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很逗,私自一閃念,靈魂深處鬧情緒

說楚漢傳奇, 應當從陳勝首義說起。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 二世元年, 朝廷徵發百姓戍守漁陽。 有九百人因為天降大雨, 道路泥濘而滯留在大澤鄉, 陳勝和吳廣也在這支隊伍中。 而按照秦律, 失期當斬。 既然去了也是死, 陳勝和吳廣為了求生, 於是決計造反。 陳勝在大澤鄉喊出了“王侯將相甯有種乎”的口號, 從而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反秦起義。

正常來說, 很少有人會懷疑這段記載的正確性。 畢竟, 史記號稱信史, 司馬遷被譽為良史。 古往今來, 無論賢與不肖, 都認同陳勝吳廣是被暴虐的秦帝國逼反的這一結論。

然而, 事實往往更具戲劇性。 剛剛看了一資料書, 說在1975年, 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出土了大量秦墓竹簡, 竹簡內容涉及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 根據秦簡中的法律條文規定, 遲到三天到五天, 斥責;六天到十天, 罰一盾;超過十天, 罰一甲。 若遇到大雨, 則免除此次勞役。 這段記述, 完全否定了史記上記載的陳勝吳廣起事的原因。

如果不是有地下文物的出土, 或許我們會永遠被蒙在鼓裡。 然而司馬遷為什麼要說謊呢?如果他不是故意歪曲事實, 那麼有可能他所記述的這段文字源自朝廷的官方宣傳。 而官方宣傳的核心要義是要抹黑前朝, 歌頌本朝, 與事實有差異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 “失期當斬”這一條文在現實當中很難具有操作性。

即使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 人類的活動尚且無法避免自然災害的影響。 例如一般商務合同上都要有“不可抗力”章節, 用來規避因地震、天災、暴亂等自然或社會因素所帶來的的不可預知的危險。 今人尚且對自然災害束手無策, 何況古人。 如果秦法真有此條文, 那麼制定法律的官員該是愚蠢到了何種地步?這分明是一條赤裸裸的鼓勵他人造反的惡法嘛, 讓老百姓們在兩條死路中選擇, 即使是再懦弱的人都會選擇造反這一條路。

那麼, 究竟陳勝吳廣起事是為了什麼呢?

其實結論也很簡單, 陳勝起事後所立的國號就能說明一切。 “張楚”, 就是說陳勝起事, 是為了恢復楚國的統治, 再擴大一點說,

是恢復六國的封建制度, 此處的“張”是張揚的意思。 秦始皇滅六國後, 廢封建、立郡縣, 建立了一種新的制度。 六國的貴族、豪傑、士大夫面臨國破家亡的境地, 他們對秦國的征服並不心服, 只不過礙于秦國的武力, 不敢造次而已。 秦始皇一死, 朝廷動盪, 扶蘇被秦二世矯詔殺害, 蒙恬、蒙毅因為政治鬥爭慘死。 由於秦朝沒有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 使帝國的政權發出不穩定的信號。 陳勝吳廣敏銳的抓住時機, 聚眾造反, 伺機恢復故國。

至於為什麼陳勝吳廣能夠迅速擴大戰果?首先是因為帝國的重兵都在戍守邊疆, 整個朝廷的重心用在抵禦外侮上面, 對內的維穩軟體不完善, 導致陳勝起事後, 朝廷難以及時抽調軍隊平息叛亂。

其次, 六國國民(不包括奴隸)始終把自己當成被征服者, 把秦人當成殖民的強盜, 雙方離心離德。 陳勝一挑頭, 六國民眾紛紛殺死秦朝地方官吏, 響應陳勝。 所以陳勝才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大片土地, 兵鋒直指函谷關。

陳勝的起義不僅使秦朝進退失據, 也使後來的漢王朝為之驚詫。 漢初, 朝廷曾多次探討秦亡的原因, 賈誼曾提出“不施仁義”導致秦朝滅亡, 這很難讓人信服。 我認為, 秦朝滅亡, 第一應歸咎于新制度施行太快, 沒有一個過渡時期, 民眾無法承受而引發反彈。 第二,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現高度中央集權的朝代, 而集權對人治的依賴性相當高。 可是秦始皇死後, 繼承人問題導致朝綱紊亂, 破壞了集權制度的穩定性,

這對帝國來說是災難性的。 對於獨-裁政-府來說, 任何微小的不穩定因素, 都可能造成王綱解紐的嚴重後果。 其興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希望那些崇拜往昔帝國榮光的同胞們, 認清這一點。

歷史, 往往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引自史記裡的故事, 自今天起, 也讓我有了提防的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