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與河南毗鄰的山東屬於中原嗎?和東夷有什麼關係?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 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當與外族對應時, 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 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 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是華夏民族的搖籃, 被視為天下中心。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 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 建都歷史最長, 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 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玄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隋朝、唐朝、武周、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先後有20多個朝代,

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于此, 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逐鹿中原, 方可鼎立天下。 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 中原地區佔據四個, 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 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

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 如《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漆沮之從, 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 其祁孔有”;《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

庶民采之”;《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 其祁孔有”。 這些是“中原”一詞最早的出處, 但並未形成完整而統一的地域概念, 含有“原野”、“原中”的意思。

在中華文明肇始時期, “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稱呼專指河洛一帶, 這裡因夏商周三代奠基, 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為中原地區的心臟地帶。 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為天下中心的說法。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 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 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 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 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 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中原有狹、中、廣義之分。 狹義上是河洛周圍。
中義上包括黃河中下游地區, 所謂“河洛、汾渭、洙泗”之地。 上古時, “三河”都可以稱為中原, 即河東(今晉南)、河內(今豫北)、河南(今河南除去豫北、豫南部分)。 廣義上是指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與淮河上游以北。 包括今河南省大部、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等廣大區域。

如今的山東省是後來近古時期才逐漸形成的, 與其內部文化屬性並不一致。 今天的山東省主要分屬 東齊(海岱)、鄒魯(洙泗) 等不同的文化歸屬。 其中孔孟所在的鄒魯地區是屬於中原地區的。 如果不屬於, 可以試想:“難道孔孟都是四夷之人嗎?”

從語言上也可以看出:河南、魯南、蘇北、淮東 本是一家,

都屬於中原官話東部方言區, 方言分別為中原官話 鄭汴片、兗菏片、徐淮片、商阜片 等。 山西、河南、陝西、山東:古中原漢人保留較多, 也有部分為漢人與鮮卑、匈奴、女真混血後裔。 據考證中原漢族文化主要起源于山西的丁村文化、河南的仰紹文化、山東的大汶口文化。

東夷在考古上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後李文化起, 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載者。 稱呼上是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或是對東方各民族的泛稱。 早期東夷是華夏族的族源之一。 考古上, 東夷文化發源于魯中泰沂山區(今山東省中南部), 是華夏文明重要源頭之一, 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結束,東夷及其古文化在亞洲古文化的發源與交流中都處於較為重要的地位。

山東內陸那邊的人種, 語言, 民間習俗明顯更接近河南, 從北宋末年(1127年)到明初(1368年)的240余年間, 山東地區人口銳減。 據《明太祖實錄》載:“洪武三年, 濟南知府陳修上報:北方郡縣近城之地多荒蕪。 ” 明朝建立後, 針對北方人口減少, 土地荒蕪的社會狀況, 實行了一系列軍屯、移民政策, 使北方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人口逐年增加。 特別是明朝洪武、永樂的勵精圖治, 北方地區的經濟、文化得以恢復和發展, 再加上移民政策的實施, 也加快了山東人口的恢復。

夏商時期, 東夷作為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 周朝時則變成古漢族對東方非華夏族的泛稱。 秦漢以後多指居住於中國東方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琉球群島等地的外族或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

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現了“東夷”的稱謂。在整個西周時期,東方諸夷都是周王朝的勁敵。文獻記載周對東方的戰爭,不同時期出現了東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稱謂,這些稱謂,實際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時期對東方勁敵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

周公,成王東征以後,今山東省境內的東夷勢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太公于齊,封周公子魯以鎮東方。到西周中葉淮夷在淮河地區興起,成為東夷中勢力最強的一支。西周中期金文只見有淮夷,反而不見東夷的記錄。說明成康以後,周王朝與東方諸夷的關係,主要對手是淮夷,因而又以淮夷概稱東方諸夷部落與方國了。

到了西周晚葉,夷王時期《禹鼎》複見淮夷與東夷並舉,而淮夷居前;厲王時器《鐘》又有南夷與東夷並見,而南夷居前。周晚葉的南淮夷、東夷各指哪些地區的部落與方國,可在東夷與西周的關係中去辨析。總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文獻中關於東夷的軍事活動已涉周雒邑畿甸地區,然而其分佈範圍,都沒有超出海岱與淮河流域。

東夷文化分為齊文化和魯文化,漸漸地魯文化在夏商時期融入到了以河南、陝西等中原地區為代表的華、夏文化之中,而齊文化直到戰國時期才融入進去,算是成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了。原來“華”、“夏”之外還有個“夷”,他們一起組成了中國部落的三大支系,如今的中國稱為華夏,其實東夷文化佔據著中國文化的半壁江山(後來的一支發展為儒家文化),而中國卻以華夏稱謂,獨缺夷,確實對東夷人的不公。

今日山東人的真正祖先是東夷人,“夷”是由“大”、“人”、“弓”三個字組成,也為我們構築了一個高個子勇士拉弓引箭的形象。他們是一個英勇善戰的民族,非常擅長弓箭。據說,射九個太陽的大力士後羿就是東夷部落的首領,東夷人最先使用弓箭和金屬兵器,使人類結束了只能以木棒、石塊作為武器的歷史。

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現了“東夷”的稱謂。在整個西周時期,東方諸夷都是周王朝的勁敵。文獻記載周對東方的戰爭,不同時期出現了東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稱謂,這些稱謂,實際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時期對東方勁敵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

周公,成王東征以後,今山東省境內的東夷勢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太公于齊,封周公子魯以鎮東方。到西周中葉淮夷在淮河地區興起,成為東夷中勢力最強的一支。西周中期金文只見有淮夷,反而不見東夷的記錄。說明成康以後,周王朝與東方諸夷的關係,主要對手是淮夷,因而又以淮夷概稱東方諸夷部落與方國了。

到了西周晚葉,夷王時期《禹鼎》複見淮夷與東夷並舉,而淮夷居前;厲王時器《鐘》又有南夷與東夷並見,而南夷居前。周晚葉的南淮夷、東夷各指哪些地區的部落與方國,可在東夷與西周的關係中去辨析。總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文獻中關於東夷的軍事活動已涉周雒邑畿甸地區,然而其分佈範圍,都沒有超出海岱與淮河流域。

東夷文化分為齊文化和魯文化,漸漸地魯文化在夏商時期融入到了以河南、陝西等中原地區為代表的華、夏文化之中,而齊文化直到戰國時期才融入進去,算是成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了。原來“華”、“夏”之外還有個“夷”,他們一起組成了中國部落的三大支系,如今的中國稱為華夏,其實東夷文化佔據著中國文化的半壁江山(後來的一支發展為儒家文化),而中國卻以華夏稱謂,獨缺夷,確實對東夷人的不公。

今日山東人的真正祖先是東夷人,“夷”是由“大”、“人”、“弓”三個字組成,也為我們構築了一個高個子勇士拉弓引箭的形象。他們是一個英勇善戰的民族,非常擅長弓箭。據說,射九個太陽的大力士後羿就是東夷部落的首領,東夷人最先使用弓箭和金屬兵器,使人類結束了只能以木棒、石塊作為武器的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