生了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西北)之戰。

此次戰爭趙軍參戰人數有45萬人, 秦軍60萬。 雙方大軍加起來近百萬人。

戰爭結束, 秦軍前後斬殺趙國士卒達45萬, 僅被活埋的就達40萬人。

長平之戰考古坑

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 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因此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只剩下時間問題。

但從國家戰略到具體戰術, 軍事家直到現在都在探討它的得失。 長平之戰, 對中國歷史走向有著深遠的影響, 它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的大帝國。

秦國想收服韓國的上黨, 而上党的主帥馮亭死活不願意歸附秦國, 就投降了趙國。

趙國又高興有擔憂的接收了上党, 於是秦國派主將王齕, 趙國派主將廉頗, 出戰。

兩個老將都是久經沙場的成名人物, 用兵之謹慎, 持續磨了三年, 都未能奈何對方。

三年, 就是放到現在, 對於一個富有的國家來說也是難熬的持久戰, 所以雙方的國力都被消磨殆盡, 局勢正在微妙的變化。

史料記載, 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 撤了廉頗用趙括。

這簡直太侮辱中華民族的千年智商了!

趙王用趙括絕非中計,

而是被逼的沒辦法了, 廉頗不願意決戰, 用拖字訣, 最終可以逼迫秦國撤兵, 但也是一招險棋。

畢竟, 秦國經過商鞅變, 國力大增, 長期軟磨硬泡, 趙國的國力再也耗不起了。

最終, 趙王下決心換人。

可是, 趙王也知道自己手裡沒人才, 樂毅是個連諸葛亮的佩服的人物, 但是此時已經死了, 所以, 根本不存在推薦趙括這一說。

猛將李牧北上防守匈奴, 不能撤。 藺相如可惜是個文官, 帶兵打仗, 他還不如趙括。

雖說趙括沒有赫赫有名的大戰聲威, 但好歹是名將之子, 軍事理論過硬, 靠著父親趙奢, 在軍中應該一定的威望。

數來數去, 趙國能用的人, 也就這麼幾個了。

趙王真的沒得選擇。

所以趙括也絕非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

只是他的對手是白起。

趙王這個時候, 只能賭一把, 賭注是趙國的國運。

因為, 趙國實在是耗不起了。

只是, 最終的結局, 大家都知道了。

趙括的軍隊大敗, 數十萬趙軍投降了秦國, 秦國全部將它們活埋了。

從此, 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