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未解之謎 全球“寶藏尋蹤”大盤點(五)

迷霧重重的李闖王寶藏

李自成敗退京城時將財寶藏在何處?

一代闖王李自成多次進行反叛, 在它最後一次進攻京城時, 將國庫中的金銀財寶掠奪一空。 但是為了便於逃跑便將財寶藏了起來, 但是這些財寶究竟藏到何處, 至今還沒有找到。

李自成敗退出京城的時候, 曾經將國庫中的金銀財寶掠奪一空, 意圖日後東山再起。 其部將野拂用了九艘大船來轉移家當, 可想而知, 被他秘密運到天門山的, 必定是國庫裡被掠空的大量金銀財寶。 眼看著東山再起的計畫落空, 野拂乾脆在臨死前, 將這些寶藏分散埋藏在了天門山上幾個隱秘的地點。

數百年來, 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 不知有多少人進山尋寶, 但是都空手而歸。 這些財寶究竟被藏在哪裡, 成了天門山的難解之謎。

觀音山尋出的二級文物

湖北張家界天門山景區範圍內有座觀音山, 在2001年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 2001年6月25日, 張家界汪家寨村支書李慈祥召開村支部會議, 在會議上提出由村委會在村裡組織一些經驗豐富的青壯年, 成立景區旅遊資源考察小組。 村裡的青壯年紛紛地站出來, 表示願意深入莽莽觀音山進行探險, 查找旅遊資源。

進山后, 走著走著, 張金長發現前面有一件鏽跡斑斑的東西, 叫住李慈祥, 兩人手挽著手, 順著結網的枯藤試探踩去。 李慈祥一手攀住一根樹藤,

一手拉著張金長, 讓張金長俯下身去撿起這件東西。 張金長拿起此物, 原來是一把砍刀, 因年代代久遠, 撿起時僅剩下一個銅柄了。 兩人馬上做出判斷:這裡有人來過。

隨後通過有經驗的隊員分析, 大家驚奇地發現了一個被封堵的暗洞。 考察小組組長李慈祥面對這一發現, 決定親自下去探個究竟。 他下去之後, 見到眼前是一個朝天石洞, 洞前有一小塊可讓人站腳的峭岩, 但不知為什麼會被人封堵, 若不仔細查看, 還真難與崖壁相辨。 古人為什麼要封住這個洞, 洞裡到底有些什麼呢?

李慈祥帶隊挖洞, 可是用鐵鋤根本挖不進去, 於是就用炸藥放炮。 堅固的洞門仍然不動聲色, 隊員們只好放一炮, 爬一點土,

堅持工作了3天, 才挖出兩三米深。 這時, 洞旁露出一個耳洞, 耳洞是空的, 李慈祥劃燃一根火柴, 在耳洞的岩孔裡發現有一根根像亂草根似的物體, 他輕輕用手掏出, 拍一拍便露出閃閃的金光。 洞裡有金子!李慈祥先後取出擱在岩孔中的金釵、金簪、金箍等物品, 共14件。

洞裡有金子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永定區委, 區委書記得知情況後, 親自驅車趕到汪家寨村, 對村民挖掘觀音山的封門洞一事進行具體佈置:為了保護好這一重大古跡, 使封門洞得到詳細考察, 決定讓村民暫時停止行動, 等探明原因後, 由國家文物專家來進行挖掘。

後來, 通過鑒定, 專家們一致認為, 這是一批元明時期的宮廷飾物, 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這十四件珠寶中,

十七花金釵、鳥頭金簪兩件, 屬國家二級保護文物;葉花金釵、素金簪、鳳頭銀釵、鳳頭銀簪、蓮花銀簪等八件, 屬國家三級保護文物, 其餘為一般飾品。 此批文物的價值約7000萬元左右。

僅耳洞的財寶就有如此高的價值, 那麼洞內的財富更不會少了, 這些金子是哪裡來的呢?難道就是傳說中的野拂寶藏?很有可能, 封門洞雖年月已久, 但裡面的文物已鑒定出來是元明時期的宮廷飾物, 可見建洞時間不會早於元明, 而李自成藏寶天門山的傳說與之不謀而合。

莽山闖王寶藏

湖南南部邊陲莽山腳下的天塘村, 是一個保持著兩百年前歷史風貌的古老村落, 在這座神秘的村莊裡, 幾百年來, 一直口口相傳著一句充滿玄機的秘訣:“石岩沖,

三座橋, 慢行百步走, 三窯金”。 據說, 只要能破解這句秘訣當中所藏玄機, 就能得到一筆巨額的財富。 而這筆財富, 則正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兵敗後, 帶到莽山的“九驢十八擔”金銀珠寶。

從古至今, 這句神秘的口訣引誘著無數人前來尋寶。 70年代末期, 正是莽山尋寶行動的最高峰, 為了得到這筆誘人的寶藏, 天塘村裡的5個男丁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秘密結下了盟約, 他們面對祖先靈位發下重誓, 無論誰先發現了寶藏, 都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他們將很多地方都挖過了, 但沒有什麼發現。 沒過多久, 恐怖降臨了, 尋寶的村民居然一病不起, 不久便有人離開了人世。 傳言, 他們是遭到了守護寶藏的亡靈的死亡詛咒。 村民死後,恐怖並沒有因此而結束,有人在晚上看到了令人不寒而慄的一幕。

村裡好多人都看見一個披頭散髮的人影,晚上山上有一團火飄來飄去,像鬼火一樣,村裡的小孩子都不敢出來。披著長髮的詭異身影,令人毛骨悚然的無名鬼火,這一切似乎在預示著將有什麼事情發生,參與了這次尋寶的村民們惶恐不安,但細心的村民卻發現,村莊後面的大山裡,有幾個土堆被挖動了,旁邊還散落著一些陶器和瓷器的碎片。

原來,村裡出現的鬼影是盜墓賊在裝神弄鬼,掩人耳目,但奇怪的是,很多有價值的文物都被盜墓賊隨便丟棄掉了,這些跡象很不符合常理,那麼這夥盜墓賊究竟是在尋找什麼東西呢?這件事情很快引起了天塘村一位叫譚相吉老人的注意,他仔細查看了被盜墓賊丟棄的文物後,做出了大膽的推測,這夥盜墓賊一定是在尋找傳說中李自成留下的“九驢十八擔”財寶。莽山周邊地區的許多地名,如奉天坪、永昌村、米脂坳、馬鞍山等,都似乎與李自成的封號以及他老家地名息息相關,另外,《宜章縣誌》中還有與李自成相關的支言片語,“順治六年正月,闖賊餘黨一支虎,敗遁過郴,殺戮甚慘”。

既然李自成的部隊確實到過莽山,那麼有關李自成藏寶的傳說又是否成立呢?如果成立的話,那批傳說中的巨額財寶又到底埋在哪個地方呢?隨著李自成進駐莽山線路的清晰,在莽山林區內,村民找到了一個名叫“皇藏岩”的山洞,這也成為了破解李自成寶藏的契機。

村民發現的這個岩洞,洞口非常隱蔽,洞內怪石嶙峋,青煙繚繞,寒氣逼人,在洞口的一個平臺處,留有一層防潮的三合土沙層。很顯然,這裡應該有人活動過,根據這個充滿皇家風範的洞名,傳說中李自成所帶的寶藏,應該就藏在這個岩洞之中,但經過仔細發掘後,結果卻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除了一些銅錢外,沒有別的寶藏。

李自成究竟將寶藏藏到何處,雖然根據歷史猜測已經鎖定幾個地點,但是依然沒有任何收穫。這場尋寶之旅還在繼續,希望可以早日找到這些埋藏的寶藏。

李自成寶藏與天地會“船屋”寶藏之謎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農民起義,他們或將殘暴君主趕下王位,或將被王朝軍隊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然而起義必須要有龐大的資金作為後續保障,但歷史上有些起義失敗後,寶藏的去向也隨之成謎。

闖王寶藏今何在

相傳,明末闖王李自成攻陷京城後,從皇宮中搜到了一大批珠寶。而當他敗北後,匆忙間把國庫裡面的金銀全部交給了自己的心腹大臣李過,希望他把珠寶藏起來以備日後東山再起之用。李過隨即削髮為僧,帶領一百多名徒弟投奔湖南天門山寺,那批珠寶也被秘密藏了起來。此後,清王朝的基業越來越穩固,李過含恨而終。據說,他死前將珠寶秘密藏到了天門山多處,並且用毒酒把搬運的工人全部毒死了。

後人聽聞此言,去天門山探求寶藏者趨之若鶩。然而,這批寶藏像從人間蒸發了一樣。2001年,離天門山不遠的張家界觀音山一塊峭岩發現了金釵、金箍等14件金飾,這似乎給世人帶來了一點希望,但此後卻再也沒發現任何蛛絲馬跡。而觀音山的金飾是否就是闖王寶藏,至今也無人說得清。

石達開的第三個洞穴

石達開無疑是太平天國的“悲情將領”,但是他的寶藏卻竟然躋身中外軍事史上五大藏寶之謎。傳聞,石達開曾留下來一幅藏寶圖,上有一首詩提示藏寶之處:“面水靠山、寶藏其間”。可這麼多年來,沒有一個人能解開這個謎團。其中有兩種說法比較靠譜。

第一種是“美人墓、藏寶處”。石達開有位愛妃,武藝超群,多次營救石達開於危難之中。愛妃死後,石達開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安葬了妃子。可是,後人在此不斷發掘,卻從沒見過寶藏的影子,那麼,另一種說法似乎更得人心。

抗戰時期,曾任四川省省長的劉湘認為,石達開在深陷大渡河的時候,匆忙把寶藏埋到了四川省石棉縣紫打地高升店後山坡下,正是在這裡,石達開全軍覆沒。為此,劉湘帶了大批人馬去那裡發掘,鑿進山壁後,他們赫然發現了三個洞穴。傳說其中兩個被他們掘開之後,發現了零星的兵器和金銀,可就在第三個洞穴即將打開之際,蔣介石下令封殺了這種行為。

至此,石達開的寶藏也成了謎。

真實天地會成員

天地會的船屋

在江西省撫州市黎川有一座“船屋”。它遠看像船,有房屋108間,交通閉塞,古老而寧靜。

有人考證,說這座豪宅的主人為黃惠樓,是反清複明的天地會的一員。由於天地會的人並不是去掘滿清的寶藏,而是自己積攢了一批“活動經費”,據傳藏在了船屋裡。這吸引了大批人前去探寶。

2006年,時值陰雨連綿,黃氏宗祠開始漏雨,工匠們意外發現牆壁上有一幅雙龍爭鼎的壁畫,這明顯表示了對清王朝的大不敬,船屋作為天地會的地盤似乎更確定了。據稱,船屋因為結構極其複雜,應當還有很多密室暗室未被發現,也許,寶藏正在那些密室中也未可知。

項羽寶藏12面金鑼

浙江紹興柯岩街道的項裡村,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項羽寶藏的傳說。項羽于江東起兵前夜在項裡村埋下了12面金鑼,而找到這12面金鑼的關鍵就是破譯村東草灣山上所刻神秘字元,破譯了字元,就能找到寶藏。

據紹興當地

出版了一套鑒湖系列叢書中傳說記載, “項羽用12面金銅鑼,訓練8000子弟兵。12面金銅鑼精工細作,別具一格,用80%的黃金和20%的黃銅合鑄,鑼大如輪,聲宏音清,背面鑄有12生肖圖,價格不菲。”

據記載,項羽和犯命案的叔父項梁在吳中避難,隱居在項裡村一帶,暗中積聚力量,招募了8000名江東子弟練兵。為便於操練,項羽鑄造了12面金鑼,在發兵前連夜埋到了山上。為了寶藏安全和日常尋找方便,項羽命人在村東草灣山上刻了“項羽藏寶圖”。

“項羽藏寶圖” 神秘字元刻在一塊不規則的五邊形石頭上,有7~8釐米深、5釐米寬,由方方正正的橫和豎組成了幾個大小不等的矩形,既不像篆文,也不像金文,類似於房屋平面設計圖。

考古學家認為,以秦代末年的加工工藝,鑄成直徑1.4米的金鑼不大可能,鑼的直徑最多也不應超過七八十釐米。況且按照傳說中80%的金加20%的銅的比例來算,鑄出的金鑼軟得幾乎都無法敲擊,不可能發出聲音。所以說,為了方便口口相傳,寶藏中的鑼應該是鳴金撤退的時候所用的錞於。

從古至今,儘管人們一直不停地尋找寶藏,但謎團卻始終沒有被揭開。民間有人概括出這樣幾句話:“廟前廟後,三角田頭,三眼橋頭,三岔路口,有12面金銅鑼。”雖然這些地點陸續被後人找到,當地人均解釋並沒有發現什麼金鑼。

曾有人開高價宣傳掌握了寶藏的破譯方法,也有人給出了各種不同的解讀方式,12面金鑼到底價值何許,埋藏何處,到現在還是一個迷……

項羽起兵鑄金鑼

項羽(西元前232年~西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蘇宿遷宿城區)人。自稱“西楚霸王”,把梁楚九郡當成自己的領地,其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早期,項羽從叔父項梁起兵反秦。項梁被秦軍殺死後,項羽帶領起義的楚軍繼續反秦。秦朝被推翻後,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在鴻門宴上項羽不聽“亞父”范增之言,放走了劉邦。最後,項羽被劉邦的大將韓信圍於垓下,自刎於烏江。

據《史記·項羽本紀》上記載,項羽因叔父項梁犯命案,兩人一同避難吳中,並曾有一段時間生活在會稽一帶(即紹興)。兩人在項裡村一帶隱居,得當地村民庇護。此後他們暗中積聚力量,招兵買馬,很快募集了8000江東子弟在附近練兵,鑄12面金鑼日夜操練。起兵前夜,項羽為報答村人,命士兵在山上連夜埋下12面金鑼。

在紹興當地新近出版的一套鑒湖系列叢書中,對項羽和項羽寶藏的傳說更有詳細記錄,書中寫道:“為了反秦,項羽與叔父項梁在項裡一帶召集舊貴族子弟8000余人,用12面金銅鑼,鳴鑼教戰,習武練藝。這12面金銅鑼精工細作,別具一格。分別用80%的黃金和20%的黃銅合鑄,鑼大如輪,聲宏音清,背面鑄有12生肖圖,價格不菲。時間過得飛快,項羽要告別項裡百姓了,他決定將12面金銅鑼留給項裡。於是命令士兵深夜在項裡草灣山附近挖坑藏鑼,然後又在草灣山上鑿下了字元。如果誰能認得此字,便能找到那價值不菲的12面金銅鑼。”

在紹興縣越國文化博物館,《康熙會稽縣誌》上有一段文字記載:項梁、項籍殺會稽首殷通,舉兵於會稽。這裡所說的會稽就在紹興附近,而項籍就是項羽本人。2000年前項羽和他叔叔項梁殺了會稽縣首領殷通,起義造反。

村裡幾位老者說“項裡村”的村名也是根據項羽而起的,不僅如此,項裡村內還修建了一座項羽廟,當地百姓尊稱他為項羽菩薩。據說這一習俗已延續了幾百年。為項羽修廟,這在全國各地也是屈指可數的。種種跡象表明,項裡村與西楚霸王項羽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聯繫。

如果以上這些都是事實,那大若車輪的12只金鑼到底有多大的價值呢?

1973年以來在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了大量的戰車,相當一部分戰車車輪的直徑在1.4米左右,如果說鑼大如輪,那麼項羽當年埋藏的十二面金鑼,每一面金鑼的直徑也應該在1.4米左右,這麼大尺寸的鑼即使是在今天也是比較少見的。

銅鑼的中央部分略高,它的大小、厚薄與鑼的面積比例,決定鑼的音調的高低,低頻鑼發出的聲音沉悶可以傳播很遠的距離,當年項羽鑄十二面金鑼目的就是利用鑼聲操練軍隊,但是專家對於秦朝末年鑼的製造水準產生了懷疑。

根據當時的工藝做到一米四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一個一米四的鑼大概有一百五六十斤,如果僅靠當時的技術水準來完成似乎是不可想像的。

許多人以為銅鑼是鑄造出來的,其實銅鑼原始的加工工藝是用鐵錘敲出來的,現代化的生產普遍採用了空氣錘,現在銅鑼的直徑最大可以加工到1.5米左右。專家認為秦代末年的加工工藝,鑼的直徑最多也不過七八十公分而已。

項羽埋藏十二面金鑼這個傳說最讓現代專家懷疑的不是製作工藝,而是鑼的含金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發現如果將紅銅和錫按一定配方熔煉,就會得到響銅。聞名世界的曾侯已編鐘就是用響銅鑄造而成的。銅鑼之所以能敲響,也是因為它是用銅和錫的合金加工而成的。祖傳的銅鑼的配方是銅占77.5%,錫占22.5%,這個配方一直延續至今。如果是80%的金加20%的銅,這個鑼就不會響了,而且會特別軟。

由於黃金的硬度很低,含金量達到80%,鑼就敲不響了,它也就失去了練兵傳遞信號的作用。難道西楚霸王當年給項裡村百姓留下的不是金鑼,而是十二面直徑不到1米的銅鑼嗎?

如果不是鑼,那麼當年項羽用什麼指揮部隊傳遞信號呢?中國古代有一個詞,叫做擊鼓鳴金。指揮部隊的有兩件信號型樂器,部隊向前衝鋒的時候是用鼓,撤退的時候是用金。

眾說紛紜中的探寶解讀

兩千多年來,時時有人在山上發現該字元,但至今沒有人能解開字元的含義。據說明末清初的紹興著名學者張岱曾在草灣山一住數月,企圖解開字元之謎,但終究未能如願。張岱是明代的文學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晚年卻窮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堅持著述。張岱一生落拓不羈,淡泊功名。他愛好廣泛,頗具審美情趣。喜歡游山逛水,深諳園林佈置之法;既懂音樂,又諳彈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當深厚;喜歡收藏,鑒賞水準很高;精通戲曲,編導評論都要求至善至美。這樣一個有大學問、真見識的名家都未能解開字元的奧秘,可見其難度之高。

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藏,還是要回到歷史去尋求答案。項羽到底有沒有到過紹興項裡村呢?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的描述:項梁(項羽叔父)殺人,與籍(項羽)避仇于吳中。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項裡村的一些讀過《史記》的村民解釋說:“《史記》中提到秦始皇曾遊歷會稽,這個會稽就是我們旁邊的會稽山,我們這個村離會稽山也就10幾公里。既然《史記》中都提到項羽看到了秦始皇遊歷會稽山,那項羽在我們村生活過就是有可能的!”

但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教授卻指出:“項羽不可能在紹興項裡村生活過。”葛教授介紹說:“《史記》中提到的‘會稽’指的並不是紹興的會稽山,而是當時的‘會稽郡’,這個郡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蘇南部和浙江大部分。”

但這也不足以否定項羽在項裡村居住過的說法。葛教授進一步解釋說:“當時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避難‘吳中’,這個‘吳中’指今天的江蘇蘇州一帶。而蘇州在戰國時期是為楚國的屬地,那裡生活著很多楚國的舊部,所以作為楚國大將後代的項羽就在蘇州地區避難。而且楚國的舊部在當時蘇州地區還很有勢力,他們多數都生活在城裡,項羽和項梁為了招集起義軍馬,自然會跟他們在一起。也就是生活在蘇州地區,跑到浙江項裡村那個偏僻的小山村去招兵買馬是不可能的。”

由於神秘符號是基於民間傳說推測出來的,專家認為缺乏一定的科學性。但是有時候民間傳說也能提供一個重要的線索,有時傳說也不是空穴來風,只是需要適當的解讀而已。

根據寶藏圖的字元,已經有人概括出幾句話,將藏寶圖的秘密破譯了——“廟前廟後三角田頭三眼橋頭三岔路口有12面金銅鑼”。那麼這個位址具體在哪兒呢?有一個研究鄉村項羽文化多年的村民到山上周邊附近考察,最後做出判斷,項羽當年埋藏的寶藏可能就在項裡村村口的一口枯井下,但枯井早已被新修的水泥馬路填平。

這個村民認為,破譯句中的“廟前廟後”,就是說寶藏在項羽廟的前後;“三角田頭”是在項羽廟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三角的田地;“三眼橋頭”的位置起初難倒了他,在村附近找遍了,也沒有發現有“三個眼”的橋。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項裡村的老者說,村頭小河的項羽廟附近有一座3個橋洞的小橋,後來修路拆掉一個洞,於是,“三眼橋頭”這句話也迎刃而解了——它就是現在項王廟旁邊的只有兩個橋洞的小石板橋,橋下是清澈見底的小河流。所說的“三岔路口”更好找,就是石板橋附近的一個三岔路,現在被修成了2米多寬的水泥路,貫穿整個村子。

他根據破譯的詞句,分析出藏寶地點是在村口水泥路的住宅區邊上,但他一直也沒有去實地挖寶。可能覺得自己只是推測,也沒把握吧。不過當項裡村的村民得知這個推測的地點後,也是不置可否。有一個村民說他家20世紀80年代在馬路邊上蓋房子時,挖了一米多深的地基,也沒有發現有什麼金鑼。

多少年來,項裡村的村民不厭其煩地傳說著“項羽寶藏”的故事,但是當“寶藏埋藏點”有了著落時,他們卻不為所動,連“挖開馬路看一看”的想法都沒有。刻有神秘字元的石頭依然在草灣山裡安靜的守候著,它守候著的可能不是一筆寶藏,但一定是有關寶藏的那一份神秘。

消失的秦宮寶藏,神秘的字元

兩千年前,項羽把掠奪秦始皇驪山大墓的財寶“以三十萬三十日運物而不能窮(《水經注》)”,按照當時的運輸速度,三十日可走一千六百多裡路,剛好是咸陽到徐州的距離,據悉,秦陵隨葬的奇珍異寶甚多,項羽派了30萬大軍前去盜掘,所獲寶物運了個把月才運完(項羽盜秦陵的故事,詳見倪方六著《中國人盜墓史》)。因此,徐州自古就流傳項羽秦朝寶藏的故事。這批寶藏還包括項羽掠奪秦阿房宮的珍奇異寶。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這裡的“東”,有學者認為是項羽的都城——彭城,即今天的徐州。

解放前的徐州北大院

自漢朝以來,歷代眾多摸金校尉,尋寶高手暗訪徐州,但都無功而返!藏寶之處眾說紛紜,有戲馬山、九裡山等等。最為熱門的是西楚故宮,但由於時間久遠,加上宮殿規模太大,神秘的地下寶藏一直沒有找到。五十年代,徐州北大院(宮殿遺址)修建市級機關的建築,發現了大量宮殿遺址,但神秘財寶一直沒有發現。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起兵於紹興西郊的項裡村,當年項羽和其叔父項梁在此地召集楚國舊部八千人馬,並鑄造出十二面金銅鑼,鳴鑼操練,練成精兵。起兵前夜,項羽為了保答江東父老的庇護,也為兵敗後東山再起留下家底,命人連夜將十二金銅鑼埋在當地,並親自留下神秘的怪字,作為藏寶圖便於以後找到寶藏。據紹興當地縣誌更是詳細記載了寶藏的情況,記載十二面金銅鑼80%黃金,20%銅,刻有精美的12生肖的圖案,價值連城。上面提到的神秘字元,在當地草灣山的一塊大石頭上,形狀像兩個類似英文字母“P” 和一個注音“冂”的符號。據說,這就是藏寶圖,破解此字,就能找到他的寶藏。然而,2000多年過去了,這十二金銅鑼一直沒有現身,原來,當地流傳這樣的尋寶歌謠“廟前廟後,三角田頭,三眼橋頭,三岔路口,有12面金銅鑼。這個圖案只是藏寶圖的一部分,其他藏寶圖一直沒有被發現,所以,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後,這個寶藏就成了千古之謎。

千百年來,很多人來紹興尋寶無功而返後,近代史學界又出來一個蘇州說。著名史學界葛劍雄教授認為項羽不可能去紹興一個偏僻的村莊起兵,而且訓練近萬人這麼大規模的部隊,交通和給養都是問題。史書記載的會稽不是大家熟知的會稽山,而是會稽郡,就是現在江蘇和浙江交界的蘇州一帶。根據當時情況,蘇州一帶有很多楚國的舊部,而且交通方便,城市規模大,人口眾多,很有可能十二金銅鑼埋在蘇州一帶,而且寶藏僅僅是民間傳說,是否存在還需要史學界和考古界不斷去探索。

目前,收藏秦宮隋侯之珠、太阿之劍、卞和之玉等稀世珍寶的項羽寶藏去向成謎,或許散落民間,或許還埋在地下,埋藏地到底是徐州還是紹興還不得知,還有待後人去考察。

石達開大渡河藏寶

傳聞石達開率軍出走時曾帶走了大批金銀財寶,並在大渡河戰敗前夕,把軍中大量金銀藏匿,並留下藏寶示意圖,圖上寫有“面水靠山,寶藏其間”八字隱訓。相傳抗戰時期國民黨四川主席劉湘密派千名工兵,到大渡河高升地後山進行挖掘,發現三個疑似人工修築的三個大洞,發現了零星金玉和殘缺兵器,該工程後被蔣介石叫停,被迫中止。

除了高升 地,傳說中的藏寶地點還有一處,就是重慶南充的山王坪。傳說,寶藏以以“太平山”為標記。“太平山”並不是山,而是石達開在藏寶後命部下在藏寶地旁邊的懸崖壁上鑿出的三個大字。找到了這三個字就找到了藏寶洞。專家分析,石達開在烏江流域活動是歷史學家證明過的,太平山等地是他西進的必經之路,很有可能將寶藏埋藏這一帶。但寶藏是否存在,寶藏之謎何時破解就不得而知了!

村民死後,恐怖並沒有因此而結束,有人在晚上看到了令人不寒而慄的一幕。

村裡好多人都看見一個披頭散髮的人影,晚上山上有一團火飄來飄去,像鬼火一樣,村裡的小孩子都不敢出來。披著長髮的詭異身影,令人毛骨悚然的無名鬼火,這一切似乎在預示著將有什麼事情發生,參與了這次尋寶的村民們惶恐不安,但細心的村民卻發現,村莊後面的大山裡,有幾個土堆被挖動了,旁邊還散落著一些陶器和瓷器的碎片。

原來,村裡出現的鬼影是盜墓賊在裝神弄鬼,掩人耳目,但奇怪的是,很多有價值的文物都被盜墓賊隨便丟棄掉了,這些跡象很不符合常理,那麼這夥盜墓賊究竟是在尋找什麼東西呢?這件事情很快引起了天塘村一位叫譚相吉老人的注意,他仔細查看了被盜墓賊丟棄的文物後,做出了大膽的推測,這夥盜墓賊一定是在尋找傳說中李自成留下的“九驢十八擔”財寶。莽山周邊地區的許多地名,如奉天坪、永昌村、米脂坳、馬鞍山等,都似乎與李自成的封號以及他老家地名息息相關,另外,《宜章縣誌》中還有與李自成相關的支言片語,“順治六年正月,闖賊餘黨一支虎,敗遁過郴,殺戮甚慘”。

既然李自成的部隊確實到過莽山,那麼有關李自成藏寶的傳說又是否成立呢?如果成立的話,那批傳說中的巨額財寶又到底埋在哪個地方呢?隨著李自成進駐莽山線路的清晰,在莽山林區內,村民找到了一個名叫“皇藏岩”的山洞,這也成為了破解李自成寶藏的契機。

村民發現的這個岩洞,洞口非常隱蔽,洞內怪石嶙峋,青煙繚繞,寒氣逼人,在洞口的一個平臺處,留有一層防潮的三合土沙層。很顯然,這裡應該有人活動過,根據這個充滿皇家風範的洞名,傳說中李自成所帶的寶藏,應該就藏在這個岩洞之中,但經過仔細發掘後,結果卻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除了一些銅錢外,沒有別的寶藏。

李自成究竟將寶藏藏到何處,雖然根據歷史猜測已經鎖定幾個地點,但是依然沒有任何收穫。這場尋寶之旅還在繼續,希望可以早日找到這些埋藏的寶藏。

李自成寶藏與天地會“船屋”寶藏之謎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農民起義,他們或將殘暴君主趕下王位,或將被王朝軍隊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然而起義必須要有龐大的資金作為後續保障,但歷史上有些起義失敗後,寶藏的去向也隨之成謎。

闖王寶藏今何在

相傳,明末闖王李自成攻陷京城後,從皇宮中搜到了一大批珠寶。而當他敗北後,匆忙間把國庫裡面的金銀全部交給了自己的心腹大臣李過,希望他把珠寶藏起來以備日後東山再起之用。李過隨即削髮為僧,帶領一百多名徒弟投奔湖南天門山寺,那批珠寶也被秘密藏了起來。此後,清王朝的基業越來越穩固,李過含恨而終。據說,他死前將珠寶秘密藏到了天門山多處,並且用毒酒把搬運的工人全部毒死了。

後人聽聞此言,去天門山探求寶藏者趨之若鶩。然而,這批寶藏像從人間蒸發了一樣。2001年,離天門山不遠的張家界觀音山一塊峭岩發現了金釵、金箍等14件金飾,這似乎給世人帶來了一點希望,但此後卻再也沒發現任何蛛絲馬跡。而觀音山的金飾是否就是闖王寶藏,至今也無人說得清。

石達開的第三個洞穴

石達開無疑是太平天國的“悲情將領”,但是他的寶藏卻竟然躋身中外軍事史上五大藏寶之謎。傳聞,石達開曾留下來一幅藏寶圖,上有一首詩提示藏寶之處:“面水靠山、寶藏其間”。可這麼多年來,沒有一個人能解開這個謎團。其中有兩種說法比較靠譜。

第一種是“美人墓、藏寶處”。石達開有位愛妃,武藝超群,多次營救石達開於危難之中。愛妃死後,石達開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安葬了妃子。可是,後人在此不斷發掘,卻從沒見過寶藏的影子,那麼,另一種說法似乎更得人心。

抗戰時期,曾任四川省省長的劉湘認為,石達開在深陷大渡河的時候,匆忙把寶藏埋到了四川省石棉縣紫打地高升店後山坡下,正是在這裡,石達開全軍覆沒。為此,劉湘帶了大批人馬去那裡發掘,鑿進山壁後,他們赫然發現了三個洞穴。傳說其中兩個被他們掘開之後,發現了零星的兵器和金銀,可就在第三個洞穴即將打開之際,蔣介石下令封殺了這種行為。

至此,石達開的寶藏也成了謎。

真實天地會成員

天地會的船屋

在江西省撫州市黎川有一座“船屋”。它遠看像船,有房屋108間,交通閉塞,古老而寧靜。

有人考證,說這座豪宅的主人為黃惠樓,是反清複明的天地會的一員。由於天地會的人並不是去掘滿清的寶藏,而是自己積攢了一批“活動經費”,據傳藏在了船屋裡。這吸引了大批人前去探寶。

2006年,時值陰雨連綿,黃氏宗祠開始漏雨,工匠們意外發現牆壁上有一幅雙龍爭鼎的壁畫,這明顯表示了對清王朝的大不敬,船屋作為天地會的地盤似乎更確定了。據稱,船屋因為結構極其複雜,應當還有很多密室暗室未被發現,也許,寶藏正在那些密室中也未可知。

項羽寶藏12面金鑼

浙江紹興柯岩街道的項裡村,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項羽寶藏的傳說。項羽于江東起兵前夜在項裡村埋下了12面金鑼,而找到這12面金鑼的關鍵就是破譯村東草灣山上所刻神秘字元,破譯了字元,就能找到寶藏。

據紹興當地

出版了一套鑒湖系列叢書中傳說記載, “項羽用12面金銅鑼,訓練8000子弟兵。12面金銅鑼精工細作,別具一格,用80%的黃金和20%的黃銅合鑄,鑼大如輪,聲宏音清,背面鑄有12生肖圖,價格不菲。”

據記載,項羽和犯命案的叔父項梁在吳中避難,隱居在項裡村一帶,暗中積聚力量,招募了8000名江東子弟練兵。為便於操練,項羽鑄造了12面金鑼,在發兵前連夜埋到了山上。為了寶藏安全和日常尋找方便,項羽命人在村東草灣山上刻了“項羽藏寶圖”。

“項羽藏寶圖” 神秘字元刻在一塊不規則的五邊形石頭上,有7~8釐米深、5釐米寬,由方方正正的橫和豎組成了幾個大小不等的矩形,既不像篆文,也不像金文,類似於房屋平面設計圖。

考古學家認為,以秦代末年的加工工藝,鑄成直徑1.4米的金鑼不大可能,鑼的直徑最多也不應超過七八十釐米。況且按照傳說中80%的金加20%的銅的比例來算,鑄出的金鑼軟得幾乎都無法敲擊,不可能發出聲音。所以說,為了方便口口相傳,寶藏中的鑼應該是鳴金撤退的時候所用的錞於。

從古至今,儘管人們一直不停地尋找寶藏,但謎團卻始終沒有被揭開。民間有人概括出這樣幾句話:“廟前廟後,三角田頭,三眼橋頭,三岔路口,有12面金銅鑼。”雖然這些地點陸續被後人找到,當地人均解釋並沒有發現什麼金鑼。

曾有人開高價宣傳掌握了寶藏的破譯方法,也有人給出了各種不同的解讀方式,12面金鑼到底價值何許,埋藏何處,到現在還是一個迷……

項羽起兵鑄金鑼

項羽(西元前232年~西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蘇宿遷宿城區)人。自稱“西楚霸王”,把梁楚九郡當成自己的領地,其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早期,項羽從叔父項梁起兵反秦。項梁被秦軍殺死後,項羽帶領起義的楚軍繼續反秦。秦朝被推翻後,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在鴻門宴上項羽不聽“亞父”范增之言,放走了劉邦。最後,項羽被劉邦的大將韓信圍於垓下,自刎於烏江。

據《史記·項羽本紀》上記載,項羽因叔父項梁犯命案,兩人一同避難吳中,並曾有一段時間生活在會稽一帶(即紹興)。兩人在項裡村一帶隱居,得當地村民庇護。此後他們暗中積聚力量,招兵買馬,很快募集了8000江東子弟在附近練兵,鑄12面金鑼日夜操練。起兵前夜,項羽為報答村人,命士兵在山上連夜埋下12面金鑼。

在紹興當地新近出版的一套鑒湖系列叢書中,對項羽和項羽寶藏的傳說更有詳細記錄,書中寫道:“為了反秦,項羽與叔父項梁在項裡一帶召集舊貴族子弟8000余人,用12面金銅鑼,鳴鑼教戰,習武練藝。這12面金銅鑼精工細作,別具一格。分別用80%的黃金和20%的黃銅合鑄,鑼大如輪,聲宏音清,背面鑄有12生肖圖,價格不菲。時間過得飛快,項羽要告別項裡百姓了,他決定將12面金銅鑼留給項裡。於是命令士兵深夜在項裡草灣山附近挖坑藏鑼,然後又在草灣山上鑿下了字元。如果誰能認得此字,便能找到那價值不菲的12面金銅鑼。”

在紹興縣越國文化博物館,《康熙會稽縣誌》上有一段文字記載:項梁、項籍殺會稽首殷通,舉兵於會稽。這裡所說的會稽就在紹興附近,而項籍就是項羽本人。2000年前項羽和他叔叔項梁殺了會稽縣首領殷通,起義造反。

村裡幾位老者說“項裡村”的村名也是根據項羽而起的,不僅如此,項裡村內還修建了一座項羽廟,當地百姓尊稱他為項羽菩薩。據說這一習俗已延續了幾百年。為項羽修廟,這在全國各地也是屈指可數的。種種跡象表明,項裡村與西楚霸王項羽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聯繫。

如果以上這些都是事實,那大若車輪的12只金鑼到底有多大的價值呢?

1973年以來在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了大量的戰車,相當一部分戰車車輪的直徑在1.4米左右,如果說鑼大如輪,那麼項羽當年埋藏的十二面金鑼,每一面金鑼的直徑也應該在1.4米左右,這麼大尺寸的鑼即使是在今天也是比較少見的。

銅鑼的中央部分略高,它的大小、厚薄與鑼的面積比例,決定鑼的音調的高低,低頻鑼發出的聲音沉悶可以傳播很遠的距離,當年項羽鑄十二面金鑼目的就是利用鑼聲操練軍隊,但是專家對於秦朝末年鑼的製造水準產生了懷疑。

根據當時的工藝做到一米四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一個一米四的鑼大概有一百五六十斤,如果僅靠當時的技術水準來完成似乎是不可想像的。

許多人以為銅鑼是鑄造出來的,其實銅鑼原始的加工工藝是用鐵錘敲出來的,現代化的生產普遍採用了空氣錘,現在銅鑼的直徑最大可以加工到1.5米左右。專家認為秦代末年的加工工藝,鑼的直徑最多也不過七八十公分而已。

項羽埋藏十二面金鑼這個傳說最讓現代專家懷疑的不是製作工藝,而是鑼的含金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發現如果將紅銅和錫按一定配方熔煉,就會得到響銅。聞名世界的曾侯已編鐘就是用響銅鑄造而成的。銅鑼之所以能敲響,也是因為它是用銅和錫的合金加工而成的。祖傳的銅鑼的配方是銅占77.5%,錫占22.5%,這個配方一直延續至今。如果是80%的金加20%的銅,這個鑼就不會響了,而且會特別軟。

由於黃金的硬度很低,含金量達到80%,鑼就敲不響了,它也就失去了練兵傳遞信號的作用。難道西楚霸王當年給項裡村百姓留下的不是金鑼,而是十二面直徑不到1米的銅鑼嗎?

如果不是鑼,那麼當年項羽用什麼指揮部隊傳遞信號呢?中國古代有一個詞,叫做擊鼓鳴金。指揮部隊的有兩件信號型樂器,部隊向前衝鋒的時候是用鼓,撤退的時候是用金。

眾說紛紜中的探寶解讀

兩千多年來,時時有人在山上發現該字元,但至今沒有人能解開字元的含義。據說明末清初的紹興著名學者張岱曾在草灣山一住數月,企圖解開字元之謎,但終究未能如願。張岱是明代的文學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晚年卻窮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堅持著述。張岱一生落拓不羈,淡泊功名。他愛好廣泛,頗具審美情趣。喜歡游山逛水,深諳園林佈置之法;既懂音樂,又諳彈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當深厚;喜歡收藏,鑒賞水準很高;精通戲曲,編導評論都要求至善至美。這樣一個有大學問、真見識的名家都未能解開字元的奧秘,可見其難度之高。

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藏,還是要回到歷史去尋求答案。項羽到底有沒有到過紹興項裡村呢?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的描述:項梁(項羽叔父)殺人,與籍(項羽)避仇于吳中。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項裡村的一些讀過《史記》的村民解釋說:“《史記》中提到秦始皇曾遊歷會稽,這個會稽就是我們旁邊的會稽山,我們這個村離會稽山也就10幾公里。既然《史記》中都提到項羽看到了秦始皇遊歷會稽山,那項羽在我們村生活過就是有可能的!”

但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教授卻指出:“項羽不可能在紹興項裡村生活過。”葛教授介紹說:“《史記》中提到的‘會稽’指的並不是紹興的會稽山,而是當時的‘會稽郡’,這個郡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蘇南部和浙江大部分。”

但這也不足以否定項羽在項裡村居住過的說法。葛教授進一步解釋說:“當時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避難‘吳中’,這個‘吳中’指今天的江蘇蘇州一帶。而蘇州在戰國時期是為楚國的屬地,那裡生活著很多楚國的舊部,所以作為楚國大將後代的項羽就在蘇州地區避難。而且楚國的舊部在當時蘇州地區還很有勢力,他們多數都生活在城裡,項羽和項梁為了招集起義軍馬,自然會跟他們在一起。也就是生活在蘇州地區,跑到浙江項裡村那個偏僻的小山村去招兵買馬是不可能的。”

由於神秘符號是基於民間傳說推測出來的,專家認為缺乏一定的科學性。但是有時候民間傳說也能提供一個重要的線索,有時傳說也不是空穴來風,只是需要適當的解讀而已。

根據寶藏圖的字元,已經有人概括出幾句話,將藏寶圖的秘密破譯了——“廟前廟後三角田頭三眼橋頭三岔路口有12面金銅鑼”。那麼這個位址具體在哪兒呢?有一個研究鄉村項羽文化多年的村民到山上周邊附近考察,最後做出判斷,項羽當年埋藏的寶藏可能就在項裡村村口的一口枯井下,但枯井早已被新修的水泥馬路填平。

這個村民認為,破譯句中的“廟前廟後”,就是說寶藏在項羽廟的前後;“三角田頭”是在項羽廟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三角的田地;“三眼橋頭”的位置起初難倒了他,在村附近找遍了,也沒有發現有“三個眼”的橋。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項裡村的老者說,村頭小河的項羽廟附近有一座3個橋洞的小橋,後來修路拆掉一個洞,於是,“三眼橋頭”這句話也迎刃而解了——它就是現在項王廟旁邊的只有兩個橋洞的小石板橋,橋下是清澈見底的小河流。所說的“三岔路口”更好找,就是石板橋附近的一個三岔路,現在被修成了2米多寬的水泥路,貫穿整個村子。

他根據破譯的詞句,分析出藏寶地點是在村口水泥路的住宅區邊上,但他一直也沒有去實地挖寶。可能覺得自己只是推測,也沒把握吧。不過當項裡村的村民得知這個推測的地點後,也是不置可否。有一個村民說他家20世紀80年代在馬路邊上蓋房子時,挖了一米多深的地基,也沒有發現有什麼金鑼。

多少年來,項裡村的村民不厭其煩地傳說著“項羽寶藏”的故事,但是當“寶藏埋藏點”有了著落時,他們卻不為所動,連“挖開馬路看一看”的想法都沒有。刻有神秘字元的石頭依然在草灣山裡安靜的守候著,它守候著的可能不是一筆寶藏,但一定是有關寶藏的那一份神秘。

消失的秦宮寶藏,神秘的字元

兩千年前,項羽把掠奪秦始皇驪山大墓的財寶“以三十萬三十日運物而不能窮(《水經注》)”,按照當時的運輸速度,三十日可走一千六百多裡路,剛好是咸陽到徐州的距離,據悉,秦陵隨葬的奇珍異寶甚多,項羽派了30萬大軍前去盜掘,所獲寶物運了個把月才運完(項羽盜秦陵的故事,詳見倪方六著《中國人盜墓史》)。因此,徐州自古就流傳項羽秦朝寶藏的故事。這批寶藏還包括項羽掠奪秦阿房宮的珍奇異寶。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這裡的“東”,有學者認為是項羽的都城——彭城,即今天的徐州。

解放前的徐州北大院

自漢朝以來,歷代眾多摸金校尉,尋寶高手暗訪徐州,但都無功而返!藏寶之處眾說紛紜,有戲馬山、九裡山等等。最為熱門的是西楚故宮,但由於時間久遠,加上宮殿規模太大,神秘的地下寶藏一直沒有找到。五十年代,徐州北大院(宮殿遺址)修建市級機關的建築,發現了大量宮殿遺址,但神秘財寶一直沒有發現。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起兵於紹興西郊的項裡村,當年項羽和其叔父項梁在此地召集楚國舊部八千人馬,並鑄造出十二面金銅鑼,鳴鑼操練,練成精兵。起兵前夜,項羽為了保答江東父老的庇護,也為兵敗後東山再起留下家底,命人連夜將十二金銅鑼埋在當地,並親自留下神秘的怪字,作為藏寶圖便於以後找到寶藏。據紹興當地縣誌更是詳細記載了寶藏的情況,記載十二面金銅鑼80%黃金,20%銅,刻有精美的12生肖的圖案,價值連城。上面提到的神秘字元,在當地草灣山的一塊大石頭上,形狀像兩個類似英文字母“P” 和一個注音“冂”的符號。據說,這就是藏寶圖,破解此字,就能找到他的寶藏。然而,2000多年過去了,這十二金銅鑼一直沒有現身,原來,當地流傳這樣的尋寶歌謠“廟前廟後,三角田頭,三眼橋頭,三岔路口,有12面金銅鑼。這個圖案只是藏寶圖的一部分,其他藏寶圖一直沒有被發現,所以,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後,這個寶藏就成了千古之謎。

千百年來,很多人來紹興尋寶無功而返後,近代史學界又出來一個蘇州說。著名史學界葛劍雄教授認為項羽不可能去紹興一個偏僻的村莊起兵,而且訓練近萬人這麼大規模的部隊,交通和給養都是問題。史書記載的會稽不是大家熟知的會稽山,而是會稽郡,就是現在江蘇和浙江交界的蘇州一帶。根據當時情況,蘇州一帶有很多楚國的舊部,而且交通方便,城市規模大,人口眾多,很有可能十二金銅鑼埋在蘇州一帶,而且寶藏僅僅是民間傳說,是否存在還需要史學界和考古界不斷去探索。

目前,收藏秦宮隋侯之珠、太阿之劍、卞和之玉等稀世珍寶的項羽寶藏去向成謎,或許散落民間,或許還埋在地下,埋藏地到底是徐州還是紹興還不得知,還有待後人去考察。

石達開大渡河藏寶

傳聞石達開率軍出走時曾帶走了大批金銀財寶,並在大渡河戰敗前夕,把軍中大量金銀藏匿,並留下藏寶示意圖,圖上寫有“面水靠山,寶藏其間”八字隱訓。相傳抗戰時期國民黨四川主席劉湘密派千名工兵,到大渡河高升地後山進行挖掘,發現三個疑似人工修築的三個大洞,發現了零星金玉和殘缺兵器,該工程後被蔣介石叫停,被迫中止。

除了高升 地,傳說中的藏寶地點還有一處,就是重慶南充的山王坪。傳說,寶藏以以“太平山”為標記。“太平山”並不是山,而是石達開在藏寶後命部下在藏寶地旁邊的懸崖壁上鑿出的三個大字。找到了這三個字就找到了藏寶洞。專家分析,石達開在烏江流域活動是歷史學家證明過的,太平山等地是他西進的必經之路,很有可能將寶藏埋藏這一帶。但寶藏是否存在,寶藏之謎何時破解就不得而知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