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總被老師約談?看這位媽媽如何戰勝“虛擬”敵人,走向平和

兒子九月份入園, 前一個半月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對抗他的入園焦慮中, 好不容易等孩子不提不上幼稚園了, 嘴裡也開始念叨同學的名字並向我表述跟哪個同學快樂的玩耍了, 現在換成了天天去接孩子時被老師拉著告狀孩子的種種不好做法。

我雖然明白孩子已進入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很多事情的確是孩子這個階段會做的, 但是也架不住老師們的車輪戰。 再加上自己的學生時代一直是乖乖女, 老師在心目中總有那麼一股威嚴在, 心裡也穩不住了。 回家看孩子, 真是哪哪不對勁,

哪哪看不順眼, 哪哪強!

焦慮讓我進入了跟孩子死磕中, 家裡是雞飛狗跳, 電閃雷鳴的。 常常是孩子被鎮壓了, 可是他也越來越不可理喻, 一點就炸。 這樣幾次後, 我有所覺悟:明明之前, 我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孩子的講理與懂事, 現在這是怎麼了, 一定是哪個程式出現了顛覆性的錯誤。 再怎麼的, 這樣的教育模式和生活環境也不是我所期待的。 都說孩子是家長的鏡子, 那現如今, 是否也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了不講理、不理解、不尊重的家長。

一意識到, 我就在腦子裡思考這個問題如何破解。 我把自己假設成孩子, 以孩子的身份回到老師描述的那些事件中。

事件一:老師描述在批評孩子時, 孩子總有自己的理由反駁老師, 感覺孩子強詞奪理,

會應嘴。

當我是孩子時, 我覺得心裡特別委屈。 明明我只是把心裡的想法告訴他;明明在家裡媽媽都會允許我把事情述說完的;明明有些事不是老師所認為的那樣, 那我就堅持把我的理由告訴她呀;為什麼到了老師這就是不好的事情了。

事件二:老師描述批評孩子時, 總是嬉皮笑臉, 甚至東拉西扯想轉移注意力, 感覺根本不接受批評。 比如有一次吃完中飯後, 小朋友都乖乖坐那看繪本, 就他跑來跑去, 被老師提醒後, 不聽。 老師把他趕向門外, 說小一班不要他了, 讓他去小二班小三班去。 孩子貌似害怕了, 到另一個老師面前帶著哭腔可憐兮兮地說:“X老師, XX說她不要我了。 ”然後X老師問孩子:“知道哪錯了嗎?”孩子嬉皮笑臉地說:“不知道呀。

”X老師嚴肅地說:“那X老師也不要你了, 你去小二小三班學會如何安靜坐下來再來小一班吧。 ”孩子哭了, 認錯道:“X老師, 我錯了, 我會好好坐下來看書, 再也不跑了。 ”

很奇怪, 當我平靜地把老師描述的事情碼出來時, 不用過多的代入, 我的重點也完全聚集在孩子當時恐懼的心理和孩子面對壓力的無措上。

於是我迅速調整了自己的方案。

首先, 一定要讓自己平和下來, 順著自己的節奏走, 不要因為老師甚至是其他人的三言兩語而亂了自己的腳步。 方法是:多學多思多求證。 說真的, 我覺得看育兒書真的會讓人平靜下來, 同時看書也能更深層次地檢測自己這段時間的行為。 雖說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

但是道在那了, 至於術, 總能摸索出適合你家的那種。

其次, 我會虛心的接受老師的建議, 並且把老師所表述的事情放在心裡時刻警示著, 加強家園交流。 但不會如剛開始一般, 一開始就強逼著孩子達到老師所要求的那樣子, 一定要給孩子充足的時間。 都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也是家庭觀念與校園觀念發生分歧了, 而面對新環境的孩子, 首當其衝地是兩種觀念下的受害者。 比如學校要求孩子室內不能跑跳, 而家裡, 鄉下兩間立地房, 孩子一直以來就隨意地跑玩東邊跑西邊。 這就需要媽媽一點一滴地給孩子重新塑造校園規則, 但是也得拉長戰線, 不是要求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 一開始, 我就犯了欲速則不達的錯誤。

第三, 自己的孩子必須自己負責, 即使入園也不能掉以輕心, 哪怕已經想方設法地把孩子往口碑較好的幼稚園送了。 老師畢竟是三十個孩子的老師, 也許她有不錯的教育理念, 可她沒有耐心的時間, 畢竟花在每個孩子身上的時間有限, 更多地時候, 她喜歡聽指令的孩子, 以便於管理。 對於調皮搗蛋的孩子, 也許本能上就會有排斥感。 再者老師的責任也大, 磕著碰著, 家長不還得找她算帳, 寧願把一切扼殺在萌芽裡。 其實, 老師也不好做。 而對每個家長來說, 孩子就是她的全世界, 也只有家裡, 才能真正的實行因材施教, 畢竟最瞭解自己孩子的還是自己的父母。 兩者一比較, 輕重立馬呈現。

想通後, 育兒的的脈絡走向就日漸清晰。

孩子入園了,學校多少會有些規則意識。孩子剛接觸,心裡肯定會積累各種的不滿足,回到家裡也使勁地“作”,這也是很多家長反映怎麼孩子上學了,反而越來越差。不過這也是好現象,人只有對著最安全的環境最親近最信任的人,才會爆發出本性,孩子更是如此。與其讓孩子把負面情緒都壓著,還不如提供個環境讓他全爆發,然後再零壓力地面對嶄新的明天去。

當我把這想法與家人交流後,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大夥立馬行動起來。

還別說,一旦理念換了,孩子的撒潑炸毛立馬也少了。就是有撒潑,我們也都讓他盡情發洩,過後再抱抱他,或用編故事的力量讓孩子回歸正道。接下來的日子,我再一點一點的把自理能力、規則意識給孩子引入進去。比如先是每天早上讓孩子自己穿襪子,在孩子練習兩個禮拜特別熟練後,再加上穿褲子。這些都是幼稚園要求孩子自己獨立完成的事,之前我引導得少,孩子也沒少因為不做或者做得慢被批評。現在他自己會了,老師也給力地又是表楊又是獎勵的,而孩子天生都愛表現,所以也越做越好,一切貌似又進入了良性迴圈。

這次的試錯,讓我印象深刻,並且感觸頗多。

首先我深深感受到:不管何時何地,家庭教育都是孩子的根,是家長可以掌控的部分。而學校教育,更多的是隨機性,也許幸運地碰見能賞識孩子的老師,那孩子的學習生涯會順很多;萬一沒碰到,差的也只是成績,至少孩子的三觀是正的,那就不怕他以後混不下去。

其次,也意識到了家長觀念對孩子的導向性。可以說孩子是站在家長的頭上看世界的,家長的高度就是孩子的起始線。

最後最核心的一條就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而焦慮除了是絆腳石外,毫無作為。既如此,就得拼命地讓自己平和,想方設法地讓自己平靜。幸運的是,我貌似有點小心得了。


孩子入園了,學校多少會有些規則意識。孩子剛接觸,心裡肯定會積累各種的不滿足,回到家裡也使勁地“作”,這也是很多家長反映怎麼孩子上學了,反而越來越差。不過這也是好現象,人只有對著最安全的環境最親近最信任的人,才會爆發出本性,孩子更是如此。與其讓孩子把負面情緒都壓著,還不如提供個環境讓他全爆發,然後再零壓力地面對嶄新的明天去。

當我把這想法與家人交流後,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大夥立馬行動起來。

還別說,一旦理念換了,孩子的撒潑炸毛立馬也少了。就是有撒潑,我們也都讓他盡情發洩,過後再抱抱他,或用編故事的力量讓孩子回歸正道。接下來的日子,我再一點一點的把自理能力、規則意識給孩子引入進去。比如先是每天早上讓孩子自己穿襪子,在孩子練習兩個禮拜特別熟練後,再加上穿褲子。這些都是幼稚園要求孩子自己獨立完成的事,之前我引導得少,孩子也沒少因為不做或者做得慢被批評。現在他自己會了,老師也給力地又是表楊又是獎勵的,而孩子天生都愛表現,所以也越做越好,一切貌似又進入了良性迴圈。

這次的試錯,讓我印象深刻,並且感觸頗多。

首先我深深感受到:不管何時何地,家庭教育都是孩子的根,是家長可以掌控的部分。而學校教育,更多的是隨機性,也許幸運地碰見能賞識孩子的老師,那孩子的學習生涯會順很多;萬一沒碰到,差的也只是成績,至少孩子的三觀是正的,那就不怕他以後混不下去。

其次,也意識到了家長觀念對孩子的導向性。可以說孩子是站在家長的頭上看世界的,家長的高度就是孩子的起始線。

最後最核心的一條就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而焦慮除了是絆腳石外,毫無作為。既如此,就得拼命地讓自己平和,想方設法地讓自己平靜。幸運的是,我貌似有點小心得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