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傳承也需要“粗守形,上守神”!

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智庫”均可下載

粗上之分——技進乎道的兩種境界:粗工常常拘於局部、形跡、技術、器具, 上工猶能關注整體、神機、戰略、靈悟, 超越守形之粗, 則技可進乎道, 藝可通乎神。

形神之辨——形與神俱的整體恒動:形神同治、心身並調, 形神理論為我們呈現出較為完備的醫學模式。

尋回元神——堅守中醫的原創思維:中醫的傳承也需要“上守神”、不離宗, 切忌盲人摸象、貌合神離。

《內經》“先立針經”, 以針道靈巧, 樞機玄奧, 得名《靈樞》。 首卷首篇《九針十二原》開宗明義:“小針之要, 易陳而難入。 粗守形, 上守神。 神乎神,

客在門, 未睹其疾, 惡知其原?”針之要道, 精微難及。 粗工重形質, 只看到皮肉筋骨臟腑器官等形跡, 局限於治療“人的病”;上工重氣化, 注重尋察神機的異常, 而能整體調和“病的人”。 務必“守神”而刺, 不可像粗工那樣止於“守形”。 雖言用針之道, 其實諸治皆然。 啟發我們進一步繼承與發揚祖國醫學, 真正領會中醫經典的精髓, 更好地從事中醫藥臨床實踐, 並拓展於養生治未病等領域。

粗上之分技進乎道的兩種境界

“粗”者, 粗淺, 粗略, 粗疏也。 從看得著、摸得到的客觀存在等淺層次的認識上初步取得“形”的概念。 “上”者, 高也, 形而上也。 能透過千變萬化的現象, 抽象概括出疾病發生發展的本質, 在深層次的認識上達到高級水準。 粗與上是相對而言。

從“粗守形”到“上守神”, 是由表探裡、由淺入深、察近知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認識過程。

考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九針要解》中“上守神”作“工守神”。 粗與上, 又是粗工與上工的對比。 上工善於“隨變而調氣”。 粗工往往昧於“同氣異形”“不知浮沉離合之道”。 “粗守形, 上守神”與下文中的“粗守關, 上守機”宜作互文看。 關者, 弓弩, 機關, 關竅, 機巧, 喻經穴、針具。 機者, 弩牙, 扳機, 樞要, 關鍵, 喻針法, 時機。 粗工常常拘於局部、形跡、技術、器具, 上工猶能關注整體、神機、戰略、靈悟, 境界上下立判。

形是基礎的、外在的、表像的、具體的、直觀的, “神”則是本質的、內在的、抽象的、隱含的。 形是形而下的器, 神是形而上的道。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誇飾》雲:“神道難摹, 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

壯辭可得喻其真。 ”《內經》特別強調神的作用:“一切邪犯者, 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此謂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本來髒氣清靈, 自當隨撥隨應。 功不應、病不愈者, 是因為嗜欲無窮, 憂患不止, 精神不進, 志意不治, 形弊血盡、精壞神去, 即所謂“神不使也”。

九方皋相馬,妙在“得其精而忘其粗, 在其內而忘其外”(《列子·說符》)。 齊白石畫蝦, 十年能得其形似, 又十年能得其神似, 幾十年始得其神。 行醫莫不如此。 超越了守形之粗, 取法乎上, 那麼, 技可進乎道, 藝可通乎神, 我們方能精益求精, 止於至善。

形神之辨形與神俱的整體恒動

《說文》:“形, 象形也。 ”“形”的本義, 當為容貌, 引申為形體、形狀、聲音、表現。 《內經》中的形, 是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五官九竅、四肢百骸。

《說文》:“神, 天神, 引出萬物者也。 ”凡事物變化之狀難以形容、言不能盡意者, 即為“神”。 “神乎神, 耳不聞, 目明心開而志先, 慧然獨悟;口弗能言, 俱視獨見;適若昏, 昭然獨明。 若風吹雲, 故曰神。 ”醫者, 意也。 中醫需要直覺, 貴有悟性。 神就是能在無聲無臭無象之中, 獨悟獨見獨明的高級智慧。 髒氣法時、四氣調神, 將人體之神融入到了天地之道的時空生化之中。

《內經》將腧穴稱作“節”“會”“原”“絡”“俞”“溪”“穀”等, 形象地闡明了腧穴的特徵, 人體之神氣正是由此輸注、聚集、留止、遊行、出入。 例如“節”, “所言節者, 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 ”不能將腧穴僅僅看作皮肉筋骨局部的形質。 守神即是守機、守氣。

《靈樞·小針解》曰:“上守機者, 知守氣也。 ⋯⋯針以得氣, 密意守氣勿失也。 ”守神才能掌握主動, 抓住先機, 才能治未病, 真正做到守形。

道教“三神學說”論及“元神”(不神)、“識神”(思慮神)和“欲神”, 中醫之“神”也體現出這三個不同的層次。 “元神”系稟受于天、自然虛靈;“識神”為後天移染、汩沒情識之中;“欲神”為食、色、性之類的欲念。 後二者均可干擾、掩蓋、遮罩“元神”。 佛學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當近於“識神”“欲神”, 而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則近於“元神”。 《素問·脈要精微論篇》曰:“頭者, 精明之府。 ”李時珍《本草綱目·二十四卷》“辛夷”條下提出:“腦為元神之府”, 將元神引入中醫理論。 張錫純進一步闡明:“宜用腦中之元神, 不宜用心中之識神。 蓋用識神則工夫落於後天, 不能返虛入渾,實有著跡象之弊。”(《醫學衷中參西錄·論醫士當用靜坐之功以悟哲學》)

小兒本以元神為主,識神為次,欲神極少。隨著環境之變,心理行為疾病呈增多趨勢。試舉案例:馮某,男,10歲,2015年4月20日初診。反復咳嗽半年,外院診為咳嗽變異型哮喘,予西藥抗生素、激素、抗過敏、支氣管擴張劑均告罔效,噴吸、打針、掛水均無濟於事,迭進中藥宣肺、肅肺、瀉肺、清肺、潤肺、斂肺之劑,一無所獲。聞其咳聲,略顯誇張,“吭吭”“啊啊”“喔喔”幾乎不停。切脈,弦數。察舌,質紅。凝神,靜思。忽見偶有眨眼,細詢,時有情緒不寧,喜歎氣、握拳,家長以為調皮,不以為意。又問得睡眠中不咳,每逢考試咳劇。恍然大悟:多發性抽動症。咳嗽是假像,抽動才是實質。錢鐘書說:“能察事象之微,識尋常所忽,斯所以為‘神’。”(《管錐編·周易正義》)仲景謂“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傷寒論》)。捕捉特徵性的四診資料,是得以正確診斷的關鍵。《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風勝則動”,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肝風內動恰是其病機,施以平肝潛陽之劑,方選天麻鉤藤飲加減。藥用:天麻10克,鉤藤10克,生石決明10克,菊花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6克,僵蠶10克,射干10克,生白芍15克,甘草6克。囑家長避免過度關注,不要一聽咳嗽就厭惡、訓斥,注意心理疏導,轉移注意力,讓孩子放鬆心情,消除恐懼。治療一周,即奏顯效。守方月余,諸症悉除。粗守形,見咳治咳,寸功未建;上守機,不治咳而咳自止。此病昔為罕見,今為常見。久治不愈甚至症狀愈演愈烈的原因,除了誤診誤治外,還當責之忽視了形神同治、心身並調,忽視了治其識神、複其元神,忽視了家庭、教育、心理因素在其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形神既對立又統一。形與神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無形神不附,無神形不生。養生當心身並重,形神共養,不可偏廢。神能馭形,形恃神以立,神旺則形壯;積精全神,神須形而存,形壯則神旺。形與神在病理上互為影響,形神失和則是疾病狀態。通過調形可以治神,通過調神亦可以治形。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通過天地之道即神的作用,成為了有機的整體。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形神理論,把結構與功能、微觀與宏觀、局部與整體、個體與系統、機體與環境統一起來,形成了中醫學的整體恒動觀,也為我們呈現了較為完備的醫學模式。

尋回元神堅守中醫的原創思維

中西醫學分別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思維方式,對健康及疾病形成了不同的理論和技術體系。西學東漸,中西方文化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中激烈碰撞。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和西醫的迅速傳播與昌明,傳統中醫失去了適宜的文化土壤,接受了現代科學教育而難以理解中醫思維的特質,日新月異的診斷設備與治療技術,讓中醫臨床人員迷失了自身的原創思維。中醫學術發生了異化、西化,中醫臨床發生了弱化、邊緣化。千百年來,中醫從重心的變、分工的變、診斷的變、用藥的變、方劑的變、治療手段增加與療效提高,一步步在“變”的運動中走來。但是,千變萬變,中醫經典的精神不能變,因為離宗即刻消亡。

髒象學說是中醫原創思維之一。象者,形象、表像、想像、取類比象,泛指一切可見的或可感知的現象與徵象。髒象即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外在表現。象的表層是“形”,尋象以觀意;象的深層是“神”,得意而忘象。徒知藏有形之物之形髒,而不知藏無形之氣之神髒,每致對中醫學的誤讀。比如,“肝生於左”,就貌似犯下了易為世人詬病的“低級錯誤”。中醫學超脫了以解剖學為基礎的研究方式,不僅注意到空間性(形),還注意到了時間性(神)。王冰曰:“肝象木,生於春,春陽發生,故生於左也。”與春氣相通應的肝,自是自左而升。“肝生於左”,言“生”不言“在”,並非拘泥肝所在的方位,同理“肺藏於右”,指的是肺之“象”在右。肝氣從左升,肺氣從右降。中醫是從哲學思辨的更高層次上認識臟腑、把握規律。

現代研究中,形的精細已經從組織、器官到細胞、分子、基因組,卻仍然會陷入有形而無神、貌合而神離的尷尬境地。視技術進步為奇技淫巧固然不對,廢醫存藥、重器輕道,更是本末倒置。以微觀來替代宏觀,難免重蹈盲人摸象的覆轍。《淮南子·說山訓》雲:“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中醫學的“君形者”是什麼?是“取象運數,形神一體,氣為一元”,是中醫經典和歷代醫籍,包括與中醫學有關的中國傳統文化名著。中醫的“元神”在哪?在中華文化中,在中醫人應有的思維方式中。

不能返虛入渾,實有著跡象之弊。”(《醫學衷中參西錄·論醫士當用靜坐之功以悟哲學》)

小兒本以元神為主,識神為次,欲神極少。隨著環境之變,心理行為疾病呈增多趨勢。試舉案例:馮某,男,10歲,2015年4月20日初診。反復咳嗽半年,外院診為咳嗽變異型哮喘,予西藥抗生素、激素、抗過敏、支氣管擴張劑均告罔效,噴吸、打針、掛水均無濟於事,迭進中藥宣肺、肅肺、瀉肺、清肺、潤肺、斂肺之劑,一無所獲。聞其咳聲,略顯誇張,“吭吭”“啊啊”“喔喔”幾乎不停。切脈,弦數。察舌,質紅。凝神,靜思。忽見偶有眨眼,細詢,時有情緒不寧,喜歎氣、握拳,家長以為調皮,不以為意。又問得睡眠中不咳,每逢考試咳劇。恍然大悟:多發性抽動症。咳嗽是假像,抽動才是實質。錢鐘書說:“能察事象之微,識尋常所忽,斯所以為‘神’。”(《管錐編·周易正義》)仲景謂“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傷寒論》)。捕捉特徵性的四診資料,是得以正確診斷的關鍵。《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風勝則動”,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肝風內動恰是其病機,施以平肝潛陽之劑,方選天麻鉤藤飲加減。藥用:天麻10克,鉤藤10克,生石決明10克,菊花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6克,僵蠶10克,射干10克,生白芍15克,甘草6克。囑家長避免過度關注,不要一聽咳嗽就厭惡、訓斥,注意心理疏導,轉移注意力,讓孩子放鬆心情,消除恐懼。治療一周,即奏顯效。守方月余,諸症悉除。粗守形,見咳治咳,寸功未建;上守機,不治咳而咳自止。此病昔為罕見,今為常見。久治不愈甚至症狀愈演愈烈的原因,除了誤診誤治外,還當責之忽視了形神同治、心身並調,忽視了治其識神、複其元神,忽視了家庭、教育、心理因素在其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形神既對立又統一。形與神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無形神不附,無神形不生。養生當心身並重,形神共養,不可偏廢。神能馭形,形恃神以立,神旺則形壯;積精全神,神須形而存,形壯則神旺。形與神在病理上互為影響,形神失和則是疾病狀態。通過調形可以治神,通過調神亦可以治形。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通過天地之道即神的作用,成為了有機的整體。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形神理論,把結構與功能、微觀與宏觀、局部與整體、個體與系統、機體與環境統一起來,形成了中醫學的整體恒動觀,也為我們呈現了較為完備的醫學模式。

尋回元神堅守中醫的原創思維

中西醫學分別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思維方式,對健康及疾病形成了不同的理論和技術體系。西學東漸,中西方文化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中激烈碰撞。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和西醫的迅速傳播與昌明,傳統中醫失去了適宜的文化土壤,接受了現代科學教育而難以理解中醫思維的特質,日新月異的診斷設備與治療技術,讓中醫臨床人員迷失了自身的原創思維。中醫學術發生了異化、西化,中醫臨床發生了弱化、邊緣化。千百年來,中醫從重心的變、分工的變、診斷的變、用藥的變、方劑的變、治療手段增加與療效提高,一步步在“變”的運動中走來。但是,千變萬變,中醫經典的精神不能變,因為離宗即刻消亡。

髒象學說是中醫原創思維之一。象者,形象、表像、想像、取類比象,泛指一切可見的或可感知的現象與徵象。髒象即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外在表現。象的表層是“形”,尋象以觀意;象的深層是“神”,得意而忘象。徒知藏有形之物之形髒,而不知藏無形之氣之神髒,每致對中醫學的誤讀。比如,“肝生於左”,就貌似犯下了易為世人詬病的“低級錯誤”。中醫學超脫了以解剖學為基礎的研究方式,不僅注意到空間性(形),還注意到了時間性(神)。王冰曰:“肝象木,生於春,春陽發生,故生於左也。”與春氣相通應的肝,自是自左而升。“肝生於左”,言“生”不言“在”,並非拘泥肝所在的方位,同理“肺藏於右”,指的是肺之“象”在右。肝氣從左升,肺氣從右降。中醫是從哲學思辨的更高層次上認識臟腑、把握規律。

現代研究中,形的精細已經從組織、器官到細胞、分子、基因組,卻仍然會陷入有形而無神、貌合而神離的尷尬境地。視技術進步為奇技淫巧固然不對,廢醫存藥、重器輕道,更是本末倒置。以微觀來替代宏觀,難免重蹈盲人摸象的覆轍。《淮南子·說山訓》雲:“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中醫學的“君形者”是什麼?是“取象運數,形神一體,氣為一元”,是中醫經典和歷代醫籍,包括與中醫學有關的中國傳統文化名著。中醫的“元神”在哪?在中華文化中,在中醫人應有的思維方式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