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不跟同齡人玩兒、不合群,弄清楚原因後,父母後悔不已

遊戲本是孩子的天性。 正是在和同齡人的互動跟遊戲中, 孩子不斷掌握應對這個世界的基本技能。 然而總有那麼一些孩子, 似乎對於跟同齡人玩兒並沒有興趣。

為什麼會這樣?我想從兩個發生在我身邊的小事講起。

故事一:孩子不去玩兒, 是因為不放心媽媽

某次聚會上, 一個略有些憂鬱的媽媽做我對面。

她上來就問我:我兒子不愛跟其他小朋友玩怎麼辦?跟其他小朋友根本處不好, 一發脾氣就亂打人, 老愛粘著我, 學習又不專心, 坐不住。

我看向旁邊那個6歲的小男孩。 他長得很漂亮, 嘴巴也甜, 一副活力十足的樣子。

幾乎看不出媽媽擔心的那些問題。

其他小朋友喊他玩遊戲, 他倒也很開心地跟了過去。 不過, 有意思的是, 每過一小會兒, 他都會回到媽媽身邊膩歪一番。

聊到中間, 他媽媽離開接電話。

埋頭看手機時, 我忽然聽見他用可愛的聲音問道:你都不笑嗎?

沒等我反映過來, 他伸過小手撓我。

我哭笑不得地問他:我不笑, 你什麼感覺?

他天真答道:我擔心啊。

我又問:你平時, 都是這樣擔心著媽媽嗎?

他很用力點點頭, 說:媽媽需要我!

後來, 我總算明白了。

這個媽媽和孩子爸爸常年分居, 夫妻感情一直有問題。 倆人從一開始的爭吵, 到後面連吵架的力氣都沒有了。 在孩子面前, 媽媽掩飾不住地抑鬱, 低落。 哪怕媽媽嘴上不說,

但她嘴角的每一絲紋路, 都會透露出她內心的苦悶和怨艾。

於是, 這個孩子, 他就有一個弱的、不快樂的媽媽需要照顧。

想要守護母親的孩子, 總是看起來一身毛病。 拒絕跟同齡人遊戲只是其中一種。

孩子拒絕的不是遊戲跟同伴, 而是母親以外的整個世界。

對孩子來說, 母親過得不好, 他不放心。

只有媽媽能夠學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讓自己走出那些悲傷的陰影, 試著去找尋自己的幸福快樂, 孩子才可能鬆開媽媽的手, 走向他的小夥伴們。

故事二:孩子太高冷, 是因為他想要決定權

一位全職媽媽, 她是個很活潑、愛熱鬧的人。 然而, 卻在為自己家裡那個“高冷”的兒子發愁。

她說, 他都讀了兩年幼稚園了, 但是對班上的小朋友都很冷淡,

大部分時候都自己玩兒, 別人喊他, 他像沒聽見一樣。

擱不熟悉的聽了這樣的描述, 幾乎要判定這是個有問題的孩子。 但我與這孩子接觸過, 清楚他沒一點兒毛病。 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人和事, 小男孩會主動參與對方的遊戲。

別人去喊他, 問他話的時候, 他也不是都不理睬, 而是有選擇地回答。

遇到比他小的小朋友摔倒, 他還會主動去扶, 並且問一句:“沒事吧?”

這是個內心有溫度的孩子。 他不是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只是有些時候不願意那麼做。

所謂“高冷”, 是他的需要。

只是, 小傢伙為何會有這個需要?

與這位媽媽接觸多了, 答案就清晰了。

在跟我聊天的時候, 這位媽媽的眼神隨時盯在孩子身上, 並時不時提醒他, 要這樣,

不要那樣。

因為是全職帶孩子, 所以她全部的注意力, 幾乎都在孩子身上。

她會教孩子很多事, 包括怎麼做事才恰當, 如何說話才有禮貌。

不僅如此, 她對孩子還有很多的期待。

可以說, 孩子幾乎是她的成就感來源。

這個孩子的個人空間, 被媽媽幾乎占滿了。

他的小小世界裡頭, 都是媽媽的意志。

當他選擇回應一些人, 而遮罩另外一些人的時候, 那是他的選擇和決定。

因為他的大部分空間都拿去滿足媽媽的期待了, 剩下的那些地方, 他想用來滿足自己, 而不是滿足別人。

他需要有機會, 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選擇和做決定。

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無聲的抗爭。 只有媽媽試著從孩子的生活裡撤離, 減少關注和控住, 把更多的決定權交還給孩子,

這個小孩才能真正放鬆下來, 去做一個孩子真正該做的事。

上面這個兩個故事, 其實異曲同工。 看起來是孩子有同伴交往的問題, 實質上卻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媽媽太弱了, 孩子無法安心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媽媽太強了, 孩子同樣處於緊繃和抑制的狀態, 沒辦法輕鬆地去跟他人交往。

所以, 下一次, 當我們擔心孩子這個那個的時候, 不妨試著反觀, 我做了什麼, 我和孩子之間發生了什麼, 才導致孩子現在這個樣子?

孩子的不合群, 在你和孩子的關係中能找到答案

如果你對於孩子不合群的問題還存在一些困惑, 那麼下面是一些技巧和提醒:

①2歲以前, 不苛責。

孩子2歲以前的同伴交往, 都是沒有交集的平行遊戲, 比起同伴,他們對爸媽更感興趣,所以不要苛求。

② 3歲以前,多關愛。

3歲以前,給予孩子足夠多的關愛、鼓勵,少一些不耐煩或忽視,孩子對人際關係可能會期待更多、擔憂害怕更少,他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更多主動的探索和與同伴交往的願望,因為,一個孩子對社會(他人)的認知,源於生命最初與父母的關係和交往。

③ 3歲後,逐漸放手。

孩子3歲以後,父母需要學著放手,一點點撤出孩子的生活。如本文所述,過好你自己的生活,不要讓孩子為你牽掛,被你擾動過多,這樣孩子才能安心地離開你。

④ 教孩子一些必要技巧。

日常陪伴孩子閱讀、親子遊戲等過程中,可以自然而然地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同伴交往技巧。比如“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這樣的邀約,以及分享、交換、贈予、輪流玩這樣的規則。

⑤ 聽聽孩子說什麼。

如果上述你都做到了,仍找不到原因,那麼多傾聽,問問孩子,他是否遇到了什麼其他困難,再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必要時尋求心理支持。

最後,想再次強調,育兒技巧其實不重要。最最重要的是,媽媽們要過好自己的生活,並且讓自己的生活空間,跟孩子的空間保持一定的界限。

因為,膠著的親子關係,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敵人。

更多內容,請看:

如何讓膽小的寶寶不懼怕社交,秒變社交達人?父母從0歲開始做起

比起同伴,他們對爸媽更感興趣,所以不要苛求。

② 3歲以前,多關愛。

3歲以前,給予孩子足夠多的關愛、鼓勵,少一些不耐煩或忽視,孩子對人際關係可能會期待更多、擔憂害怕更少,他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更多主動的探索和與同伴交往的願望,因為,一個孩子對社會(他人)的認知,源於生命最初與父母的關係和交往。

③ 3歲後,逐漸放手。

孩子3歲以後,父母需要學著放手,一點點撤出孩子的生活。如本文所述,過好你自己的生活,不要讓孩子為你牽掛,被你擾動過多,這樣孩子才能安心地離開你。

④ 教孩子一些必要技巧。

日常陪伴孩子閱讀、親子遊戲等過程中,可以自然而然地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同伴交往技巧。比如“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這樣的邀約,以及分享、交換、贈予、輪流玩這樣的規則。

⑤ 聽聽孩子說什麼。

如果上述你都做到了,仍找不到原因,那麼多傾聽,問問孩子,他是否遇到了什麼其他困難,再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必要時尋求心理支持。

最後,想再次強調,育兒技巧其實不重要。最最重要的是,媽媽們要過好自己的生活,並且讓自己的生活空間,跟孩子的空間保持一定的界限。

因為,膠著的親子關係,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敵人。

更多內容,請看:

如何讓膽小的寶寶不懼怕社交,秒變社交達人?父母從0歲開始做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