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探故|東羅圈胡同:小樓聚春暉

寫在前面:一所舊居, 一位故人, 一段往事......『探故』系列專題帶你找尋科學文化圈兒那些熟悉的背影。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 名人故居更是我們觸摸過去, 感受城市溫度的重要載體。 2011年, 梁思成夫婦位於總布胡同的故居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夷為平地。 一時間激起無數爭議和痛惜。

於是, 便有了總布胡同後來複建的一排房子;有了2017年北京市關於保護名人故居, 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號召;也便有個蝌蚪君精心策劃的『探故』系列專題。

東羅圈胡同/蝌蚪君手繪

在史家胡同東段路南, 有條十分不起眼的胡同——東羅圈胡同。

它從北向南溝通史家胡同與乾麵胡同, 長約360米。 從地鐵東四站下車, 沿燈市口大街南行, 拐進乾麵胡同, 就能找到它。

《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載:“據傳, 因胡同形似羅圈而得名。 ”“東羅圈胡同”與“西羅圈胡同”, 恰似自南向北叉開的兩條腿, 而這兩條腿卻是彎曲的, 北京土語稱之為“羅圈兒腿”。

圖自百度地圖

胡同口不起眼的標牌/ 蝌蚪君拍攝

東羅圈胡同南口有棟老樓---東羅圈胡同11號樓, 建於1962年, 這是一棟東西走向的的磚混結構單元式住宅樓, 一共四層, 掛著“中國社會科學院乾麵胡同宿舍”牌子。 1962年, 住宅樓建成, 有二十九戶入住。 錢鐘書夫婦、金岳霖、卞之琳、賀麟、夏鼐、李健吾、烏家培、羅念生、戈寶權等等一批非常著名的中國學界人物都曾住在裡。


① 錢鐘書夫婦:他們的“圍城”

1962年8月14日, 錢鐘書一家三口從東四頭條1號的文學研究所宿舍遷居到乾麵胡同的新建宿舍, 幾年後, 女兒錢媛結婚, 女婿又住了進來, 但並不擁擠。 四個房間寬敞明亮, 一家人其樂融融, 是座溫暖的“圍城”。 但他們的好日子也只過了幾年。

錢鐘書夫婦/圖自網路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 楊絳首先被“革命群眾”“揪了出來”。 批鬥、戴高帽子、剃陰陽頭、掃廁所, 楊絳經歷了非人的待遇, 但始終保持了沉靜和樂觀。 她把廁所打掃得一塵不染, 給有自殺傾向的同事鄭土生寫條子說鼓勵:“來日方長, 要保重身體;要耐心、冷靜、堅強......”這何嘗不是她自己的心聲呢。

錢鐘書被戴上“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比楊絳晚了僅僅3天。

但他頭頂高帽子, 胸掛著大牌, 不見畏縮惶悚, 一路高視闊步。 他們的房子也被革命派兩夫婦占去房屋兩間。

1969年, 錢鐘書夫婦先後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幹校”, 生活清苦, 體力勞動繁重, 但兩人樂觀以對, 楊絳的《幹校六記》也成為經典。

《幹校六記》封面/京東商城

1972年3月, 錢鐘書夫婦獲准回京, 但已無房可住。 幾經輾轉, 直到1977年, 錢鐘書夫婦才得以搬到南沙溝社區的宿舍。 東羅圈胡同11號樓的舊居, 那座“圍城”, 永遠也無緣再進。

② 金嶽霖:三輪板車上的哲學家

著名哲學家、邏輯學家金岳霖先生自1962年11號樓落成就搬進去入住, 直到1984年去世, 再未離開。

有一段時期,“學部”人員必須天天按時上班,即使是年邁的顧頡剛先生、金岳霖先生都不例外,他們為了保證不遲到,只好乘三輪板車上班。

文革期間, 金岳霖一度深居簡出, 不那麼“積極要求進步”。 後來聽聞上頭說他:“你要接觸接觸社會。 ”十分惶恐, 已年過七旬的他只好請人每天蹬著三輪平板車帶著他到王府井一帶轉一大圈, 如此堅持了兩年, 風雨無阻, 直到得到訊息, 上頭已不介意才停止.....

晚年的金嶽霖/圖自網路

金岳霖先生終生未娶, 但晚年卻得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梁從誡侍奉在側, 1984年10月19日, 金嶽霖在東羅圈胡同11號樓寓所安然離世, 享年89歲。

金嶽霖(1895-1984), 哲學家、邏輯學家, 字龍蓀, 湖南長沙人。 金岳霖在清華堂畢業後去美國留學, 1920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之後, 又去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遊學。 1926年回國後, 歷任清華大學教授、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

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

③ 梁從誡:騎自行車的會長

我說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

星子在無意中閃,

細雨點灑在花前。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這首詩膾炙人口, 而詩的主人公就是林徽因剛出生的長子梁從誡。 為了表達對《營造法式》修撰者李誡的仰慕之情, 梁思成與林徽因夫婦給新生兒為他取名“從誡”, 實有“望子成‘匠’”之意。

嬰兒梁從誡和母親林徽因/廣東省立圖書館

但是世事紛亂, 陰差陽錯之下, 梁從誡最後成為一位著名的環保主義者。 他不像“名門之後”, 倒處處透著“寒酸”。

他的“名片”都是廢紙做成;赴宴自帶餐具;從來不用紙巾。 而不論是上街買菜,還是去上班、開會,梁從誡從來都是騎著一輛老掉牙的自行車。有一次,會場的門衛說什麼都不相信他是參會人員,攔住他不讓進,直到梁從誡掏出證件,才滿腹狐疑地放行。

生活異常簡樸的梁從誡/東南商報

2010年10月28日16時許,梁從誡因內臟器官衰竭在東羅圈胡同的寓所逝世,享年78歲。著名媒體人敬一丹這麼評價他的葬禮:“連他的告別式都如此簡樸”。她感歎:“上世紀90年代末,北京沙塵暴最厲害的那幾年,我特別悲觀。當大家都在歎氣的時候,我看見有一群人在行動,由此瞭解到“自然之友”。我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那天,向梁從誡先生遞交了加入“自然之友”的申請。我想,與其歎息,還不如做一點什麼......”

梁從誡(1932-2010),祖父梁啟超,父親梁思成,母親林徽因。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中國文化書院·綠色文化分院)創辦人、會長。

④ 卞之琳:“看風景”的詩人

從1962年起,我國當代著名詩人卞之琳就在這棟四層樓宿舍的頂層2402房居住,直到2000年去世。

他曾是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學生,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等職,為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斷章》中有兩句,讀起來別有韻味:

年輕時期的卞之琳和詩稿手跡/圖自網路

圖自網路

從山雨欲來的60年代初,到風雨如晦的文革十年,再到改革開放後的萬象更新,“站在樓上”的卞之琳始終淡然以對。2000年12月,卞之琳在2042房悄然長逝,享年90歲,他的詩篇、他的故事,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道“風景”。

詩人余光中去東羅圈胡同11號樓探望卞之琳/圖自網路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現當代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被譽為百年新詩史上的第一人)、文學評論家、翻譯家。代表作品《斷章》《漢園集》等。

⑤ 還有他們......

除了以上幾位名家,東羅圈胡同11號樓還曾住過考古學家,中科院院士夏鼐

夏鼐/光明日報

著名作家、戲劇家李建吾

李健吾/中國作家網

著名翻譯家、學者羅念生等等。

羅念生/圖自網路

昔日,東羅圈胡同11號樓裡大師雲集,正暗合了羅圈胡同北口小院門的對聯:昌時占幸福,仁裡聚春暉。如今,早已殘破的小樓正在修整,希望不久的將來,舊貌換新顏的小樓能讓來此“探故”的人們感受它昔日的風華。

修整中的東羅圈胡同11號樓/蝌蚪君攝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如需轉載請訪問http://rightknights.com/pub/pub_author?greatAuthor=CIHHF&type=0獲得合法授權。

而不論是上街買菜,還是去上班、開會,梁從誡從來都是騎著一輛老掉牙的自行車。有一次,會場的門衛說什麼都不相信他是參會人員,攔住他不讓進,直到梁從誡掏出證件,才滿腹狐疑地放行。

生活異常簡樸的梁從誡/東南商報

2010年10月28日16時許,梁從誡因內臟器官衰竭在東羅圈胡同的寓所逝世,享年78歲。著名媒體人敬一丹這麼評價他的葬禮:“連他的告別式都如此簡樸”。她感歎:“上世紀90年代末,北京沙塵暴最厲害的那幾年,我特別悲觀。當大家都在歎氣的時候,我看見有一群人在行動,由此瞭解到“自然之友”。我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那天,向梁從誡先生遞交了加入“自然之友”的申請。我想,與其歎息,還不如做一點什麼......”

梁從誡(1932-2010),祖父梁啟超,父親梁思成,母親林徽因。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中國文化書院·綠色文化分院)創辦人、會長。

④ 卞之琳:“看風景”的詩人

從1962年起,我國當代著名詩人卞之琳就在這棟四層樓宿舍的頂層2402房居住,直到2000年去世。

他曾是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學生,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等職,為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斷章》中有兩句,讀起來別有韻味:

年輕時期的卞之琳和詩稿手跡/圖自網路

圖自網路

從山雨欲來的60年代初,到風雨如晦的文革十年,再到改革開放後的萬象更新,“站在樓上”的卞之琳始終淡然以對。2000年12月,卞之琳在2042房悄然長逝,享年90歲,他的詩篇、他的故事,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道“風景”。

詩人余光中去東羅圈胡同11號樓探望卞之琳/圖自網路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現當代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被譽為百年新詩史上的第一人)、文學評論家、翻譯家。代表作品《斷章》《漢園集》等。

⑤ 還有他們......

除了以上幾位名家,東羅圈胡同11號樓還曾住過考古學家,中科院院士夏鼐

夏鼐/光明日報

著名作家、戲劇家李建吾

李健吾/中國作家網

著名翻譯家、學者羅念生等等。

羅念生/圖自網路

昔日,東羅圈胡同11號樓裡大師雲集,正暗合了羅圈胡同北口小院門的對聯:昌時占幸福,仁裡聚春暉。如今,早已殘破的小樓正在修整,希望不久的將來,舊貌換新顏的小樓能讓來此“探故”的人們感受它昔日的風華。

修整中的東羅圈胡同11號樓/蝌蚪君攝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如需轉載請訪問http://rightknights.com/pub/pub_author?greatAuthor=CIHHF&type=0獲得合法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