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在古代除了長矛和弓弩還有一種冷兵器也可以克制騎兵

在冷兵器時代如果說哪一個兵種在戰場最讓人生畏, 相信很多人都會說是騎兵。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往往最大的外患就是北邊的遊牧民族,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遊牧民族就活躍在北方地帶, 有的還甚至建立起了強大的政權。 如果論兵力和經濟實力遊牧民族往往和中原王朝相比實力相差甚遠, 然而和中原王朝兵種不同的是, 遊牧民族幾乎是全民皆兵, 他們是清一色的騎兵部隊, 論機動性和戰鬥力與中原王朝的步兵相比明顯佔據著很大的優勢。

中原王朝缺乏馬匹所以騎兵的數量較少,

那麼對付遊牧民族在沒有足夠多的騎兵的前提下, 只能在武器上來彌補騎兵數量的不足。 我們常見的步兵對付騎兵的方法是, 裝備長槍和弓弩然後創造有利的作戰環境然後在對敵方騎兵進行有效殺傷。 比如在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就曾重創過匈奴, 而他手上的勝利的籌碼就是帳下十萬善射的弓弩士兵。 首先李牧用步兵進行誘敵將匈奴騎兵引誘到預先設伏的地方, 等匈奴主力完全進入包圍圈之後, 李牧張開左右兩翼包抄, 十萬弓弩手蓄勢待發一舉殲滅匈奴十余萬人。

在步戰的時候為了抵禦騎兵的衝鋒還有一種常見的方式就是讓士兵手持長矛, 但是這種方式只是用來被動的防守, 必須和敵方騎兵保持相當近的距離才能殺傷敵人。

不過使用長矛抵禦騎兵在冷兵器時代可以說是最為常見的作戰方式了。 那麼出了長矛和弓弩以外還有沒有其他對付騎兵的冷兵器呢?答案是肯定有的。 這種冷兵器在歷史上也比較常見, 不過它並不是古代士兵普遍裝備的武器, 因為這件武器可以算的上是冷兵器時代的重武器, 使用這些武器的人可以號稱是古代的特種作戰部隊了。

我們在一些歷史典籍裡經常會看到斧鉞這兩個字, 斧和鉞經常被聯稱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斧既是鉞, 鉞既是斧。 事實上斧和鉞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鉞的刃部相對斧來說寬闊它是一種禮兵器, 是軍權和國家統治權的象徵。 所以我們說一般的士兵是不使用鉞去作戰的,

他們使用的的是用途更為廣泛的斧。 那麼用來對付騎兵的話, 那肯定是要長柄斧。

在我國古代宋朝時期, 宋朝軍隊是極度缺乏戰馬的而且當時的宋朝的主要對手西夏、遼和金的軍隊騎兵甚多。 這樣一來宋朝在對外軍事上曾長期處在被動的局面。 宋朝的軍隊幾乎是由步兵組成, 為了抗擊敵方的騎兵在宋朝軍隊裡士兵們大都持長斧作戰。 首先長斧和長矛相比其重量必然重了不少, 因此使用長斧作戰的士兵一般要有超于常人的體力, 這些被挑選出來的士兵大都是軍隊裡的精銳壯士。 而且使用長斧作戰的士兵並不是被動防守, 他們在戰場上往往是主動出擊, 在正面和敵方騎兵對抗。

在南宋初期就有長斧兵大破騎兵的記載, 紹興十一年(1141年), 金國大將完顏宗弼趁嶽飛軍受宋朝廷之命、被迫回軍之機, 再次興起大軍南下進攻南宋。 當時宋朝大將王德率軍與完顏宗弼對陣, 金國派出了精銳騎兵“拐子馬”出戰。 王德見狀後一馬當先射殺了一員金國將領, 然後指揮帳下萬余名手持長斧的士兵主動出擊。 這些長斧兵列成一排排的陣型向前推進, 短兵相接他們揮動長斧金軍的斫殺金國的拐子馬, 這一戰金國人損失萬餘人馬, 而宋朝這邊僅僅損失了九百餘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