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闕與之戰趙奢揚名,趙括斬獲頭功卻是迷戀陣仗挖坑掘死

題記:長平之戰讓趙括揚名天下, 卻是以一個反面角色登上舞臺。 但是趙括能夠當上趙軍主帥卻憑的不是僥倖, 全是靠自己在戰場上真刀真槍拼出來的。 闕與之戰, 趙括隨父趙奢出征, 立下不世戰功, 擊敗八萬秦軍, 使東出秦軍第一次遭到失敗, 摧毀了秦國東出的整體戰略。

西元前270年, 秦國攻趙, 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 擺在趙國面前的問題就是, 究竟要不要去救援閼與。 閼與在趙國與韓國的突出部交界, 趙軍救援必須孤軍深入越過幾百里山地, 一旦戰敗則必然被圍, 勢必損失慘重。

正當趙國人還要思考要不要救援閼與之時, 不願意給趙國以思考時間的秦國又一次展開了新的攻擊行動。 而這一次, 邯鄲城的趙國貴族們必須馬上做出決斷了。 秦國新的軍事行動, 是針對趙國的“武安”邑。 秦軍攻擊武安邑的戰術目的, 就是為了阻止邯鄲城裡的趙國機動部隊馳援闞與。 這次進攻甚至也不能稱之為佯攻, 因為如果能夠同時攻擊下闕與和武安, 秦國很可能真的將攻擊方向換作邯鄲。 因此, 趙國這時候還必須做一道選擇題, 增援武安還是增援闕與。

趙惠文王急召名將廉頗商議, 問閼與“可救不?”廉頗回答:“道遠險狹, 難救。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又召問樂乘, 樂乘所答與廉頗一樣。 趙王又召趙奢商議。 趙奢認為:“其道遠險狹,

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 將勇者勝。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此議與趙王不謀而合。 於是, 趙王任命趙奢為將, 率軍往解閼與之圍(參見閼與之戰)。

趙奢之所以覺得秦國能戰的主因是, 秦國在闕與之戰中的戰法相當簡單, 那就是以秦軍之強強攻, 因為闕與同樣遠離秦境, 秦軍補給必須越過韓國, 秦國必求速勝。 而秦軍進攻武安的目的也同樣是基於這一點, 所以秦軍看似天衣無縫的進攻計畫實則無一不在透露給趙奢資訊, 所以趙奢才會發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豪言, 因為趙軍自趙武靈王胡服變法之後從單純的單兵作戰能力上看並不比秦軍來得弱。

在這場戰爭當中, 趙奢統兵出征的本意是要解閼與之圍,

卻在僅離開邯鄲30裡之處駐軍28日, 並修築工事, 作出無心閼與、僅求力保武安以求保住都城的消極姿態;在利用敵方間諜迷惑敵軍的同時, 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率軍躍進至離閼與50裡之處駐紮下來。 此前為了防止部下對看似有悖常理的行軍安排提出異議、干擾了軍政, 趙奢嚴令不得議論軍事, 這樣就保證了作戰意圖不被洩漏;而在此時則適時地聽取了部下的建議, 迅速佔據有利地形。 本來秦軍可以以逸待勞, 但當趙軍行至閼與五十裡之外時, 秦軍又希望在趙軍立足未穩之時進攻趙軍;但不期趙軍先到一步並佔據有利地形, 開始變被動為主動, 最終得以戰勝秦軍, 閼與之圍也就此解除。 闕與不勝進攻武安的秦軍便也撤退了。

後記:闕與之戰有一個關鍵人物, 趙奢, 以及趙奢之子趙括。 趙括在此次大戰中擔任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陣前主將。 趙奢在此次大戰中力戰受傷, 趙括臨危上陣, 代替父親指揮趙軍與秦軍打陣仗。 趙括熟讀兵書, 又與其父從軍十數年, 深得士兵愛戴, 因此在趙括指揮的陣仗當中趙軍並沒有落下風, 反而因為趙括嚴謹的陣仗指揮大獲全勝, 是以趙括在軍中的威望迅速提升。 但是趙奢卻不認為這是好事, 他覺得趙括迷戀陣仗, , 一直尋求與敵人面對面打決戰, 弱點太過明顯容易被針對, 當一名前鋒戰將可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官, 但如果當統兵大將則會將整支趙軍陷入災難。 闕與之戰之所以能取勝是因為秦軍沒有取巧,

規規矩矩的與趙軍打陣仗, 這才讓趙括如魚得水。 但是此時的趙國都沉浸的戰勝秦國的歡呼當中, 所有人都覺得趙奢在杞人憂天。

優己/著 收錄 《紛爭》

本文系 社科哲學家、童話作家優己 原創發表

學漢語讀歷史, 交流兒童教學與教育請找 優己導師

微信搜索公眾號:優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