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國家寶藏》走紅,博物館美育開始回歸大眾

“以美育代替宗教” 。

這是一百年前的北大首任校長蔡元培先生振聾發聵的一句話, 打開中國美育的一扇大門, 旗幟鮮明地拔高美育在國民教育中的作用。

所謂美育, 是指培養人們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蔡元培在1917年提出這個概念的初衷, 是想以近代藝術教育抵抗傳統的儒家封建思想, 也就是他口中的“宗教”。

只可惜一百年過去了, 各種此起彼伏的運動打亂了美育的步伐, 使這種倡議沒有深入普通人的生活, 而僅僅留存在宗白華、朱光潛這樣美學大家的書目裡。

一百年後的今天, 他一定會感到欣慰, 因為一檔綜藝節目《國家寶藏》, 正在嘗試擊穿所有的社會圈層, 讓人們的目光又重新聚集在文物、博物館的話題上, 而博物館正是美育的最佳之地, 被認為是美育的代表。

《國家寶藏》是中央電視臺製作和播出的一檔文博探索節目。 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9家全國知名的博物館每家遴選出3件文物, 以演繹的方式講述其“前世今生”。

雖然只是一檔綜藝節目, 不能上綱上線和美育這樣重大嚴肅的國民教育綁定在一起, 但是這檔節目能夠喚起普通人們, 尤其是青年人對文物的敬畏、對博物館的熱愛, 引導人們走進藝術的世界感受美, 啟發心智, 這檔節目就是成功的, 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國家寶藏》成功引爆年輕人的關注點

《國家寶藏》本來應該在今晚八點央視一套播出的, 俗稱的央視一黃, 是一個十分稀缺的檔期, 能在上面播出的節目, 大部分都帶有象徵意義, 如同《舌尖上的中國》《朗讀者》一樣。

但是這個節目有些烏龍。 第一期播出的平臺是CCTV3, 因為播出之後反響太好, 引發網友熱議, 所以一度改為央視一套播出, 但是忽然在昨天又宣佈重回央3的周日檔。

至於多次變換的原因, 目前外界尚不得知。

但是這個節目無疑是火了, 豆瓣9.4分的高分, 接近80%的觀眾5星好評, 讓這個節目的口碑迅速發酵, 慢慢走入主流觀眾的視野。

它的形式是雜糅的。 融合了紀錄片+真人秀+戲劇等多種藝術形態, 每一期節目邀請一位明星作為國寶推薦人,

用真人秀的形式演繹國寶的“前世”;然後搭配素人講解國寶的“今生”, 期間穿插9家國家級博物館館長的評介, 整體表達的視覺語言是記錄片式的, 因此與傳統的鑒寶節目、當下流行的真人秀節目迥然不同, 讓人頗感新鮮。

最重要的是, 這個節目喚起了年輕人的熱情。 很長時間內, 央視出品意味著正經嚴肅的節目, 很少能夠引起年輕人的共鳴, 逐漸被年輕人邊緣化。

尤其是意外地在B站上火了。 眾所周知, B站的用戶大都是以95後、90後為主的年輕人, 有資料顯示B站90%的用戶是25歲以下, 身處一線城市經濟和文化發達地區為主的群體。

得到B站用戶的好評就意味著得到年輕人的喜愛, 他們用彈幕這種圈層屬性強烈的媒介表達對節目的觀感。

節目之外, 社會呼喚博物館美育的回歸

如果說,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是博物館文化在大眾層面復興的起點, 那麼《國家寶藏》則是引爆點, 這檔節目讓更多人的目光聚集在博物館這個有著特殊意義的地方。

博物館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展覽藝術品的地方, 在這裡, 可以親身感受到一個國家、民族甚至是人類發展的脈絡, 通過對繪畫、雕塑、陶瓷等藝術品的鑒賞, 可以提高公眾藝術鑒賞力、培養公眾藝術興趣, 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審美水準, 推動社會發展。

因此, 從18世紀末就秉承開放原則的盧浮宮博物館開始, 西方國家就異常重視博物館在公眾藝術審美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在歐美等國家,

週末進入博物館欣賞藝術作品, 接受藝術薰陶, 淨化情緒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

可以這麼說, 博物館成為西方國家接受美育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從這個角度來說, 去博物館的頻次和一個國家美育水準是掛鉤的。

但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 中國人去博物館的次數仍然少得可憐, 而且大多數都是走馬觀花, 看看展覽品標籤、拍拍照就完事了, 對於展覽品的歷史缺乏足夠的關心, 起到的美育作用十分有限。

《國家寶藏》的走紅讓普通人對文物感興趣, 對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感興趣, 這本身就是美育的一部分, 是一個特別好的開頭。

更加可喜的是, 在《國家寶藏》之後, 《假如國寶會說話》《贏在博物館》《穿越吧少年——愛上博物館》也將相繼播出。 雖然他們的規模、話題效應與《國家寶藏》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它們對於吸引普通人走進博物館,接受美育有著十分積極的一面。

但願這些節目播種下的火種可以燃起公眾對於美育的重視,多走進博物館,多感知藝術的魅力,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公民。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雖然他們的規模、話題效應與《國家寶藏》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它們對於吸引普通人走進博物館,接受美育有著十分積極的一面。

但願這些節目播種下的火種可以燃起公眾對於美育的重視,多走進博物館,多感知藝術的魅力,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公民。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