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

安次區是河北省 廊坊市轄區, 地處河北省中北部, 廊 坊市區南部, 下轄3個街道、4個鎮、4個鄉, 總面積578.4平方公里, 總人口36.03萬。

安次境域周代屬燕國地, 西漢置安次縣, 元代改安次縣為東安縣, 民國年間複名安次縣, 1974年成立地級廊坊地區, 1983年, 析安次縣建廊坊市(縣級)。 1989年, 改原廊坊地區和廊坊市, 設立地級廊坊市, 原縣級廊坊市的行政區域改稱安次區, 設安次區。

境內有北茨平村遺址、鄭忠墓、大伍龍元墓群、劉體乾墓等古跡遺址, 歷史上湧現出呂端、黃誠等名人志士。

安次區地處華北平原北部, 屬暖溫帶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

永定河、龍河、老龍河 流經境內。

中文名稱

安次區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河北省 廊坊市

下轄地區

3個街道, 4個鎮, 4個鄉

政府駐地

安次區南大街

電話區號

0316

郵政區碼

065000

地理位置

華北平原北部, 河北省中北部

面 積

578.4平方公里

人 口

36.03萬

方 言

北方方言懷承片(北部)、冀魯官話保唐片定霸小片(南部)

氣候條件

暖溫帶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

火車站

廊坊站

車牌代碼

冀R

行政區劃代碼

131002

歷史沿革

編輯

上古時期, 今安次境域為安墟地。

西周時期, 為北戎燕地。

春秋時期, 為北燕都薊的畿內地。

戰國時期, 今境域屬燕國廣陽郡。

秦朝, 屬廣陽郡。

西漢高祖初年置安次縣, 隸屬幽州渤海郡, 縣治在今古縣村。

北魏年間改名安城縣, 屬幽州府。

隋大業初年複名安次縣, 屬涿郡。

安次歷史悠久, 詳細: 商代盤庚遷都殷後, 位於殷朝東北, 燕京戎(今太原附近)之東陲。

西周時為北戎燕國地。 春秋時為燕都薊的畿內地。

戰國時期, 屬燕國封疆 , 為廣陽郡、漁陽郡、巨鹿郡分轄。

秦, 廊坊北部 (今三河市、大廠、香河縣等)屬漁陽郡, 廊坊中部(今安次區、廣陽區、霸州市、永清縣、固安縣)屬廣陽郡, 廊坊南部(今文安縣、大城縣)屬巨鹿郡。

西漢高帝年間, 屬幽州刺史部。 始置安次縣、文安縣(治今大柳河鎮東)、東平舒縣(今大城縣, 為區別于並州刺史部代郡的平舒縣, 加東字), 為幽州渤海郡;置方成縣(今固安縣)屬燕國。 高帝六年(前201年), 置益昌縣(治今霸州市策城村), 為涿郡地;

置潞縣(轄今三河市)、雍奴縣(轄今天津市武清區、香河縣),

隸漁陽郡。 元鳳元年(前80年), 方成縣改屬廣陽郡, 本始元年(前73年), 改屬廣陽國。 初元五年(前44年), 封廣陽王子雲為臨鄉侯、容為西鄉侯(侯景嗣免)、發為陽鄉侯;永光三年(前41年), 封廣陽王子嬰為益昌侯, 各侯國均屬幽州刺史部涿郡。

新朝王莽改制之後, 復古十二州, 州郡交錯。

東漢建武二年(26年), 方成縣改為方城縣, 屬幽州廣陽國, 建武十三年(37年), 改屬上穀郡。

永元二年(90年), 文安縣、東平舒縣改隸冀州刺史部河間國。 建安末年, 改隸章武郡。 永元八年(96年), 廢陽鄉侯國、臨鄉侯國、新昌侯國(燕刺王子封地, 今高碑店境內), 入方城縣(轄今固安縣、永清縣、霸州市)屬幽州刺史部涿郡;廢益昌侯國(原益昌縣)入安次縣, 安次縣由渤海郡改隸幽州刺史部廣陽部;

潞縣(轄今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雍奴縣(轄今天津市武清區、香河縣), 屬幽州刺史部漁陽郡。

三國, 屬魏國。 文安縣、東平舒縣屬冀州河間郡;方城縣屬幽州范陽郡;安次縣屬幽州燕國;潞縣、雍奴縣屬幽州漁陽郡。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 置章武國, 東平舒為國治, 文安縣、東平舒縣屬之。 置長鄉縣(轄今固安一部), 方城縣、長鄉縣屬幽州范陽國;安次縣、潞縣、雍奴縣屬幽州燕國。

東晉十六國, 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轄地。

南北朝北魏時, 屬幽州。 改長鄉縣為萇鄉縣。 方城縣、萇鄉縣為幽州范陽郡地;東平舒縣改為平舒縣。 文安縣、平舒縣為瀛州章武郡地;潞縣、雍奴縣為漁陽郡地。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 方城縣、萇鄉縣入涿縣。 安次縣為燕郡地,

其餘不變。

隋開皇三年(583年), 廢漁陽郡、燕郡、章武郡。 安次縣、雍奴縣、潞縣屬幽州;文安縣、平舒縣屬瀛州。 開皇九年(589年), 析涿縣, 廢方城縣舊境地置固安縣(縣治今固安鎮)屬幽州。 大業三年(607年), 安次縣、雍奴縣、潞縣、固安縣屬涿郡;文安縣、平舒縣屬河間郡。 大業七年(611年), 析安次、固安二縣地置通澤縣, 隸涿郡。 同年, 析文安、平舒二縣地, 置豐利縣(治今文安鎮), 隸河間郡。

唐, 屬河北道薊、幽、莫、瀛四州。 武德元年(618年), 安次縣、固安縣、雍奴縣、潞縣屬幽州, 武德二年(619年), 析潞縣置臨泃縣(縣治今三河市城區), 屬玄州。 武德四年(621年), 固安縣屬北義州, 平舒縣屬景州。 貞觀元年(627年), 廢玄州併入幽州, 撤臨泃複入潞縣, 隸幽州;省豐利縣入文安縣, 屬瀛州;廢北義州, 固安縣改隸幽州;廢景州,平舒縣改隸瀛州。如意元年(692年),析安次、固安二縣地,置武隆縣(轄今永清縣、霸州市),景雲元年(710年),改名會昌縣。景雲二年(711年),文安屬鄚州。開元四年(716年),析幽州潞縣東部置三河縣,隸幽州,開元十八年(730年),改屬薊州。天寶元年(742年),罷州為郡。取“邊境永清”之意,將會昌縣更名永清縣(轄今永清縣、霸州市),雍奴縣改名為武清縣。永清縣、固安縣、安次縣、武清縣改隸范陽郡;三河縣隸漁陽郡;大城縣隸河間郡;文安縣隸文安郡。至德二年(757年),罷郡複為州,三河縣隸薊州;安次縣、武清縣、永清縣、固安縣隸幽州;平舒縣隸瀛州;文安縣複隸鄚州。大曆四年(769年),固安縣改隸涿州。

五代十國, 三河縣隸薊州;武清縣、安次縣、永清縣隸幽州;固安縣隸涿州;文安縣隸鄚州;平舒縣改名大城縣,隸瀛州。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賂契丹,境域入契丹,屬遼。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收復益津關(今霸州市)、瓦橋關(今雄縣)、淤口寨(今霸州信安鎮),于原永清縣益津關另置永清縣(今霸州市,縣治在今霸州鎮)。置霸州,領大城縣、文安縣、永清縣。自是,兩永清縣南北並立,南屬宋,北屬遼,遼、宋分治。此時以拒馬河為界,北仍屬遼。

遼,廊坊地北部屬南京道析津府。會同元年(938年),置香河縣(治武清孫村,即今淑陽鎮。轄今香河縣和天津市寶坻區、寧河縣)。

三河縣、香河縣、安次縣、固安縣、永清縣屬南京道幽都府。開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府為析津府。

北宋,廊坊地南部屬河北東路,霸州、信安軍、保定軍屬之。霸州領文安、大城、永清三縣。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淤口寨改破虜軍(軍制與州同),割霸州之永清、文安、大城三縣317戶屬之;於涿州新鎮(今文安縣新鎮)建平戎軍,析霸州之文安縣、大城縣500戶屬之。景德元年(1004年),改破虜軍為信安軍;次年,改平戎軍為保定軍。景祐二年(1035年),廢永清縣入文安縣,徙文安縣治於永清城(今霸州鎮)。皇祐元年(1049年),遷回原治(今文安縣文安鎮)。政和三年(1113年),賜霸州名永清郡,領文安、大城二縣。宣和五年(1123年),收復香河縣,賜名清化縣。宣和七年(1125年),降保定軍為保定縣;清化縣複入金。

金朝天會三年(1125年),清化縣複名香河縣。廊坊地隸燕京路析津府。天會七年(1129年),改屬河北東路析津府。天德三年(1151年),三河隸通州(原潞縣)。貞元元年(1153年),廊坊地改屬中都路大興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降信安軍為信安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于益津關置益津縣(縣治今霸州鎮),隸霸州。此時,中都路領通州(轄通州、三河)、大興府(轄香河、安次、永清、武清等縣)、涿州(轄固安等縣)、霸州(轄信安、益津、文安、大城縣)、平州、薊州、順州、易州、遂州、安肅州、保州、安州、雄州、灤州。元光元年(1222年),信安縣升為鎮安府。 元初,廢鎮安府為信安鎮,入霸州。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廊坊地屬燕京路總管大興府。中統四年(1263年),升安次縣為東安州、固安縣為固安州,隸屬不變。至元元年(1264年),屬大都大興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隸中書省大都路總管府。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降東安州為東安縣、固安州為固安縣,省益津縣入霸州。三河縣(隸通州)、香河縣(隸漷州)、東安縣、永清縣、固安縣、霸州(轄文安、大城、保定三縣),屬北平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隸北平行省北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北平承宣佈政使司北平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西元1869),因渾河為患,遷治所于常伯鄉張李店(今光榮村)。洪武十年(1377年),省香河縣入漷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香河縣複置,隸北平行省北平府。 永樂元年(1403年),三河縣、香河縣(隸通州)、東安縣、永清縣、固安縣、霸州(轄文安縣、大城縣、保定縣)屬北平行省順天府。 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屬北直隸省順天府,府治宛平縣。 清順治, 屬直隸省順天府,仍治宛平縣。清康熙八年(1669),改明朝 通薊道名為通永道 , 清康熙八年(1669)置 直隸省霸昌道,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設四路同知,三河縣、香河縣屬西路廳;霸州(轄文安縣、大城縣)、固安縣、永清縣、東安縣屬南路廳。

雍正帝六年(1728年),霸州由直隸州降為散州(縣級)屬順天府。

時廊坊境域改隸直隸省霸昌道和通永道順天府,府治宛平縣,轄三河、香河、安次、永清、固安、霸州、文安、大城等縣。 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以直隸省通永道專司河務, 通州,三河等州縣一併改屬直隸省霸昌道,雍正十二,原所轄各縣複歸直隸省 通永道和霸昌道。

民國2年(1913年),改霸州為霸縣。 民國3年(1914年),東安縣改為安次縣。民國4年(1915年),保定縣改稱新鎮縣。 廊坊地屬中華民國直隸省京兆區(治宛平,轄三河、香河、安次、永清、霸縣、固安、大興、宛平、武清等20縣)及直隸省津海道(駐天津,轄文安、大城、新鎮等32縣)。

民國17年(1928年),中華民國直隸省改為河北省,直屬河北省。

1935年11月25日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三河、唐山等22縣兩市。

民國25年(1936年),日本侵略軍強佔熱河察北,華北危急,河北省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區。次年,廊坊多數縣屬河北省冀中第五、第六行政督察署。 抗日戰爭爆發後,廊坊境域被日軍佔領, 1937年12月14日,王克敏、王揖唐等在北平成立偽政權。 1937年7月底,在北平成立了以江朝宗為主席的“北平地方治安維持會”。8月初,又在天津成立了以直系政客、高淩蔚為首的“天津地方治安維持會”。以王克敏、董康、湯爾和、朱深、王揖唐、齊燮元等為偽“政府籌備處”成員。12月14日,華北偽組織和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合併,在北平成立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管轄山西、河北、河南、山東4省及北平、天津兩市。 9月22日, 偽“中華民國政府聯合委員會”在北平成立。“臨時政府”派王克敏、王揖唐、朱深為委員,“維新政府”派梁鴻志、溫宗堯、陳群為委員,以王克敏為主席。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的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後,北平偽“臨時政府”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名義上隸屬南京汪偽政權,實際上仍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其中部分區域 仍為國民政府統治區,簡稱國統區。

共產黨在敵後農村進行遊擊戰爭。民國27年(1938年)後,中共冀中區地方委員會成立,時境域在農村相繼建立了零散的鄉村抗日政權。此後,境域各縣和鄉鎮隸屬不一,且多變。中共抗日鄉村政權、日偽政權、國民黨政權並立,相互交錯,變化頻繁。

境域各縣鄉鎮抗日政權隸屬建置部分變化。民國28年(1939年),文安縣、新鎮縣合併,組成文新縣,屬冀中第五分區。民國30年(1941年),大城縣屬冀中第九分區;文新縣、第一聯合縣、第二聯合縣、第三聯合縣四縣屬第十一分區。民國31年(1942年),改屬冀中第十分區。薊(縣)寶(坻)三(河)、平(穀)三(河)密(雲)聯合縣及香(河)武(清)寶(坻)和通(縣)三(河)香(河)聯合縣隸屬晉察冀邊區第十三行政督察署,次年底,隸冀熱遼區行署第一專署;民國34年(1945年)1月,隸冀熱遼區行署第十四專署;民國35年(1946年)1月,屬冀東區行署第十四專署,9月屬河北省通縣專署。民國34年(1945年),大城縣、文安縣、新鎮縣、勝芳市屬冀中第九專區,固安縣、永清縣、安次縣、霸縣等屬冀中第十專區。民國35年(1946年),大城縣、文安縣、新鎮縣、勝芳市、青縣、任邱縣等15縣(市)屬冀中區第八專區;霸縣、固安、永清、安次、大興、宛平等12縣屬冀中區第十專區;三河、香河二縣隸屬未更。民國36年(1947年),文安縣、新鎮縣合併為文新縣,勝芳市和霸縣合併為勝霸縣,新城縣與固安縣合併為新固縣,隸屬不變。民國37年(1948年)11月,新固縣分開,恢復新城、固安兩縣建制。12月,勝霸縣分開,恢復勝芳市和霸縣建制。時冀中行政公署隸華北人民政府,下設四個專區。1949年3月,新雄縣歸併文新縣,複名文安縣,仍隸冀中區第八專區。安次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武清縣、容城縣、雄縣、大興縣、新城縣、勝芳市屬冀中第十專區。

1949年8月7日,河北省 天津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立,轄安次縣、永清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武清縣、寧河縣、寶坻縣、靜海縣、天津縣及勝芳鎮、漢沽鎮、楊柳青鎮, 專署駐河北省靜海縣楊柳青鎮。

三河、香河二縣屬河北省通縣專區;固安縣屬河北省 保定專區。

1950年11月,河北省天津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名為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區專員公署。

1954年4月,政務院批准,將保定專區的固安縣劃歸通縣專區。

1955年4月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區專員公署改為河北省天津專區專員公署,隸屬未更。各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

1958年4月28日,國務院決定:將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由通縣專區劃到唐山專區;固安縣由通縣專區劃到天津專區。6月,天津專區與 滄縣專區 合併,稱天津專區,駐滄鎮。

12月20日,國務院第83次會議通過,

撤銷慶雲縣和孟村回族自治縣,劃歸鹽山縣;

撤銷青縣,劃到靜海縣;撤銷大城、文安二縣,劃歸任邱縣;

撤銷安次縣,劃歸武清縣;

撤銷固安、永清二縣,劃歸霸縣;撤銷肅寧縣,劃歸河間縣;

撤銷泊頭市和阜城縣,劃歸交河縣;

撤銷東光縣、南皮縣,劃歸交河縣;撤銷武強、饒陽二縣,劃歸獻縣;

撤銷景縣、故城縣,劃歸吳橋縣;

撤銷滄州市,劃歸滄縣。

1961年,國務院批准,恢復河北省天津專區建制,受河北省領導,專區駐河北省天津市。

7月9日,國務院第111次全體會議決定,恢復安次、永清(含固安)、文安(含大城)三縣建制,時轄薊縣、寶坻、武清、安次、永清、霸縣、文安、靜海及勝芳鎮。

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第115次全體會議決定,恢復固安、大城二縣建制;6月1日,國務院第116次全體會議決定,恢復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建制,隸屬天津專區。

1967年11月,河北省天津專區改為天津地區,河北省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建立,隸屬河北省革命委員會,駐河北省天津市。此後至1968年,地區所轄各縣陸續建立革命委員會。1969年3月,河北省天津地區駐地由天津市遷至安次縣廊坊鎮。隸屬、轄區未變。

1973年7月,將河北省天津地區的薊縣、寶坻縣、武清縣、寧河縣、靜海縣劃到天津市。12月,河北省天津地區改制為廊坊地區,駐地仍在廊坊鎮。

1974年1月,正式起用廊坊地區名稱。 河北省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河北省廊坊地區革命委員會。時轄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安次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及蘆台農場、漢沽農場。

1978年,河北省廊坊地區行政公署建立,隸屬河北省人民政府,轄縣未變。

1979年3月,廊坊地區蘆台農場、漢沽農場劃到唐山。廊坊地區轄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安次縣、固安縣、永清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

1981年12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廊坊鎮,設立廊坊市(縣級),以安次縣的廊坊鎮及南尖塔、桐柏、北旺3個公社為廊坊市的行政區域,隸屬廊坊地區行政公署。

1982年3月1日,廊坊市(縣級市)正式建立。廊坊地區轄廊坊市、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安次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

1983年3月,安次縣併入廊坊市(縣級)。廊坊地區轄廊坊市(縣級)、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 、香河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

1988年9月,廊坊地區改為廊坊市(地級)。廊坊市(縣級)改為安次區。

1989年4月1日,廊坊市正式建立,駐地廊坊,轄安次區、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

1990年2月20日,改霸縣名為霸州市(縣級),轄域不變。廊坊市轄安次區、霸州市、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永清縣、固安縣、文安縣、大城縣。

1993年4月28日,改三河縣名為三河市(縣級),轄域不變。時廊坊市轄:安次區、三河市、霸州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永清縣、固安縣、文安縣、大城縣。

2000年10月,析安次區置廣陽區。

其它 : 唐武德四年(621年)徙縣治到石樑城。貞觀八年(634年)徙縣治至常道城(今北常道村)。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幽州為范陽郡,安次屬之,徙縣治于耿就橋行市南(舊州)。乾元元年(758年),複屬幽州。

後晉天福初年(936年後),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以賂契丹,安次為遼地。縣治移至菘城(今萬莊鎮稽査王村)。

遼會同元年(938年),以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安次屬之。保大(1121—1125年)末年,安次入于金。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幽州入宋,置燕山府路,安次屬之。宣和七年(1130年)後,郭藥師以燕山叛沒于金。

金天會七年(1129年),安次縣屬河東北路。天德三年(1151年),金遷都燕京,改為中都路,以析津府為大興府,安次屬之。

元中統元年(1260年),改安次縣為東安縣,隸屬於霸州,後改稱燕京路,又為總管大興路,仍屬之。中統二年(1261年),升東安縣為東安州。至元初年改燕京為中都路,以析津府為大興府,東安州屬之。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又改大興府為大都路總管府,直屬中書省,東安州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大都路為北平府;九月,置大都督分府于此;十月,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罝北平行省,東安州屬北平府。同年因渾河(永定河)水患,州治遷至常伯鄉張李店(今仇莊鄉光榮村)。洪武九年(1376年),改東安州為縣。永樂元年(1403年),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行省北平府為北平行省順天府,東安縣屬之。 清初,東安縣隸屬直隸省順天府南路同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屬直隸省順天府南路廳。民國三年(1914年),改東安縣為安次縣,為京兆區所轄。

民國四年(1915年),安次縣屬 直隸省 津海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安次屬之。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河北省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區,安次縣屬第五督察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共冀中區地方委員會成立,安次屬冀中十分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共安次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冀中區五地委、冀中區第五專署成立,安次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於五專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冀中區五地委改稱冀中區十地委,冀中區第五專署改稱冀中區第十一專署,安次縣抗日民主政府屬之。民國三十年(1941年)9月,永清、安次、固安、霸縣建立第三聯合縣,安次縣劃歸第三聯合縣,屬一聯區管轄。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2月,中共安次縣臨時縣委、臨時縣政府成立。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安次縣人民政府建立,臨時抗日民主政府隨之撤銷,隸屬冀中第十專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安次縣屬冀中第十專區;8月7日,河北省 天津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立,安次屬之。

1950年2月,因永定河水患,縣治從老縣城(今仇莊鄉光榮村)遷到廊坊;11月,河北省天津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人民政府天津區專員公署,安次屬之。

1955年4月5日,河北省天津區專員公署改為河北省天津專區專員公署,安次屬之。安次縣人民政府改稱安次縣人民委員會。

1958年6月,河北省天津專區與滄縣專區合併,稱河北省天津專區,屬之;12月20日,撤銷安次縣,劃歸武清縣;12月22日,撤銷河北省天津專區,劃歸河北省 天津市,武清屬之。

1961年,恢復河北省天津專區建制,受河北省天津市、河北省雙重領導,武清屬之;6月1日,安次、武清分設,安次縣建制恢復建立,隸屬不變。

1967年11月,河北省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建立,河北省天津專區改為天津地區,屬之。

1968年2月,安次縣革命委員會成立,負責原安次縣委、安次縣人委會的工作。

1969年3月,河北省天津地區機關駐地由天津市遷至安次縣廊坊鎮。

1974年1月,河北省天津地區更名為河北省廊坊地區,駐地仍在廊坊鎮,安次屬之。

1978年,河北省廊坊地區行政公署建立,廊坊地區革委會撤銷,安次縣革命委員會同時撤銷,恢復縣人民政府建制,安次縣隸屬關係未變。

1981年12月7日,撤銷廊坊鎮,設立廊坊市(縣級),以安次縣的廊坊鎮及尖塔、桐柏、北旺3個公社為廊坊市的行政區域,隸屬廊坊地區行政公署。安次縣仍隸屬廊坊地區行政公署。

1982年3月1日,廊坊市建立,下轄北史家務(1981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廊坊鎮,鎮內6個街道辦事處體制不變,組建成立北史家務公社,原廊坊鎮30個生產大隊歸北史家務公社管轄)、北旺、桐柏、南尖塔4個公社和鎮內6個街道辦事處。

1983年,析安次縣建廊坊市(縣級)。

1983年7月1日,將安次縣行政區域併入廊坊市。

1989年2月,撤銷廊坊市(縣級),改稱安次區;4月1日,廊坊地區撤銷,原廊坊地區改為廊坊市(地級),仍然駐地廊坊,安次屬之。

2000年10月,安次區劃出南尖塔鎮、萬莊鎮、舊州鄉、北旺鄉、白家務辦事處及小廊坊、北大街、北門外、新開路街道和北史家務鄉的7個村居,成立廣陽區;安次區轄剩下的4個鎮、2個鄉和3個街道,仍隸屬廊坊市。

著名人物

在古代,安次誕生過三朝宰相(北宋名相呂端、遼代宰相韓延徽、北宋宰相楊皙)和四位尚書(後唐戶部尚書呂琦、元朝樞密院副使李士瞻、明朝邢部尚書施禮、明朝南京兵部尚書劉體乾)。

呂端(935—1000),宋朝名相,為官四十年,為相四年,是宋太宗、真 宗兩朝重臣。待人謙遜,處事寬厚,清正廉潔、聰明過人、團結實幹,人稱其“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宰相肚裡能撐船”。

近代,安次湧現出黃誠、徐立樹、林謙等一批革命先烈。

黃誠(1914—1942),安次調河頭人,曾任清華大學學生會副主席、主席、北京學聯書記。1936年12月與姚依林、蔣南宇、黃敬領導了“一二·九”運動。1938年參加新四軍,任新四軍總政治部秘書長,葉挺贊其為“新四軍交際家”。皖南事變中被捕,後在江西上饒集中營石底監獄就義。

在文藝界,安次有魏連升、白雲鵬、李宏圖、駱玉笙、張士傑等一批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

固安縣改隸幽州;廢景州,平舒縣改隸瀛州。如意元年(692年),析安次、固安二縣地,置武隆縣(轄今永清縣、霸州市),景雲元年(710年),改名會昌縣。景雲二年(711年),文安屬鄚州。開元四年(716年),析幽州潞縣東部置三河縣,隸幽州,開元十八年(730年),改屬薊州。天寶元年(742年),罷州為郡。取“邊境永清”之意,將會昌縣更名永清縣(轄今永清縣、霸州市),雍奴縣改名為武清縣。永清縣、固安縣、安次縣、武清縣改隸范陽郡;三河縣隸漁陽郡;大城縣隸河間郡;文安縣隸文安郡。至德二年(757年),罷郡複為州,三河縣隸薊州;安次縣、武清縣、永清縣、固安縣隸幽州;平舒縣隸瀛州;文安縣複隸鄚州。大曆四年(769年),固安縣改隸涿州。

五代十國, 三河縣隸薊州;武清縣、安次縣、永清縣隸幽州;固安縣隸涿州;文安縣隸鄚州;平舒縣改名大城縣,隸瀛州。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賂契丹,境域入契丹,屬遼。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收復益津關(今霸州市)、瓦橋關(今雄縣)、淤口寨(今霸州信安鎮),于原永清縣益津關另置永清縣(今霸州市,縣治在今霸州鎮)。置霸州,領大城縣、文安縣、永清縣。自是,兩永清縣南北並立,南屬宋,北屬遼,遼、宋分治。此時以拒馬河為界,北仍屬遼。

遼,廊坊地北部屬南京道析津府。會同元年(938年),置香河縣(治武清孫村,即今淑陽鎮。轄今香河縣和天津市寶坻區、寧河縣)。

三河縣、香河縣、安次縣、固安縣、永清縣屬南京道幽都府。開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府為析津府。

北宋,廊坊地南部屬河北東路,霸州、信安軍、保定軍屬之。霸州領文安、大城、永清三縣。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淤口寨改破虜軍(軍制與州同),割霸州之永清、文安、大城三縣317戶屬之;於涿州新鎮(今文安縣新鎮)建平戎軍,析霸州之文安縣、大城縣500戶屬之。景德元年(1004年),改破虜軍為信安軍;次年,改平戎軍為保定軍。景祐二年(1035年),廢永清縣入文安縣,徙文安縣治於永清城(今霸州鎮)。皇祐元年(1049年),遷回原治(今文安縣文安鎮)。政和三年(1113年),賜霸州名永清郡,領文安、大城二縣。宣和五年(1123年),收復香河縣,賜名清化縣。宣和七年(1125年),降保定軍為保定縣;清化縣複入金。

金朝天會三年(1125年),清化縣複名香河縣。廊坊地隸燕京路析津府。天會七年(1129年),改屬河北東路析津府。天德三年(1151年),三河隸通州(原潞縣)。貞元元年(1153年),廊坊地改屬中都路大興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降信安軍為信安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于益津關置益津縣(縣治今霸州鎮),隸霸州。此時,中都路領通州(轄通州、三河)、大興府(轄香河、安次、永清、武清等縣)、涿州(轄固安等縣)、霸州(轄信安、益津、文安、大城縣)、平州、薊州、順州、易州、遂州、安肅州、保州、安州、雄州、灤州。元光元年(1222年),信安縣升為鎮安府。 元初,廢鎮安府為信安鎮,入霸州。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廊坊地屬燕京路總管大興府。中統四年(1263年),升安次縣為東安州、固安縣為固安州,隸屬不變。至元元年(1264年),屬大都大興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隸中書省大都路總管府。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降東安州為東安縣、固安州為固安縣,省益津縣入霸州。三河縣(隸通州)、香河縣(隸漷州)、東安縣、永清縣、固安縣、霸州(轄文安、大城、保定三縣),屬北平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隸北平行省北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北平承宣佈政使司北平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西元1869),因渾河為患,遷治所于常伯鄉張李店(今光榮村)。洪武十年(1377年),省香河縣入漷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香河縣複置,隸北平行省北平府。 永樂元年(1403年),三河縣、香河縣(隸通州)、東安縣、永清縣、固安縣、霸州(轄文安縣、大城縣、保定縣)屬北平行省順天府。 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屬北直隸省順天府,府治宛平縣。 清順治, 屬直隸省順天府,仍治宛平縣。清康熙八年(1669),改明朝 通薊道名為通永道 , 清康熙八年(1669)置 直隸省霸昌道,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設四路同知,三河縣、香河縣屬西路廳;霸州(轄文安縣、大城縣)、固安縣、永清縣、東安縣屬南路廳。

雍正帝六年(1728年),霸州由直隸州降為散州(縣級)屬順天府。

時廊坊境域改隸直隸省霸昌道和通永道順天府,府治宛平縣,轄三河、香河、安次、永清、固安、霸州、文安、大城等縣。 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以直隸省通永道專司河務, 通州,三河等州縣一併改屬直隸省霸昌道,雍正十二,原所轄各縣複歸直隸省 通永道和霸昌道。

民國2年(1913年),改霸州為霸縣。 民國3年(1914年),東安縣改為安次縣。民國4年(1915年),保定縣改稱新鎮縣。 廊坊地屬中華民國直隸省京兆區(治宛平,轄三河、香河、安次、永清、霸縣、固安、大興、宛平、武清等20縣)及直隸省津海道(駐天津,轄文安、大城、新鎮等32縣)。

民國17年(1928年),中華民國直隸省改為河北省,直屬河北省。

1935年11月25日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三河、唐山等22縣兩市。

民國25年(1936年),日本侵略軍強佔熱河察北,華北危急,河北省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區。次年,廊坊多數縣屬河北省冀中第五、第六行政督察署。 抗日戰爭爆發後,廊坊境域被日軍佔領, 1937年12月14日,王克敏、王揖唐等在北平成立偽政權。 1937年7月底,在北平成立了以江朝宗為主席的“北平地方治安維持會”。8月初,又在天津成立了以直系政客、高淩蔚為首的“天津地方治安維持會”。以王克敏、董康、湯爾和、朱深、王揖唐、齊燮元等為偽“政府籌備處”成員。12月14日,華北偽組織和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合併,在北平成立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管轄山西、河北、河南、山東4省及北平、天津兩市。 9月22日, 偽“中華民國政府聯合委員會”在北平成立。“臨時政府”派王克敏、王揖唐、朱深為委員,“維新政府”派梁鴻志、溫宗堯、陳群為委員,以王克敏為主席。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的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後,北平偽“臨時政府”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名義上隸屬南京汪偽政權,實際上仍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其中部分區域 仍為國民政府統治區,簡稱國統區。

共產黨在敵後農村進行遊擊戰爭。民國27年(1938年)後,中共冀中區地方委員會成立,時境域在農村相繼建立了零散的鄉村抗日政權。此後,境域各縣和鄉鎮隸屬不一,且多變。中共抗日鄉村政權、日偽政權、國民黨政權並立,相互交錯,變化頻繁。

境域各縣鄉鎮抗日政權隸屬建置部分變化。民國28年(1939年),文安縣、新鎮縣合併,組成文新縣,屬冀中第五分區。民國30年(1941年),大城縣屬冀中第九分區;文新縣、第一聯合縣、第二聯合縣、第三聯合縣四縣屬第十一分區。民國31年(1942年),改屬冀中第十分區。薊(縣)寶(坻)三(河)、平(穀)三(河)密(雲)聯合縣及香(河)武(清)寶(坻)和通(縣)三(河)香(河)聯合縣隸屬晉察冀邊區第十三行政督察署,次年底,隸冀熱遼區行署第一專署;民國34年(1945年)1月,隸冀熱遼區行署第十四專署;民國35年(1946年)1月,屬冀東區行署第十四專署,9月屬河北省通縣專署。民國34年(1945年),大城縣、文安縣、新鎮縣、勝芳市屬冀中第九專區,固安縣、永清縣、安次縣、霸縣等屬冀中第十專區。民國35年(1946年),大城縣、文安縣、新鎮縣、勝芳市、青縣、任邱縣等15縣(市)屬冀中區第八專區;霸縣、固安、永清、安次、大興、宛平等12縣屬冀中區第十專區;三河、香河二縣隸屬未更。民國36年(1947年),文安縣、新鎮縣合併為文新縣,勝芳市和霸縣合併為勝霸縣,新城縣與固安縣合併為新固縣,隸屬不變。民國37年(1948年)11月,新固縣分開,恢復新城、固安兩縣建制。12月,勝霸縣分開,恢復勝芳市和霸縣建制。時冀中行政公署隸華北人民政府,下設四個專區。1949年3月,新雄縣歸併文新縣,複名文安縣,仍隸冀中區第八專區。安次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武清縣、容城縣、雄縣、大興縣、新城縣、勝芳市屬冀中第十專區。

1949年8月7日,河北省 天津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立,轄安次縣、永清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武清縣、寧河縣、寶坻縣、靜海縣、天津縣及勝芳鎮、漢沽鎮、楊柳青鎮, 專署駐河北省靜海縣楊柳青鎮。

三河、香河二縣屬河北省通縣專區;固安縣屬河北省 保定專區。

1950年11月,河北省天津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名為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區專員公署。

1954年4月,政務院批准,將保定專區的固安縣劃歸通縣專區。

1955年4月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區專員公署改為河北省天津專區專員公署,隸屬未更。各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

1958年4月28日,國務院決定:將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由通縣專區劃到唐山專區;固安縣由通縣專區劃到天津專區。6月,天津專區與 滄縣專區 合併,稱天津專區,駐滄鎮。

12月20日,國務院第83次會議通過,

撤銷慶雲縣和孟村回族自治縣,劃歸鹽山縣;

撤銷青縣,劃到靜海縣;撤銷大城、文安二縣,劃歸任邱縣;

撤銷安次縣,劃歸武清縣;

撤銷固安、永清二縣,劃歸霸縣;撤銷肅寧縣,劃歸河間縣;

撤銷泊頭市和阜城縣,劃歸交河縣;

撤銷東光縣、南皮縣,劃歸交河縣;撤銷武強、饒陽二縣,劃歸獻縣;

撤銷景縣、故城縣,劃歸吳橋縣;

撤銷滄州市,劃歸滄縣。

1961年,國務院批准,恢復河北省天津專區建制,受河北省領導,專區駐河北省天津市。

7月9日,國務院第111次全體會議決定,恢復安次、永清(含固安)、文安(含大城)三縣建制,時轄薊縣、寶坻、武清、安次、永清、霸縣、文安、靜海及勝芳鎮。

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第115次全體會議決定,恢復固安、大城二縣建制;6月1日,國務院第116次全體會議決定,恢復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建制,隸屬天津專區。

1967年11月,河北省天津專區改為天津地區,河北省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建立,隸屬河北省革命委員會,駐河北省天津市。此後至1968年,地區所轄各縣陸續建立革命委員會。1969年3月,河北省天津地區駐地由天津市遷至安次縣廊坊鎮。隸屬、轄區未變。

1973年7月,將河北省天津地區的薊縣、寶坻縣、武清縣、寧河縣、靜海縣劃到天津市。12月,河北省天津地區改制為廊坊地區,駐地仍在廊坊鎮。

1974年1月,正式起用廊坊地區名稱。 河北省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河北省廊坊地區革命委員會。時轄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安次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及蘆台農場、漢沽農場。

1978年,河北省廊坊地區行政公署建立,隸屬河北省人民政府,轄縣未變。

1979年3月,廊坊地區蘆台農場、漢沽農場劃到唐山。廊坊地區轄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安次縣、固安縣、永清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

1981年12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廊坊鎮,設立廊坊市(縣級),以安次縣的廊坊鎮及南尖塔、桐柏、北旺3個公社為廊坊市的行政區域,隸屬廊坊地區行政公署。

1982年3月1日,廊坊市(縣級市)正式建立。廊坊地區轄廊坊市、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安次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

1983年3月,安次縣併入廊坊市(縣級)。廊坊地區轄廊坊市(縣級)、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 、香河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

1988年9月,廊坊地區改為廊坊市(地級)。廊坊市(縣級)改為安次區。

1989年4月1日,廊坊市正式建立,駐地廊坊,轄安次區、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

1990年2月20日,改霸縣名為霸州市(縣級),轄域不變。廊坊市轄安次區、霸州市、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永清縣、固安縣、文安縣、大城縣。

1993年4月28日,改三河縣名為三河市(縣級),轄域不變。時廊坊市轄:安次區、三河市、霸州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永清縣、固安縣、文安縣、大城縣。

2000年10月,析安次區置廣陽區。

其它 : 唐武德四年(621年)徙縣治到石樑城。貞觀八年(634年)徙縣治至常道城(今北常道村)。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幽州為范陽郡,安次屬之,徙縣治于耿就橋行市南(舊州)。乾元元年(758年),複屬幽州。

後晉天福初年(936年後),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以賂契丹,安次為遼地。縣治移至菘城(今萬莊鎮稽査王村)。

遼會同元年(938年),以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安次屬之。保大(1121—1125年)末年,安次入于金。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幽州入宋,置燕山府路,安次屬之。宣和七年(1130年)後,郭藥師以燕山叛沒于金。

金天會七年(1129年),安次縣屬河東北路。天德三年(1151年),金遷都燕京,改為中都路,以析津府為大興府,安次屬之。

元中統元年(1260年),改安次縣為東安縣,隸屬於霸州,後改稱燕京路,又為總管大興路,仍屬之。中統二年(1261年),升東安縣為東安州。至元初年改燕京為中都路,以析津府為大興府,東安州屬之。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又改大興府為大都路總管府,直屬中書省,東安州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大都路為北平府;九月,置大都督分府于此;十月,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罝北平行省,東安州屬北平府。同年因渾河(永定河)水患,州治遷至常伯鄉張李店(今仇莊鄉光榮村)。洪武九年(1376年),改東安州為縣。永樂元年(1403年),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行省北平府為北平行省順天府,東安縣屬之。 清初,東安縣隸屬直隸省順天府南路同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屬直隸省順天府南路廳。民國三年(1914年),改東安縣為安次縣,為京兆區所轄。

民國四年(1915年),安次縣屬 直隸省 津海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安次屬之。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河北省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區,安次縣屬第五督察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共冀中區地方委員會成立,安次屬冀中十分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共安次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冀中區五地委、冀中區第五專署成立,安次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於五專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冀中區五地委改稱冀中區十地委,冀中區第五專署改稱冀中區第十一專署,安次縣抗日民主政府屬之。民國三十年(1941年)9月,永清、安次、固安、霸縣建立第三聯合縣,安次縣劃歸第三聯合縣,屬一聯區管轄。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2月,中共安次縣臨時縣委、臨時縣政府成立。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安次縣人民政府建立,臨時抗日民主政府隨之撤銷,隸屬冀中第十專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安次縣屬冀中第十專區;8月7日,河北省 天津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立,安次屬之。

1950年2月,因永定河水患,縣治從老縣城(今仇莊鄉光榮村)遷到廊坊;11月,河北省天津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人民政府天津區專員公署,安次屬之。

1955年4月5日,河北省天津區專員公署改為河北省天津專區專員公署,安次屬之。安次縣人民政府改稱安次縣人民委員會。

1958年6月,河北省天津專區與滄縣專區合併,稱河北省天津專區,屬之;12月20日,撤銷安次縣,劃歸武清縣;12月22日,撤銷河北省天津專區,劃歸河北省 天津市,武清屬之。

1961年,恢復河北省天津專區建制,受河北省天津市、河北省雙重領導,武清屬之;6月1日,安次、武清分設,安次縣建制恢復建立,隸屬不變。

1967年11月,河北省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建立,河北省天津專區改為天津地區,屬之。

1968年2月,安次縣革命委員會成立,負責原安次縣委、安次縣人委會的工作。

1969年3月,河北省天津地區機關駐地由天津市遷至安次縣廊坊鎮。

1974年1月,河北省天津地區更名為河北省廊坊地區,駐地仍在廊坊鎮,安次屬之。

1978年,河北省廊坊地區行政公署建立,廊坊地區革委會撤銷,安次縣革命委員會同時撤銷,恢復縣人民政府建制,安次縣隸屬關係未變。

1981年12月7日,撤銷廊坊鎮,設立廊坊市(縣級),以安次縣的廊坊鎮及尖塔、桐柏、北旺3個公社為廊坊市的行政區域,隸屬廊坊地區行政公署。安次縣仍隸屬廊坊地區行政公署。

1982年3月1日,廊坊市建立,下轄北史家務(1981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廊坊鎮,鎮內6個街道辦事處體制不變,組建成立北史家務公社,原廊坊鎮30個生產大隊歸北史家務公社管轄)、北旺、桐柏、南尖塔4個公社和鎮內6個街道辦事處。

1983年,析安次縣建廊坊市(縣級)。

1983年7月1日,將安次縣行政區域併入廊坊市。

1989年2月,撤銷廊坊市(縣級),改稱安次區;4月1日,廊坊地區撤銷,原廊坊地區改為廊坊市(地級),仍然駐地廊坊,安次屬之。

2000年10月,安次區劃出南尖塔鎮、萬莊鎮、舊州鄉、北旺鄉、白家務辦事處及小廊坊、北大街、北門外、新開路街道和北史家務鄉的7個村居,成立廣陽區;安次區轄剩下的4個鎮、2個鄉和3個街道,仍隸屬廊坊市。

著名人物

在古代,安次誕生過三朝宰相(北宋名相呂端、遼代宰相韓延徽、北宋宰相楊皙)和四位尚書(後唐戶部尚書呂琦、元朝樞密院副使李士瞻、明朝邢部尚書施禮、明朝南京兵部尚書劉體乾)。

呂端(935—1000),宋朝名相,為官四十年,為相四年,是宋太宗、真 宗兩朝重臣。待人謙遜,處事寬厚,清正廉潔、聰明過人、團結實幹,人稱其“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宰相肚裡能撐船”。

近代,安次湧現出黃誠、徐立樹、林謙等一批革命先烈。

黃誠(1914—1942),安次調河頭人,曾任清華大學學生會副主席、主席、北京學聯書記。1936年12月與姚依林、蔣南宇、黃敬領導了“一二·九”運動。1938年參加新四軍,任新四軍總政治部秘書長,葉挺贊其為“新四軍交際家”。皖南事變中被捕,後在江西上饒集中營石底監獄就義。

在文藝界,安次有魏連升、白雲鵬、李宏圖、駱玉笙、張士傑等一批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