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朝319年的罪人――石敬瑭

石敬瑭, 別稱兒皇帝, 五代十國後晉開國皇帝。 石敬瑭曾幫助李嗣源登基, 經營河東, 衝鋒陷陣, 戰功卓著。 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以兒國自稱, 在契丹幫助下大敗後唐軍隊, 建立後晉。 後晉天福七年(942年), 石敬瑭憂鬱成疾, 於六月在屈辱中死去, 時年51歲, 諡號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廟號高祖, 葬于顯陵。

石敬瑭生於太原, 排行老二, 從小就沉默寡言, 喜歡讀兵法書, 而且非常崇拜戰國時期趙將李牧和漢朝名將周亞夫。 李嗣源對他很器重, 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並讓他統領自己的親軍精銳騎兵“左射軍”, 視他為自己的心腹之將。

此後, 石敬瑭跟隨李嗣源轉戰各地, 成為李存勖(xù)的一員驍將。 在和劉尋對陣交戰時, 劉尋襲擊還沒有列好陣勢的李存勖, 軍情危急, 石敬瑭立即率領十幾名親軍馳入敵陣, 東擋西殺, 左沖右突, 遏止住了敵人的攻勢, 掩護李存勖後撤。

事後李存勖對他也大加讚賞, 石敬瑭由此而名聲遠揚。 除了救李存勖之外, 石敬瑭還多次救過他的岳父李嗣源。 在晉軍和後樑軍隊激烈爭奪黃河沿岸時, 晉軍先攻下了楊柳鎮(今山東東阿東北), 李嗣源卻中了梁軍的埋伏, 危急時刻又是他這個愛婿率軍拼死掩護他撤退, 才得以領兵突出重圍。 不久後, 梁晉又大戰于胡柳陂, 由於李存勖的冒險出戰, 使大將周德威不幸戰死, 石敬瑭又率領他的左射軍和李嗣源一起重整軍隊, 將後樑軍隊殺得損失殆盡。

後唐同光四年(926年), 在趙在禮兵變魏博時, 李嗣源被派去鎮壓, 但到了魏州(今河北大名北)時, 自己的軍隊也發生了兵變。 李嗣源對李存勖沒有二心, 這時就想隻身回去向李存勖言明真情。 石敬瑭極力反對他這種不明智的做法, 他說:“豈有在外領兵, 軍隊發生兵變後, 其主將卻沒事的道理?況且猶豫不決是兵家大忌, 不如趁勢迅速南下。 我願領騎兵三百先去攻下汴州, 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處。 得之則大事可成。 ”李嗣源這才醒悟過來,

立即派他領兵先行, 自己隨後跟進。 最後終於像石敬瑭預料的那樣登上帝位。

石敬瑭也因功被授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保義軍節度使, 還賜號“竭忠建策興複功臣”, 兼任六軍諸衛副使, 這是親軍的最高副長官, 可見李嗣源對他是非常寵信的。 但石敬瑭卻認為不好, 因為正職是李嗣源的兒子李從榮, 李從榮驕橫跋扈, 自認為是父親的繼承人, 看不起舊的功臣們。 石敬瑭預料他日後必然出事, 所以就極力推辭這個副職, 後來, 李從榮果然因為急於繼位而被殺。 石敬瑭後來又去魏博任職, 最後去了河東任節度使, 並兼雲州(今山西大同)大同軍等地蕃漢馬步軍總管, 掌握了河東這塊後唐起源地區的軍政大權。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李嗣源病死後, 兒子李從厚繼位, 是為後唐閔帝。 石敬瑭被加授中書令, 調任鎮州(今河北正定)成德軍節度使, 讓在陝西的李從珂任河東節度使。 李從珂因此發動了兵變, 最後用眼淚使李從厚派去鎮壓他的將士歸降於他, 然後領兵殺向洛陽。 李從珂又讓石敬瑭去商議軍國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從洛陽逃出來的李從厚,李從厚的隨將嫌石敬瑭不保李從厚,短兵相接後,石敬瑭就將李從厚的隨從全都殺死,然後將李從厚幽禁起來,去向李從珂請功。最後李從珂派人將李從厚殺死。

李從珂繼位以後,雖然石敬瑭幫他除掉了李從厚這個後患,但並沒有信任他,反而將石敬瑭當成最大的威脅來對待。想盡辦法要將他調離河東這塊根據地。在石敬瑭到首都參加完李嗣源的葬禮之後,也不敢提出要回去,害怕李從珂起疑心,所以整天愁眉不展,再加上他當時有病,最後竟瘦得皮包骨,不像個人樣。妻子李氏趕忙向母親曹太后求情,讓李從珂放石敬瑭回去。李從珂雖然不是曹太后的親生兒子,但曹太后從小對他如同親生一樣,又見石敬瑭病成這樣,估計難以構成什麼威脅,於是就順水推舟做個人情,讓石敬瑭回到了河東。沒想到這次竟是縱虎歸山,後唐亡於他手。

石敬瑭回去之後,更是小心防範,其妻李氏有次回去參加李從珂的生日宴會,想早點回來,李從珂卻醉醺醺地對她說:“這麼著急回去,是不是要和石郎造反呀?”李氏回來告訴了石敬瑭,這使石敬瑭更加相信李從珂對他疑心很重,因為酒後人常說些平時不想說的話。從此石敬瑭就開始為以後做充分的準備。一方面在首都的來客面前裝出一副病態,說自己沒有精力治理地方政務,以此來麻痹李從珂;另一方面,他幾次以契丹侵擾邊境為名,向李從珂要大批軍糧,說是屯積以防敵入侵,實際是為以後打算。李從珂被他蒙在鼓裡,屢次上當,但石敬瑭的部下卻看了出來,在朝廷派人慰勞將士時,有的人就高呼萬歲,想擁立石敬瑭做皇帝以功邀賞。石敬瑭害怕事情洩露,就將領頭的將士共三十六人殺死。

為防止以後有變時措手不及,石敬瑭決定試探李從珂,就上書假裝辭去馬步兵總管的職務,讓他到別的地方任節度使,如果李從珂同意就證明懷疑自己,如果安撫讓他留任說明李從珂對他沒有加害之心。但李從珂卻聽從了大臣薛文通的主意,薛文通說:“河東調動也要反,不調動也會反,時間不會太長,不如先下手為強。”李從珂就下令派石敬瑭去他處任節度使,這下刺激得石敬瑭慌不擇路地勾結契丹做了兒皇帝,從此留下百世駡名。

石敬瑭先裝病不走,然後又要求李從珂讓位給李嗣源的親生兒子李從益,說李從珂是養子,不應該繼承皇位。李從珂就下令罷免石敬瑭的所有官職,然後派兵討伐,命張敬達領兵攻打太原。

石敬瑭早有計劃,見兵臨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計畫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並向其許諾:割讓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劉知遠(即後漢高祖)認為條件太屈辱,沒有必要許諾這麼多,但石敬瑭在桑維瀚的支持下一意孤行。

正愁沒機會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領兵來救石敬瑭,最後大敗後唐軍隊。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遼太宗耶律德光冊石敬瑭為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東南)。石敬瑭則將燕雲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了契丹。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縣)、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音歸,原屬北京懷來,今已被官廳水庫所淹)、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靈丘)、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朔(今山西朔縣)。石敬瑭稱比他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再每年進奉帛三十萬匹。被後人所譴責的主要是割讓土地,不僅使中原失去大片領土,而且使契丹輕易佔領了長城一帶的顯要地區,此後,契丹便可以長驅直入直到黃河,中間沒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為中原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實際丟的不僅有16州,李嗣源統治時期丟了平州,甯州和營州在後唐滅後樑時被契丹趁機奪取。此外後晉杜重威投降後,耶律德光派耿崇美誘降,易州刺史郭固被殺,易州也被契丹佔領。

對此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連其親信都押牙劉知遠也表示反對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然石敬瑭不從,仍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敗後唐張敬達。

石敬瑭稱帝后,很守“信用”,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幽雲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

石敬瑭在太原柳林(現太原市小店區劉家堡鄉西柳林村,俗稱柳林莊)稱帝伊始,盧龍節度使北平王趙德鈞,厚以金帛賄賂契丹,亦欲倚仗契丹以取中原,仍許石敬瑭鎮河東。契丹主因當時困難重重,欲許趙德鈞之請。石敬瑭聞訊大為驚懼,急令掌書記官桑維翰見契丹主。桑維翰跪於契丹主帳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棄趙德鈞之請。契丹主從之,並說桑維翰對石敬瑭忠心不二,應該做宰相。石敬瑭遂以桑維翰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陽,後唐亡。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車駕入汴州,翌年(938年),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時晉朝新得天下,藩鎮多未服從,兵火甚多,府庫空虛,民間貧窮,但契丹仍貪求無厭。為解決財政危機、鞏固政權,石敬瑭採納了桑維翰的建議,推誠棄怨,以撫藩鎮;訓卒繕兵,以修武備;務農桑,以實倉庫;通商賈,以事貨財;卑辭厚禮,以事契丹。

石敬瑭對於契丹百依百順,非常謹慎,每次書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別,稱太宗為“父皇帝”,自稱“臣”,為“兒皇帝”。每當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詔敕,除歲輸30萬布帛外,每逢吉凶慶吊之事便不時贈送好奇之物,以致贈送玩好奇異的車隊相繼以道。

石敬瑭雖推誠以撫藩鎮,但藩鎮仍不服,尤恥臣於契丹。大同節度使判官吳巒,閉城不受契丹命。應州指揮使郭崇威,挺身南歸。

後普天福二年(937年),天雄節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東都巡檢張從賓討伐,但張從賓與之同反。繼而渭州也發生兵變。是年,契丹改國號“大遼”。侍衛將軍楊光遠自恃重兵,干預朝政,屢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從之。後晉天福四年(940年),楊光遠擅殺範廷光,石敬瑭因畏懼楊光遠,以致不敢法問。

後晉天福六年(942年),成德節度使安重榮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並表示與契丹決一死戰。石敬瑭發兵斬安重榮,並將其頭送與契丹。

石敬瑭晚年尤為猜忌,不喜士人,專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於吏治腐敗,朝綱紊亂,以至民怨四起。遊牧在雁門以北的吐谷渾部,因不願降服契丹,酋長白承福帶人逃到了河東,歸劉知遠。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契丹遣使來問吐谷渾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憂鬱成疾,於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諡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廟號高祖,葬于顯陵(河南宜陽縣西北)。

而北宋因為失去幽雲十六州的後果就是把自己的 弱點直接暴露給了北方遊牧民族 間接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南宋的悲劇收場。

郝經這樣評價石敬塘:“稱臣呼父古所無,石郎至今有遺臭。”

李從珂又讓石敬瑭去商議軍國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從洛陽逃出來的李從厚,李從厚的隨將嫌石敬瑭不保李從厚,短兵相接後,石敬瑭就將李從厚的隨從全都殺死,然後將李從厚幽禁起來,去向李從珂請功。最後李從珂派人將李從厚殺死。

李從珂繼位以後,雖然石敬瑭幫他除掉了李從厚這個後患,但並沒有信任他,反而將石敬瑭當成最大的威脅來對待。想盡辦法要將他調離河東這塊根據地。在石敬瑭到首都參加完李嗣源的葬禮之後,也不敢提出要回去,害怕李從珂起疑心,所以整天愁眉不展,再加上他當時有病,最後竟瘦得皮包骨,不像個人樣。妻子李氏趕忙向母親曹太后求情,讓李從珂放石敬瑭回去。李從珂雖然不是曹太后的親生兒子,但曹太后從小對他如同親生一樣,又見石敬瑭病成這樣,估計難以構成什麼威脅,於是就順水推舟做個人情,讓石敬瑭回到了河東。沒想到這次竟是縱虎歸山,後唐亡於他手。

石敬瑭回去之後,更是小心防範,其妻李氏有次回去參加李從珂的生日宴會,想早點回來,李從珂卻醉醺醺地對她說:“這麼著急回去,是不是要和石郎造反呀?”李氏回來告訴了石敬瑭,這使石敬瑭更加相信李從珂對他疑心很重,因為酒後人常說些平時不想說的話。從此石敬瑭就開始為以後做充分的準備。一方面在首都的來客面前裝出一副病態,說自己沒有精力治理地方政務,以此來麻痹李從珂;另一方面,他幾次以契丹侵擾邊境為名,向李從珂要大批軍糧,說是屯積以防敵入侵,實際是為以後打算。李從珂被他蒙在鼓裡,屢次上當,但石敬瑭的部下卻看了出來,在朝廷派人慰勞將士時,有的人就高呼萬歲,想擁立石敬瑭做皇帝以功邀賞。石敬瑭害怕事情洩露,就將領頭的將士共三十六人殺死。

為防止以後有變時措手不及,石敬瑭決定試探李從珂,就上書假裝辭去馬步兵總管的職務,讓他到別的地方任節度使,如果李從珂同意就證明懷疑自己,如果安撫讓他留任說明李從珂對他沒有加害之心。但李從珂卻聽從了大臣薛文通的主意,薛文通說:“河東調動也要反,不調動也會反,時間不會太長,不如先下手為強。”李從珂就下令派石敬瑭去他處任節度使,這下刺激得石敬瑭慌不擇路地勾結契丹做了兒皇帝,從此留下百世駡名。

石敬瑭先裝病不走,然後又要求李從珂讓位給李嗣源的親生兒子李從益,說李從珂是養子,不應該繼承皇位。李從珂就下令罷免石敬瑭的所有官職,然後派兵討伐,命張敬達領兵攻打太原。

石敬瑭早有計劃,見兵臨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計畫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並向其許諾:割讓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劉知遠(即後漢高祖)認為條件太屈辱,沒有必要許諾這麼多,但石敬瑭在桑維瀚的支持下一意孤行。

正愁沒機會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領兵來救石敬瑭,最後大敗後唐軍隊。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遼太宗耶律德光冊石敬瑭為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東南)。石敬瑭則將燕雲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了契丹。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縣)、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音歸,原屬北京懷來,今已被官廳水庫所淹)、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靈丘)、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朔(今山西朔縣)。石敬瑭稱比他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再每年進奉帛三十萬匹。被後人所譴責的主要是割讓土地,不僅使中原失去大片領土,而且使契丹輕易佔領了長城一帶的顯要地區,此後,契丹便可以長驅直入直到黃河,中間沒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為中原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實際丟的不僅有16州,李嗣源統治時期丟了平州,甯州和營州在後唐滅後樑時被契丹趁機奪取。此外後晉杜重威投降後,耶律德光派耿崇美誘降,易州刺史郭固被殺,易州也被契丹佔領。

對此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連其親信都押牙劉知遠也表示反對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然石敬瑭不從,仍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敗後唐張敬達。

石敬瑭稱帝后,很守“信用”,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幽雲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

石敬瑭在太原柳林(現太原市小店區劉家堡鄉西柳林村,俗稱柳林莊)稱帝伊始,盧龍節度使北平王趙德鈞,厚以金帛賄賂契丹,亦欲倚仗契丹以取中原,仍許石敬瑭鎮河東。契丹主因當時困難重重,欲許趙德鈞之請。石敬瑭聞訊大為驚懼,急令掌書記官桑維翰見契丹主。桑維翰跪於契丹主帳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棄趙德鈞之請。契丹主從之,並說桑維翰對石敬瑭忠心不二,應該做宰相。石敬瑭遂以桑維翰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陽,後唐亡。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車駕入汴州,翌年(938年),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時晉朝新得天下,藩鎮多未服從,兵火甚多,府庫空虛,民間貧窮,但契丹仍貪求無厭。為解決財政危機、鞏固政權,石敬瑭採納了桑維翰的建議,推誠棄怨,以撫藩鎮;訓卒繕兵,以修武備;務農桑,以實倉庫;通商賈,以事貨財;卑辭厚禮,以事契丹。

石敬瑭對於契丹百依百順,非常謹慎,每次書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別,稱太宗為“父皇帝”,自稱“臣”,為“兒皇帝”。每當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詔敕,除歲輸30萬布帛外,每逢吉凶慶吊之事便不時贈送好奇之物,以致贈送玩好奇異的車隊相繼以道。

石敬瑭雖推誠以撫藩鎮,但藩鎮仍不服,尤恥臣於契丹。大同節度使判官吳巒,閉城不受契丹命。應州指揮使郭崇威,挺身南歸。

後普天福二年(937年),天雄節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東都巡檢張從賓討伐,但張從賓與之同反。繼而渭州也發生兵變。是年,契丹改國號“大遼”。侍衛將軍楊光遠自恃重兵,干預朝政,屢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從之。後晉天福四年(940年),楊光遠擅殺範廷光,石敬瑭因畏懼楊光遠,以致不敢法問。

後晉天福六年(942年),成德節度使安重榮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並表示與契丹決一死戰。石敬瑭發兵斬安重榮,並將其頭送與契丹。

石敬瑭晚年尤為猜忌,不喜士人,專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於吏治腐敗,朝綱紊亂,以至民怨四起。遊牧在雁門以北的吐谷渾部,因不願降服契丹,酋長白承福帶人逃到了河東,歸劉知遠。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契丹遣使來問吐谷渾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憂鬱成疾,於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諡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廟號高祖,葬于顯陵(河南宜陽縣西北)。

而北宋因為失去幽雲十六州的後果就是把自己的 弱點直接暴露給了北方遊牧民族 間接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南宋的悲劇收場。

郝經這樣評價石敬塘:“稱臣呼父古所無,石郎至今有遺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