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十六計》講義35|連環計:被誤解最深的計謀

作者:三困

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兵家修煉》, 講義中部分內容直接引用《兵家修煉》, 引用處不再標注。

有些人看到計名中的“連環”兩字, 就以為這是一個多計連用, 環環相扣的計謀, 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其實“連環計”這個名字源自赤壁之戰。 當時來自北方的曹軍不習慣坐船, 船在水上一顛簸就受不了, 這導致曹軍在水上的戰鬥力非常低。 龐統被周瑜巧妙地派到曹營後, 他建議曹操用大鐵環把戰艦連接起來, 再鋪上闊板使戰艦連為一體, 這樣即便在風浪中也可平穩開動。 這種方法可以使士兵站在船上像站在平地上一樣,

曹操一聽便覺得這是個好主意, 就欣然接受了。 後來周瑜火攻曹營, 由於曹軍的戰艦用鐵環相互連著, 一條燒著後無法把船散開, 因此曹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火蔓延開來。 把戰艦用鐵環連接起來, 使其在大火中相互牽連, 一條也跑不掉, 這便是“連環”一詞的由來。

【原文】

將多兵眾, 不可以敵, 使其自累, 以殺其勢。 在師中吉, 承天寵也。

【翻譯】

敵人兵多將廣, 我方不可與之硬拼, 而要設法使之自相牽制, 從而削弱他們的攻勢。

【解讀】

此計的外在手段就是原文所說的“使其自累”, 即利用敵人牽制敵人, 這與太極拳借力打力的手法如出一轍。 除了像戰艦與戰艦那樣的物物相互牽制外, 還有人與人、人與物的相互牽制。

三國時期有個“討董聯盟”, 當時董卓控制朝政後, 倒行逆施激起了很大的民憤, 曹操發矯詔到各地號召各路英雄共同討伐董卓。 很快便有十八路諸侯回應, 他們推舉袁紹為盟主, 組建起了聯盟軍。 然而, 聯盟內部的這些勢力大都是懷著分奪利益的心理過來的, 一方面害怕自己吃虧不願意主動攻打董卓, 另一方面又害怕別人在戰鬥中建功立業, 趁勢坐大。 因此, 當曹操、孫堅出戰後, 其他勢力不僅不加以援助, 反倒擔心起他們會因為取得勝利而增強實力, 袁術甚至還克扣在前線奮勇衝殺的孫堅部隊的糧草。 最後盟軍自動瓦解, 乃至相互攻伐。 當然了, 這個案例中董卓並沒有施行連環計, 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人與人之間很容易因為利益而相互牽制,
這是連環計能夠成功的人情基礎。

除了主觀上的私心導致“自累”外, 一些客觀上的因素也會導致“自累”, 比如軍隊越龐大, 管理、指揮、協調的難度就越高, 一不小心各部分之間就會相互拖累。 在《孫子兵法·九地篇》曾反問道:“兵可使如率然乎?”確實, 要把軍隊管理得井然有序、協調一致是很難的, 因為即便是來自同一個軍隊的不同部隊, 他們的士氣、作戰能力、應變能力、機動能力也會不一樣, 這種“不一樣”輕則導致部隊間無法有效地協同作戰, 重則導致部隊間相互拖累牽制。 因此可以利用敵人管理上的漏洞使其自相牽制, 這是連環計能夠成功的事理基礎。

因此, 本計的內在機理是系統內部會因為管理不完善、協調不一致、組織不合理、導致自我牽制。

此計的精髓就是借用敵人牽制敵人。

【按語】

龐統使曹操戰艦勾連, 而後縱火焚之, 使不得脫。 則連環計者, 其法在使敵自累, 而後圖之。 蓋一計累敵, 一計攻敵, 兩計扣用, 以摧強勢也。 如宋畢再遇, 嘗引敵與戰, 且前且卻, 至於數四。 視日已晚, 乃以香料煮黑豆, 布地上, 複前搏戰, 佯敗走。 敵乘勝追逐, 其馬已饑, 聞豆香, 乃就食, 鞭之不前。 遇率師反攻, 遂大勝。 皆連環之計也。

【翻譯】

龐統使曹操用鐵環把戰艦相互勾連起來, 後來當黃蓋放火燒曹操的戰艦時, 戰艦就無法逃脫了。 因此, 連環計的精髓在於使敵人自相牽制。 敵人自相牽制後就可圖謀消滅他們了。 先用一計牽制敵人,

再用一計攻擊敵人, 兩計連用前後相扣, 可以消滅實力強大的敵人。 比如南宋名將畢再遇曾為了引誘金兵前來交戰, 一會兒前去挑戰, 一會兒又往後撤退, 如此反復達四次。 看天色已晚, 他命人用香料煮黑豆, 然後將豆子撒在地上。 接著他再次前去挑戰金兵, 並假裝戰敗往後撤退。 金兵乘勝追擊, 這時由於他們的戰馬已經饑餓, 聞到豆香後便只顧搶著吃豆子了, 任憑金兵用鞭子怎麼抽打, 也都不肯奮力前進。 於是畢再遇率軍反攻, 大獲全勝。 這兩個戰例用的都是連環計。

【解讀】

按語舉了兩個戰例。 第一個戰例引出了一個結論, 即連環計的精髓在於使敵人自相牽制。 當敵人自相牽制後, 雖然他們的實力沒有被削弱, 但戰鬥力卻大大降低了, 因此這個計謀不能用來打敗敵人,但卻可以為打敗敵人創造有利的條件。所以在用完該計後,通常還需要再用一個攻擊性的計謀消滅敵人。按語中的“一計累敵,一計攻敵”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前一個“一計”用的就是能“使敵自累”的連環計,而後一個“一計”用的就是一個能夠消滅敵人的計謀,具體用什麼計謀要根據戰場情況而定。

連環計是一個利用敵人牽制敵人的計謀,它有兩個弱點:其一是它只能抑制敵人的戰鬥力,不能直接打擊敵人,因此無法重創敵軍,更不要說打敗敵人了;其二是當敵人發現自己把自己牽制住了後,他們可能會及時消除這種牽制,因此連環計的作用時間可能是短暫的。所以在成功使用該計後往往要及時地再用另一個計謀打敗敵人,即“一計累敵,一計攻敵”,但我們不要因此而將該計誤解成是一個兩計連用的計謀。連環計雖然不能直接打擊敵人,但卻可以有效地抑制敵人的戰鬥力,為打敗敵人創造非常有利的條件,是一個非常厲害且非常實用的計謀。

用好連環計的關鍵在於能夠找到那個“使敵自累”的環。這個環可能是利益分配引發的矛盾,也可能是組織不合理留下的漏洞,也可能是指揮不當造成的隱患,當然也可能是其他出人意料的東西。能不能找到這個環就要看用計者的人情事理功力深不深了。

因此這個計謀不能用來打敗敵人,但卻可以為打敗敵人創造有利的條件。所以在用完該計後,通常還需要再用一個攻擊性的計謀消滅敵人。按語中的“一計累敵,一計攻敵”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前一個“一計”用的就是能“使敵自累”的連環計,而後一個“一計”用的就是一個能夠消滅敵人的計謀,具體用什麼計謀要根據戰場情況而定。

連環計是一個利用敵人牽制敵人的計謀,它有兩個弱點:其一是它只能抑制敵人的戰鬥力,不能直接打擊敵人,因此無法重創敵軍,更不要說打敗敵人了;其二是當敵人發現自己把自己牽制住了後,他們可能會及時消除這種牽制,因此連環計的作用時間可能是短暫的。所以在成功使用該計後往往要及時地再用另一個計謀打敗敵人,即“一計累敵,一計攻敵”,但我們不要因此而將該計誤解成是一個兩計連用的計謀。連環計雖然不能直接打擊敵人,但卻可以有效地抑制敵人的戰鬥力,為打敗敵人創造非常有利的條件,是一個非常厲害且非常實用的計謀。

用好連環計的關鍵在於能夠找到那個“使敵自累”的環。這個環可能是利益分配引發的矛盾,也可能是組織不合理留下的漏洞,也可能是指揮不當造成的隱患,當然也可能是其他出人意料的東西。能不能找到這個環就要看用計者的人情事理功力深不深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