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個職位名後面有個contractor,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Contractor?】

最近不少人問, “這個職位名後面有個contractor, 是什麼意思?”“HR跟我說, 這個職位是contractor, 啥意思?她說待遇跟正式工一樣, 能接受嗎?“這Contractor是不是就臨時工?”......

今天我們就來給一個正解。 你無論百度還是搜狗搜索, 這個問題就沒正規答案, 不信你現在就試試看。

閒話不多說, 那麼, 什麼是Contractor呢?

Contractor你看看, 這是個英文單詞, 本來自然就是外國叫法, Contractor顧名思義, 就是契約工、跟別家簽了合同的員工, 非本公司正式員工的意思。 實際上, 它在歐美的學名叫做“Contracted Employee”, 翻譯成中文, 叫做合同工, 不是跟本公司簽訂的雇傭合同。

在外國, 跟它相對應的職位,

學名為“Salaried Employee”, 中文翻譯過來就是領薪水的正式雇員, 強調的是跟本公司簽雇傭合同的員工。

本來很好理解的, 美國的正規軍(Salaried Employee)之外, 他們也有雇傭兵(Contracted Employee), 後者就是Contractor屬性。 雇傭兵的工作內容更具體, 更類似專案制, 本身並沒有時間長短的區別, 關鍵看專案週期和形勢需要。 再具體一點, 電影《007》中的邦德, 這種所謂的間諜, 就是Contractor, 他們是政府的臨時雇員。 邦德是個特殊例子, 技藝高超, 屬於專業技術人員, 這種技術人才, 你很難找, 千金難求。 當然, 你有邦德的這個水準, 你也就不用擔心啥Contractor不Contractor的了。

【人才市場在中國的特點】

以上, 這Contractor職位, 實際上很好理解。 但, 這裡是中國, 你知道的, 凡事來了這裡, 就複雜了。

複雜到什麼程度呢?複雜到幾乎沒有HR能解釋在當下中國Contractor是啥意思,

甚至你百度搜索, 只能搜到某一家公司某一個新員工簽了Contractor職位的求職經歷, 卻跟其他公司其他人的Contractor性質和流程又不一樣。 也就是, 複雜得沒人敢解釋, 能解釋, 也解釋得不好。

本文, 在這方面做一個先行者, 乾貨是必須的。

中國變化太快, 各種事情都太複雜, 老的還繼續存在, 新的卻沒有定型, 但是更新的又出來了, 這就是在當下中國任何行當的常態。 應用到雇傭關係的人才市場上來, 也是如此。

1995年之前, 中國是沒有人才市場這一說的, 人人都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 你說人怎麼能有價值和價格呢?還放到資本主義的人才市場上去出售?這不是反了嘛!

有人問, “那招人怎麼辦呢?”好問題!從建國到1980年前後,

招人都是內部招聘, 大領導是上面安排, 中等崗位則內部引薦, 一般崗位則外部人通過關係來謀取。 大家發現了沒有?以上所有崗位的招聘, 都是動用“關係”來獲取。 你也別覺得不可思議, 實際上我們當下2018年都快到了, 你問下你身邊10個最親的人, 至少有5個還是這麼找到現在的工作的。 我們這三十幾年來, 一直處於計劃經濟往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之中。

也就是, 1980年之前, 國內通過關係來“安排”和引薦工作;1980-1995年, 外企進來了, 私企也發芽了, 總不能不招人吧, 所以這十幾年的人才市場, 是各地悄悄地在搞人才招聘會;1995年之後, 鄧主席南巡講話回來之後, 加快市場經濟改革步伐, 人才市場才進一步公開發展, 此時各地的那種人滿為患的公開招聘的“人才交流大會”才全國各地遍地開花,

好好搞了起來, “人才”終於有了價格;2000年前後,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促使一部分企業開始了網路人才市場的開發, 比如各地政府都曾有的網上人才熱線、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精英招聘等等, 當然, 接近20年過去了, 各地的人才熱線、精英招聘等等基本被淘汰了, 比較弱的比如中華英才以及更多的小網站, 也逐漸沒落了。

【單位到企業的演變過程, 是什麼樣子的?】

在如上這個人才市場演變的過程中, 國內的單位和企業也都在變化、改制、整合。

整個過程是這麼形象化演變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半國有公司-->上市公司-->類上市公司-->民企-->私企(外企)。

大家注意下,

外企, 被認為是國外私營資本投資的公司, 所以被歸類為私企, 是理所當然, 也是合適的。

在這個演變過程中, 越往後的單位企業, 對公開的人才市場越適應, 也更加需求猛烈。

這是個很長的故事, 我們集中到用人機制來看。 一開始, 大家都是一種性質, 全民所有制, 所有員工都是正式工;後來90年代初, 更多的非正式工出現了, 所以體制內員工之外就多出來了體制外員工;體制外員工先開始簽訂勞動合同, 所以他們被叫做合同工;隨著這個過程的進一步演進, 所有人都要簽合同了, 比方說到了2010年, 繼續控制體制內正式工的總數, 增加後面的體制外員工數量, 所以正式工又分為體制內合同工、體制外合同工;後者體制外合同工越來越多, 又進一步分為正式合同工和非正式合同工,非正式合同工就是派遣制員工;到了2015前後,很多崗位暫時不確定要用多久,崗位確實也比較辛苦或者帶有專業性,所以派遣制員工中又增加了短期合同工。

以上這個過程之複雜程度,一般的中國人都不大看得懂,所以外企一下子更難以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個關鍵字“合同工”,這個中文詞彙的理解跟外語難以配對:在內資企業,合同工大部分是正式員工,就是“Salaried Employee”;在外資企業,合同工不是正式員工,叫做“Contracted Employee”;此時,你將Salaried翻譯成合同,將Contracted翻譯成非合同,又完全跟英語字面意思不同甚至相反。

【Contractor職位在中國是什麼意思?】

這咋辦呢?統一,中國民間最認可的俗稱,就是“正式工”和“非正式工”。

於是,在中國的外企,正式員工“Salaried Employee”大多數情況下被定制成這種稱呼“Regular Employee”,明顯的中式英語;除此之外的非正式工都叫做“Contracted Employee”,簡稱Contractor。

所以,在當下的中國,Contractor職位代表兩種工作:一,短期合同工;二,派遣工。

短期合同工,無論這合同跟誰簽的,時間都不超過1年,一般是6個月10個月最多12個月。

不跟本公司簽合同的員工,叫做派遣工,合同是跟協力廠商派遣公司簽訂的。派遣公司就是勞務仲介,甚至有上萬家,最大的也是事業單位改制成企業性質的國企,北方叫做北京中智,南方叫做上海外服,民企仲介則太多了,外企仲介在大城市也不少。

以上,經過這個全面分析,你終於知道了,當HR告訴你“該職位為Contractor”時,你得先問她兩點:“一,合同時間多久?二,跟誰簽合同?”

實際上,通過這麼多介紹,也是告訴你,明明應該中文翻譯成“合同工”的“Contractor”,在中國卻要硬被逼成兩類“非合同工”:短期工,派遣工。

又進一步分為正式合同工和非正式合同工,非正式合同工就是派遣制員工;到了2015前後,很多崗位暫時不確定要用多久,崗位確實也比較辛苦或者帶有專業性,所以派遣制員工中又增加了短期合同工。

以上這個過程之複雜程度,一般的中國人都不大看得懂,所以外企一下子更難以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個關鍵字“合同工”,這個中文詞彙的理解跟外語難以配對:在內資企業,合同工大部分是正式員工,就是“Salaried Employee”;在外資企業,合同工不是正式員工,叫做“Contracted Employee”;此時,你將Salaried翻譯成合同,將Contracted翻譯成非合同,又完全跟英語字面意思不同甚至相反。

【Contractor職位在中國是什麼意思?】

這咋辦呢?統一,中國民間最認可的俗稱,就是“正式工”和“非正式工”。

於是,在中國的外企,正式員工“Salaried Employee”大多數情況下被定制成這種稱呼“Regular Employee”,明顯的中式英語;除此之外的非正式工都叫做“Contracted Employee”,簡稱Contractor。

所以,在當下的中國,Contractor職位代表兩種工作:一,短期合同工;二,派遣工。

短期合同工,無論這合同跟誰簽的,時間都不超過1年,一般是6個月10個月最多12個月。

不跟本公司簽合同的員工,叫做派遣工,合同是跟協力廠商派遣公司簽訂的。派遣公司就是勞務仲介,甚至有上萬家,最大的也是事業單位改制成企業性質的國企,北方叫做北京中智,南方叫做上海外服,民企仲介則太多了,外企仲介在大城市也不少。

以上,經過這個全面分析,你終於知道了,當HR告訴你“該職位為Contractor”時,你得先問她兩點:“一,合同時間多久?二,跟誰簽合同?”

實際上,通過這麼多介紹,也是告訴你,明明應該中文翻譯成“合同工”的“Contractor”,在中國卻要硬被逼成兩類“非合同工”:短期工,派遣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