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軍對英軍曾七戰七勝?最終卻讓清朝落得這樣的下場!

原創不易, 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水之秋, 無授權禁轉!

眾所周知, 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於1840年。 但鮮為人知的是, 其實早在1839年, 鴉片戰爭就已經拉開了序幕。 在1839年的秋冬季節, 清軍同英軍已經展開了七次較量, 而較量的結果, 竟然是清軍七戰七勝!這是怎麼回事呢?

話說在1839年6月林則徐主持虎門銷煙之後, 英國方面對於是否要對中國動武尚存在爭議, 戰爭暫時沒有爆發, 中英貿易也還在正常進行。 但是, 英國駐華的商務監督義律卻已下定決心, 要用武力挑起兩國爭端, 促成英國對華發動戰爭。

因此, 從1839年夏季開始, 義律就調集所有他能調動的武裝船隻和人員在珠江口外海集結, 準備尋找機會發起挑釁。

(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 也是挑起中英鴉片戰爭的罪魁禍首)

1839年7月, 英國水手首先在尖沙咀地區(今屬香港)上岸尋釁, 打死了當地村民林維喜。 林則徐聞訊, 要求義律將兇手交給清朝方面處置, 但被義律拒絕。 林則徐隨即下令斷絕對英船的淡水和糧食供應。 義律對中方多次施壓均被拒絕, 到了9月4日, 英方對中方提出最後通牒再次被拒絕, 於是義律調集數艘武裝商船, 以五級巡航艦“窩拉疑號”壓陣, 對停泊于九龍(今屬香港)海面的清軍水師發起了突然襲擊。 清軍水師參將賴恩爵不待上峰命令, 果斷下令還擊。

廣東水師官兵同仇敵愾, 奮勇作戰, 斃傷英軍多人。 而義律手中的王牌——“窩拉疑號”又因海上突然停風, 失去動力, 無法參戰, 最終遭到痛擊的英軍不得不敗退下來。 中英交鋒, 中方首戰告捷!這次戰鬥中國水師的英勇表現, 讓參戰的英軍心有餘悸。 他們認為, 如果不是中國人的炮火不夠充足, “就不會有人生還來敘述這段歷史了”。

(打響中國近代抵禦外國侵略第一炮的賴恩爵將軍的塑像)

九龍海戰之後, 中英關係驟然變得緊張起來。 義律一面借此次衝突向英國國內傳遞消息, 企圖促成開戰, 另一方面繼續調集武裝力量, 準備再次挑釁。 當時, 林則徐要求來廣州貿易的英國商船, 只要簽下保證書, 保證今後來華不再夾帶鴉片,

就可以正常入港交易。 義律認為這是對英國的侮辱, 於是率領戰艦在珠江口遊弋, 阻止英國商船入港交易, 這引起了英國商人們的不滿。 一些英國商人不顧義律的阻撓, 遵照中方的要求, 簽下保證書, 將船開入廣州港進行貿易。 這讓義律大為惱火, 決心殺雞儆猴。 1839年11月3日, 九龍海戰之後兩個月, 義律又率領“窩拉疑號”和新調集的“海阿新號”兩艘戰艦竄到穿鼻海面, 對準備進入珠江口的英國商船“皇家撒克遜號”進行攔截, 正在穿鼻海面巡邏的廣東水師正準備保護英國商船入口, 義律突然下令開火, 於是英方又一次發動了突然襲擊, 中英穿鼻海戰打響了。

(英人所描繪的穿鼻海戰場景, 可見一艘中國水師戰船被擊中發生爆炸)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 當時正在水師兵船上, 突遭英方炮擊受傷, 但他臨危不亂, 立即下令還擊。 水師官兵奮勇開火還擊, 同英艦激戰約兩個小時。 英方兩艘戰艦均被炮火擊中, 許多英軍滾落海中, 不得不且戰且退。 清軍也付出了一艘水師戰船被擊沉, 人員傷亡數十人的代價。 中英第二戰, 英國方面又沒有占到任何便宜。

(指揮穿鼻海戰的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畫像)

穿鼻海戰之後, 中英雙方又圍繞著尖沙咀北面的官湧山連續展開了五次戰鬥。 先是11月4日夜裡, 英武裝商船向官湧山營盤猛烈炮擊, 清軍紮營得勢, 發炮反擊, 擊退英船。 8日, 英船又發動進攻, 有100餘人搶上山岡, 擊傷清軍兵丁2名, 增城營把總劉明輝率兵打傷敵人數十名,

把他們趕下海。 9日, 英船又想奪下官湧的胡椒角, 剛發炮試探, 便被守軍擊退。 13日, 十余隻英船于傍晚時分駛近官湧, 伺機偷襲, 清軍分五路一齊開火, 英艦“多利”號連中兩炮, 倉皇遁去, 一隻探水的划船被擊翻, 其餘英船見勢不妙, 爭先折退。 官湧之戰, 清軍五站五勝。 連同前面的九龍海戰和穿鼻海戰, 清軍在鴉片戰爭的這一系列前哨戰中取得了七戰七勝的戰績!

(官湧之戰中立下戰功的老將陳連升塑像)

應該說, 中英之間的這一系列小規模衝突, 清軍之所以能夠取勝, 說明林則徐對於廣東防務的整頓是卓有成效的。 林則徐在廣東禁煙的同時, 已經意識到英方可能借此挑起武裝衝突, 因此同時也在著力整頓廣東水師, 購進新式兵船和西式火炮,做好軍事鬥爭準備。而英方此時尚未對華宣戰,發起挑釁的並不是正規的英國皇家海軍,而是以英國的武裝商船為主,正規戰艦只有一兩艘,且都是小型戰艦,人員方面也以武裝商船水手為主。以這樣的力量面對數量占絕對優勢、且嚴陣以待、士氣高昂的清軍,顯然是沒有勝算的。

(英人描繪的清軍水師大型戰船)

但是,所謂塞翁得馬,焉知非禍?清軍在1839年的一系列小規模衝突中的勝利,卻反過來滋長了統治者的輕敵、驕傲的心理。道光帝在接到廣東方面的一連串捷報之後,認為“英夷”不過如此,下旨徹底禁絕對英貿易。而對於英國隨後可能發動的戰爭規模卻完全沒有預計,自然也就談不上下令全國整頓海防和認真戰備了。等到1840年夏天,由真正的英國皇家海軍和陸軍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到達中國海域時,除了林則徐主政、認真設防的廣東之外,其他地方都在英軍的打擊下不堪一擊,中國的最終慘敗也就不可避免了。請支持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購進新式兵船和西式火炮,做好軍事鬥爭準備。而英方此時尚未對華宣戰,發起挑釁的並不是正規的英國皇家海軍,而是以英國的武裝商船為主,正規戰艦只有一兩艘,且都是小型戰艦,人員方面也以武裝商船水手為主。以這樣的力量面對數量占絕對優勢、且嚴陣以待、士氣高昂的清軍,顯然是沒有勝算的。

(英人描繪的清軍水師大型戰船)

但是,所謂塞翁得馬,焉知非禍?清軍在1839年的一系列小規模衝突中的勝利,卻反過來滋長了統治者的輕敵、驕傲的心理。道光帝在接到廣東方面的一連串捷報之後,認為“英夷”不過如此,下旨徹底禁絕對英貿易。而對於英國隨後可能發動的戰爭規模卻完全沒有預計,自然也就談不上下令全國整頓海防和認真戰備了。等到1840年夏天,由真正的英國皇家海軍和陸軍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到達中國海域時,除了林則徐主政、認真設防的廣東之外,其他地方都在英軍的打擊下不堪一擊,中國的最終慘敗也就不可避免了。請支持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