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武帝劉徹這個英明之舉穩固了後方,大勝匈奴、張騫出塞都靠它!

在古代中國, 糧食問題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國家的頭等大事, 糧食問題解決不好, 國家就會陷入危機之中。 正所謂“糧倉系國脈, 民心定乾坤”, 糧倉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渭南素來有“陝西大糧倉”的美譽, 除了慈禧太后禦封的“天下第一倉”豐圖義倉之外(小編之前專門推送過豐圖義倉的介紹, 這裡就不再贅述), 渭南的華陰也有座京師倉, 它可是有2000年多年歷史的國家糧倉, 影響著當時的華陰以及西漢的都城長安。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京師倉。

京師倉遺址

糧食不夠吃了怎麼辦, 建糧倉!

話說在漢武帝時期,

經過“文景之治”休養生息之後, 關中地區的人口劇增。 而此時, 又天災不斷, 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水災、旱災、蝗災……同時, 因為漢武帝的雄心偉略, 不僅與匈奴進行了幾次大規模戰爭交鋒, 還派張騫出使西域給他踩點, 對於西域各國進行懷柔和軍事爭奪, 所謂“兩軍交戰, 糧草先行”, 這種種情況都導致了一個十分重大而嚴峻的問題——糧食不夠吃了!

京師倉遺址老照片

這時, 當朝大臣出了個主意:將關東地區的糧食運至長安。 從別處調運糧食來供養首都長安, 但是黃河從潼關就拐了彎, 怎麼能讓借調的糧食一路無阻地運達京都呢?大概是經過君臣一場激烈討論之後, 漢武帝決定:沿著秦嶺北麓修鑿漕渠, 連通長安與黃河,

引渭河水注入, 既比渭河航運時間大大縮短, 又有效緩解了渭河的水患。 《漢書·溝洫志》記載, 漢武帝令水工“率數萬人……三歲而通”。 漕渠成後, 流經今臨潼、渭南、華縣、直到潼關附近注入黃河, 長達一百多公里, 糧食的運輸和供應狀況迅速得到改善。

打仗就得吃糧食

隨著運輸量的增大, 從黃河轉至漕渠需要換船, 需要一個適當的中轉地點, 建個倉庫臨時存糧。 於是, 西漢朝廷就選擇了渭河與黃河交匯處附近的華陰磑峪鄉, 這裡東臨潼關古渡, 北望黃渭波濤, 一面依山三面崖, 位置高敞, 形勢險要, 簡直就是“難攻易守”的典型之地, 當然是最理想不過了。 於是, 京師倉便這樣建了起來。

規模最大的西漢糧倉建築遺址

東漢遷都洛陽後,

京師倉也逐漸被人們遺忘。 1979年, 沉睡了2000年的京師倉重新被發現。 經考證, 京師倉是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西漢糧倉建築遺址。 它佈局合理, 有多組倉房建築, 倉區周圍有圍牆, 並設倉城以防衛。 主建築一號倉的面積相當大, 東西長62.5米, 南北寬26.6米, 總面積為1662.5平方米, 比迄今發現的林格爾漢墓壁畫中所繪的繁縣倉及幕府倉的規模還要宏偉。 一號京師倉遺址周圍, 還有五座小型的倉房遺址, 雖面積不如一號倉大, 但佈局的儲糧容量是根據每年漕運數百萬石設計的。 而除了目前所發現的六個儲倉之外, 還有很多依舊神秘地長眠於地下。

京師倉遺址, 前面就是渭河

華陰老腔

京師倉當年的風光已無法見證, 但留下的絲絲縷縷早就滲入了當地百姓的生活。

京師倉所處的磑峪鄉, 磑同“碨”, 是碨小米的碾子, 這表明當時此地已是一處加工糧食的場所;由於有守倉士兵的操練, 產生了華陰縣民間藝術——素鼓;而華陰獨有的劇種“老腔”, 也源自於古老運船的號子聲聲。

我國唯一一座至今仍在使用的清代糧倉, 被慈禧太后封為天下第一倉

這個建在地下的神奇村落, 有1600年歷史, 距離西安車程1小時

你以為陳阿嬌、衛子夫很慘, 其實最慘是她……不得不說劉徹有點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