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長平之戰秦國究竟是勝了還是敗了?後續攻勢損兵30萬,丟失數郡

戰國後期, 當時諸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僅剩秦國和趙國, 最後雙方在長平爆發了一場終極對決, 秦國參戰人數約六十萬, 趙國參戰人數約四十五萬;最終白起率領秦軍慘勝趙括率領的趙軍, 秦軍付出了近30萬傷亡的代價, 最後迫不得已之下, 將俘虜的趙軍盡數活埋, 也成就了白起“人屠”之名。

長平之戰, 秦軍取得了巨大勝利, 大大地削弱了趙國, 為秦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長平之戰勝利後, 白起又分秦軍為三路, 擴張戰果:命王齕率一軍攻佔趙國的皮牢;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 奪取太原;白起親帥大軍準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

想一舉滅亡趙國。

秦軍東取武安、西取皮牢、北占太原的時候, 韓國、趙國都異常恐懼。 趙國與韓國合謀, 派使者攜帶重金赴秦, 遊說範雎。 范雎被趙國使者說服, 便向秦王建議接受議和, 秦王採納了範雎的意見, 允許韓國割垣雍, 趙國割六城, 達成和議, 於西元前259年一月下令罷兵。 白起得知此事後與範雎產生矛盾。

趙孝成王準備按和約割讓六城時, 大臣虞卿認為割地與秦, 秦勢更強, 趙“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 如此趙將滅亡。 虞卿建議以六城賂齊國, 聯齊抗秦。 趙孝成王用其謀, 派虞卿東見齊王建, 商討合縱抗秦計畫, 並借魏國使者來趙連絡合縱之機, 與魏訂立盟約。

同時將靈丘封給楚相春申君黃歇,

結好楚國, 並對韓、燕亦極力交好。 在國內則積極發展生產, 重整軍備, 進行抗秦準備。 秦昭襄王得知趙孝成王毀約之後, 氣得吹鬍子瞪眼睛, 不顧白起及其他大臣的反對, 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 直攻趙都邯鄲, 但此時先機已失。

趙國大將廉頗率趙軍十萬頑強抵抗, 趙相平原君趙勝亦散家財於士卒, 編妻妾入行伍, 鼓勵軍民共赴國難, 王陵戰至第二年, 仍不能取勝。 秦國增兵十萬支援王陵, 秦軍付出了近五萬人的陣亡, 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為帥, 白起稱病推辭。

秦昭襄王改令王齕接替王陵為主將, 增兵十萬繼續圍攻邯鄲。 秦軍死傷過半, 仍不能下。 范睢於是舉薦鄭安平為將, 率軍五萬攜帶大量糧草支援王齕,

加強對趙的進攻。 邯鄲城內糧食耗盡, 趙孝成王被迫向魏、楚兩國求救。

關於魏、楚救趙, 歷史上還有兩個成語專門說這個事, 第一個是關於楚國的“毛遂自薦”, 最終在毛遂的威逼利誘之下, 楚考烈王出兵十萬救趙, 而魏國本來很爽快的派晉鄙率軍十萬救趙, 但因受到秦國的威脅又不敢前進了, 最後魏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

最終趙、魏、楚三國聯軍共30萬, 與秦軍大戰于邯鄲, 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 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 秦軍大敗, 損失慘重。 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 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余人被聯軍團團包圍, 只好降趙, 邯鄲之圍遂解。 魏楚聯軍乘勝進至河東, 秦軍覆敗, 退回河西。

此時韓國也加入合縱攻秦,

趙、魏、楚、韓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 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 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秦國在邯鄲之戰, 前前後後總共派出了總計約45萬軍隊, 付出了近三十萬人的傷亡, 還丟失了大量土地, 實力大損。

若是長平之戰加上邯鄲之戰, 秦國損失總計失去戰鬥人員六十萬以上, 實力跌至“商鞅變法”後的最低谷;但是山東六國本來就已勢力大損, 戰國前期能與秦國爭雄的魏國和楚國早已被秦國虐成二流國家了, 趙國實力雖強, 但是長平之戰將數十年奮鬥化為烏有, 七國中唯獨秦國底子最強, 所以恢復的也最快, 最終天下歸秦大一統, 也是命數使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