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駐塞內加爾使館舉辦中文演講比賽

塞內加爾選手在參加中文演講賽。 郭 凱攝

語言是交往工具, 也是兩國友誼的橋樑。 “說中國話”正成為民間外交的重要方式, 也是外國朋友瞭解中國文化的“必經之途”

“我第一次去中國, 在湖北理工大學學了四個月漢語。 哎呀, 湖北實在太熱了, 比塞內加爾熱多了, 於是我學會了除‘你好’以外的第一個漢語單詞:冰淇淋。 以後每天課間都會去那個小賣部買冰淇淋, ”塞內加爾帥哥蘇二一的故事逗得全場評委和觀眾哈哈大笑。 人人都覺得非洲熱, 誰又知道非洲人會覺得中國夏天更難熬呢。

由中國駐塞內加爾大使館和塞內加爾達卡大學孔子學院共同舉行的《我與中國》演講比賽,

到今年已經是第六屆了。 今年共有十四位選手參賽, 年齡最大的51歲, 最小的19歲。 既有學了四年漢語的“中國通”, 也有才學了60個小時的“初生牛犢”, 有本土漢語教師的親妹妹, 也有從沒去過中國但立志要寫一筆漂亮中國書法的“小李娜”。 與往年選手都要帶稿演講, 時常卡殼相比, 今年選手則自信很多, 基本全部脫稿演講。 在孔子學院全體老師和志願者的辛勤努力下, 孔院學生的漢語水準得到了長足進步。

講述與中國的故事, 選手們的選題角度各有千秋。 有的選手從童年說起, 因為迷戀中國功夫片, 經常用學到的新功夫招式嚇唬周圍的小朋友,

被稱為“惡魔”;也有的選手說, 他通過學習漢語, 順利找到了在中國企業實習的機會, 天天和中國老闆、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 現在不但和中國人一樣, 養成了早起的好習慣, 不僅本職工作可以獨挑大樑, 得到中國人肯定, 他也從中國勞動者身上學到了勤奮、守時等優點;還有一個選手從家庭的故事講起, 爸爸給她帶來了中國製造的手機, 小夥伴們羡慕嫉妒恨, 就對她說“made in china, 你給我得了”;有的選手從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引出思考, 認為非洲人如果像中國人一樣勤奮、踏實、團結、守紀律, 一定也會贏得燦爛未來;有的選手喜歡中國文化, 感到中國書法是世界上最美的藝術, 既瀟灑又充滿力量……

選手們講述的都是“中國故事”, 他們流利的漢語、精彩的表現雖然打動了觀眾,

不過, 要想獲得名次, 還得過挑剔的評委老師這一關。 有位選手講述在中國參加夏令營的經歷。 評委接著問:你去了中國哪些城市?他說:去了北京、瀋陽。 評委接著又問:北京位於中國哪個省?這問題可把選手考住了, 不過這名選手水準高超, 他想了想馬上說:具體我也忘了, 不過和達卡差不多, 都是首都。 頓時峰迴路轉, 台下掌聲一片。

中國駐塞內加爾大使張迅鼓勵所有選手繼續好好學習漢語, 做好兩國友好交往的橋樑, 當好兩國人民溝通瞭解的紐帶。 他們與中國的故事, 也將更加精彩。

本文源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更多精彩資訊, 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