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時光機|這輛載過我童年的自行車,忘不了……

你會騎自行車嗎?

你會在什麼時候騎自行車?

在家家有汽車的當下,

你還記得那輛堆放在倉庫裡的

載過你童年的自行車嗎?

童年

自行車

文/徐如松

自行車留給我最初的印象, 是電影給予的。 那時的電影, 戰爭片居多, 影片裡, 戴草帽、穿黑衣、挎駁殼槍的漢奸, 大多騎一輛自行車, 在鬼子摩托車前東倒西歪地騎行, 要是遇上遊擊隊伏擊, 就將自行車一推, 狼狽逃竄。

生活中看到真正的自行車, 是我剛上小學的時候。 村裡的張姑娘與退伍後在嘉興冶金廠工作的姚青年相好, 姚青年每個星期都會從嘉興騎車來約會。

從嘉興到我們村有四十裡路, 到洪合, 一半路是平坦的G320, 但剩下一半全是泥路。 晴天顛得屁股痛, 雨後則寸步難行。 不知怎的, 姚青年卻風雨無阻, 每週必到。 我長大後聽他說, 很多時候, 因為村道太泥濘, 他只能扛著自行車走。 這使我聯想到小學課文《騎驢的故事》:孫子騎不是, 爺爺騎不是, 爺孫都騎也不是, 爺孫都不騎還不是……似乎有些可笑, 但那時候, 因為人們愛惜自行車, “車騎人”確是常見的畫面, 我自己也親身經歷過。

當年, 從嘉興沿滬杭鐵路騎到王店, 儘管腰酸背疼, 但自行車一停穩, 我總是首先把自行車擦洗一番。 龍頭、骨架的擦洗不難, 但鋼絲和軸承的擦洗就不易了, 得慢工出細活才行。 那陣子, 流行給自行車“化妝”,

最常見的是在前後輪鋼絲上安裝彩條, 騎動的時候, “誰持彩練舞當空”, 顯得格外酷炫;有一陣還時興安裝車籃, 在前輪軸處安上兩根鋼絲, 上面支撐車籃, 再固定於車把上。 如果是女式自行車, 車籃處往往還有兩根刹車線交叉形成的“蝴蝶結”, 有的還系上一根紅絲帶。

自行車是我初為人師十年間的主要交通工具, 上班下班、家訪, 都與我相伴。 我勤于擦拭, 精心保養, 還買了機油時不時給軸承“加油”。 與同事相比, 我的自行車一直保養得比較考究。 記憶中, 除了換過輪胎、刹車皮和坐墊之外, 似乎沒有其他“傷筋動骨”之處。

如果自行車也有累計行程的功能, 我估計自己的“大雁”少說也行走了上萬公里。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學校團支部組織到鹽官觀潮。

王店到鹽官相距三十多公里, 我們十余個青年男女騎車前往, 其中一名女教師還沒有自行車, 需要幾個男教師輪流帶去, 但大家毫無怨言。 我們規劃路線, 做足功課, 還帶了打氣筒、膠水等輜重。 一路歡聲笑語, 兩個多小時, 到達了鎮海塔下。 與其說觀潮, 不如說看人, 苦等了幾小時之後, 一線潮在人山人海中呼嘯而過。 第二天回程, 大家像泄了氣的皮球, 隊伍稀稀拉拉, 回到學校時, 先鋒與後衛竟然相差了半個多小時。

九十年代初, 自行車的類型豐富起來。 我給妻子買的第一輛自行車是“變速女式車”, 當時價格不菲, 格外珍惜。 我們的婚房在公房的四樓, 妻子下班後, 我都要及時將她的自行車扛到家裡的小客廳。

儘管擁擠, 但無可奈何。 而我自己的自行車, 則用鏈條鎖在樓梯欄杆上。 有一次, 朋友來我家小聚, 等把酒言歡結束, 下樓送客, 才發現暫時停放在樓下的妻子的自行車不見了蹤影。 報警寄希望於公安, 但最終還是石沉大海。

千禧年前夕, 我告別自行車, 買了助動車, 後來升級到摩托車。 十年前, 我購置了第一輛私家車, 代步工具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前些年, 政府推出公共自行車, 如今共用單車也遍佈大街小巷。 這不僅僅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環保, 也讓如今的人們有了一個鍛煉身體的好工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