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齊魯大地為何簡稱為“魯”而不是“齊”?

關於齊魯大地為何簡稱“魯”而不是“齊”,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 在漫長歷史中, 齊魯大地更多的時候簡稱為“齊”, 而不是“魯”。 當然, 這裡的“齊”所指稱的範圍並不是如今的齊魯大地, 而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所屬的國土範圍。

秦滅六國, 齊地被改為齊郡。 西漢時複立齊國, 治所在齊國故城臨淄, 轄7郡73縣, 地域範圍相當於如今的魯中、魯北、膠東半島等。 此後齊郡一度改名齊州, 治所在臨淄、青州兩地發生若干變遷, 建制和規模基本延續下來。 在中國歷史資料中, 以“齊”代指太行山以東這片土地的傳統一直存在著。

直到清初設置山東省, “山東”才成為“齊”後的又一專用地理名詞。

齊魯大地

談到“魯”必須提到“魯郡”。 秦滅六國, 魯地被改為魯郡, 名稱一直延續至唐朝。 魯郡的治所在魯縣(今曲阜)、兗州兩地發生若干變遷。 其所轄範圍始終較小, 一般是以魯縣為中心的5縣、7縣等地, 隋期時曾擴充到10縣, 大體包括現在的曲阜、兗州、任城、騶、泗水、平陸、龔邱、梁父、博城、嬴等地。

“魯”被作為山東的簡稱有下面兩個傳說:

1、中國首次啟用各省簡稱是武昌起義後, 起義政府要求限時上報自己擬定的簡稱, 因為河北首先上報“冀”, 山東後報了“齊”, 但兩個字容易導致讀音上的混淆。 最終, 山東只好改稱“魯”。

魯成為山東的簡稱民間有兩種說法

2、從發音的角度上來講,

“魯”音比“齊”音更加有力和清晰。 因此在上報之後, 獲得當時新派文化研究者的首肯, 在投票中勝出。

以上兩種說法都沒有得到社會各界的共識, 也許只能算作民間野史吧。

那麼, “魯”為什麼能打敗“齊”成為山東的簡稱?

1、魯地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 誕生了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等一系列代表人物, 在漢武帝時期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主流文化, “齊魯之學”成為“儒家之學”。 而且齊文化、魯文化自古就不同, 孔子說:“齊一變, 至於魯, 魯一變, 至於道”。 意思是齊國擅長霸道, 魯國信奉王道;齊國只能通過征伐平定天下, 魯國可以通過仁政使天下歸心。 所以, 魯國的王道文化被推崇備至, 佔據著極高的地位。

儒家文化也是齊魯文化

2、魯國的地位一直高於各諸侯。 這是因為“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 是為魯公。 周公不就封, 留佐武王。 ”這裡所說的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 周公旦在周武王十一年討伐紂王兵至牧野時, 助周武王發佈《牧誓》。 帶兵攻破殷都, 殺掉紂王, 隨後周公旦持大鉞, 召公持小鉞, 左右輔佐周武王舉行釁社禮, 向上天與民眾昭告紂王的罪行。 把箕子從獄中釋放出來。 封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 命管叔、蔡叔輔助他, 承續殷商的廟祀。 遍封各大功臣、同姓及親戚。 封周公在少昊的故址所在曲阜, 稱為魯公。 但不讓周公去封國, 而是留在王廷裡繼續輔佐周武王。

相比較于齊國而言, 雖然薑子牙是西周立國的第一功臣, 但畢竟是外姓人家,

魯國則是姬姓, 為周天子的弟弟, 在“厚同姓, 薄異姓”的中國歷史中, 魯國的出身顯得高貴。

周公旦是魯國的開國之君

3、兩地民風不同, 魯地被更加推崇。 據史書記載, “齊俗急功利, 喜誇詐, 乃霸政之余習。 魯則重禮教, 崇信義, 猶有先王之遺風焉。 ”這裡是說齊魯兩地民風大有不同, 因此《史記》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 三年而後報政周公。 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 革其禮, 喪三年然後除之, 故遲。 ’太公亦封于齊, 五月而報政周公。 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 從其俗為也’”。

這裡講述的是魯國在治國中要求人們改變舊有習俗, 遵照周禮;齊國則沒有讓人們遵照周禮, 而是“因其俗, 簡其禮”。 因為魯國謹守周禮,

推行王道、仁義, 使宗法制度得以完整保留, 這更符合上千年來的主流思想。 齊國則有著征伐殺戮的基因, 霸道立國, 因此不被歷代所推崇。 正是因為魯文化在山東文化中居於主導地位, 因此也為最終成為山東的簡稱打下了基礎。

(本文為指動濟南原創內容, 已授權今日頭條、百家號、微信公眾號、企鵝號、搜狐號、大魚號、網易號同步更新, 其他網站和自媒體平臺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如果你有什麼意見和想法請點擊下方的留言。 或者點個贊, 轉發一下, 讓朋友分享本文。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