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歷史最被誤解之人:都稱其為竊國賊,他實際是一位愛國者

1912年2月12日,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遜位, 隨後清皇室頒佈退位詔書, 中國從此從封建社會轉向了向民主社會探索的階段。 在這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初期, 湧現出兩個最為關鍵的人物——孫中山和袁世凱。 前者被稱為“國父”, 歷史貢獻和地位毋庸置疑;後者更不用多說, 不少人認為他的復辟耽誤了中國。 然而有一個震驚卻又鮮為人知的事實:人們曾將他們二人中的其中一位比作“中國的華盛頓”, 這個人並非孫文, 而是另一位。

這點確實有點令人意外, 但如果從歷史的方方面面來看, 我們會輕易地發現如今歷史對其的定義顯然有些太草率了。

袁世凱的一生可謂是非常有內容, 同樣也非常複雜。 1872年, 年僅13歲的袁世凱就寫了這樣一句詩:“大野龍方蟄, 中原鹿正肥。 ”次年, 他又寫下一句“我欲向天張巨口, 一口吞盡胡天驕”, 簡直是大逆不道。 先不論詩的品質如何, 從這20個字我們就可以看出, 他的志向還是非常遠大的。

實際上, 作為晚清重臣, 袁世凱卻是主張變革和反清的先鋒人物。 當時的清朝社會已經荒謬到了天誅地滅的程度, 八國聯軍攻北京城時, 百姓竟然還幫給外國侵略者搬梯子。 作為有抱負的人, 袁世凱自然是看在眼裡, 心中另有打算。 1901年, 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 清政府開始庚子新政, 力圖在軍事、官制、法律、商業、教育等方面實現系統性的變革。

當然, 與之前的多次改革一樣, 這樣噱頭喊得震天響的改革, 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最終不免落得“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局面:變革的主要官員還是清朝權力核心成員, 在觸動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方面, 所有人都選擇回避。 於是, 轟轟烈烈的庚子新政很快就弊端凸顯。

此時, 袁世凱則成了新政的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 為了不讓改革走走過場, 他曾在多次同權貴展開鬥爭, 甚至因為某些問題發生了爭吵和決裂。 在一次會議上, 袁世凱主張徹底改變軍隊的機制, 廢除軍機處, 這與攝政王載灃的意見產生了尖銳的分歧。 爭吵中, 兩人互不相讓, 載灃一怒之下掏槍就要射袁世凱, 好在被與會的旁人及時攔下。

其實, 站在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下, 袁世凱的思想已經算是非常超前了。 在清朝於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的過程中, 他的作用就難以忽視。 袁世凱在奏摺中直言:“如果十年後再廢, 人才無法急切造就, 則又要二十年才能見效。 強鄰環伺, 如何能等?”他主張儘快起用新式人才, 這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另外, 袁世凱能夠長期掌握軍隊, 甚至在被罷免後還能得到北洋軍閥的效命, 與他個人的一些作為有關。 他治軍極嚴, 士兵犯了錯誤必然會受到懲罰, 卻要看犯的什麼錯。 如果因為生病導致違反軍令, 士兵不但不會受到懲罰, 袁世凱甚至還很可能親自探視;但軍中如果有吸食鴉片的, 一旦發現格殺勿論。

1884年, 在朝鮮的甲申政變中, 袁世凱親自帶兵攻入王宮對付日本人, 險些被地雷炸死。 他對待手下非常仗義, 又非常勇猛, 因此在軍中的威望非常高。

除此之外, 他也算得上是一名愛國者。 在歷史上著名的“二十一條”的簽訂過程中, 袁世凱同日本人一個字一個字地計較, 最終拖得美國看不下去而出面斡旋。 結果日本人放棄了大部分威脅中國主權的條款, 這被胡適稱為是“弱國外交的勝利”。 從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看出, 袁世凱的個人能力、品質還是可以的。 宋教仁在臨終前將立憲事業託付給他, 就連嘴一向非常毒的魯迅先生, 也評價袁為“整個民國期間, 只有袁世凱略知怎樣對待知識份子, 對穩定統治最為有力”。

那麼, 造成袁世凱如今壞名聲的, 無疑是他在1915年的復辟帝制。 在德、英、美、日等國的支持下, 袁世凱於1915年12月12日承受帝位, 建立所謂的“中華帝國”。 然而, 這個短命的王朝於1916年2月25日便草草地崩塌了, “百日皇帝”也成了一大笑柄, 他也從“立憲的希望”一下子成為“竊國大盜”。 不過, 從這件事的前因後果來看, 我們似乎存在一些誤解。

主流觀點認為, 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 是他對權力極端追求導致的, 對歷史倒行逆施的行為。 然而, 坐在大總統位置上的袁世凱心理並不踏實。 當時國內局勢混亂, 封建社會的結束導致百姓缺乏信仰, 對待新生的共和制感到迷茫與消極。 為此, 從即位開始不久, 袁世凱就試圖借助一些方式加強權力的集中, 以推動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進程。

1914年末,日本人賀長雄在《共和憲政持久論》中提出觀點,建議袁世凱效仿日本推行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在保證皇帝較為強勢的情況下,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比起共和制,袁世凱本來就比較偏向於君主立憲制,大概覺得這樣一種方式最適合當時的中國,便讓楊度等一批人考察君主立憲制的可行性。袁世凱並始終未放棄立憲的最終目標,這從其年號“洪憲”中就可以看出來。然而,袁世凱顯然是低估了這種孤注一擲的改變帶來的巨大阻力,在多股勢力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對聲中,他的君主立憲的嘗試也就此破滅。

即便如此,袁世凱以及接下來的北洋政府時期,無疑是背負了太多誤解。作為中國近代最為民主的時期,報紙可以私人控股,新聞可以批評指責政府,大學可以學術獨立,學生可以自發上街遊行,群眾可以秘密結社,警方不能隨便抓人……這段特殊歷史階段的作用顯然被低估了。雖然我們不能隨便推翻歷史,也萬萬不可就此為其徹底洗白,但他遺囑中那一句“我死了,為日本去一大敵”,其中摻雜的感情無疑是非常複雜、令人玩味的,多少摻著一些英雄未竟般的淒涼。

1914年末,日本人賀長雄在《共和憲政持久論》中提出觀點,建議袁世凱效仿日本推行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在保證皇帝較為強勢的情況下,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比起共和制,袁世凱本來就比較偏向於君主立憲制,大概覺得這樣一種方式最適合當時的中國,便讓楊度等一批人考察君主立憲制的可行性。袁世凱並始終未放棄立憲的最終目標,這從其年號“洪憲”中就可以看出來。然而,袁世凱顯然是低估了這種孤注一擲的改變帶來的巨大阻力,在多股勢力一浪高過一浪的反對聲中,他的君主立憲的嘗試也就此破滅。

即便如此,袁世凱以及接下來的北洋政府時期,無疑是背負了太多誤解。作為中國近代最為民主的時期,報紙可以私人控股,新聞可以批評指責政府,大學可以學術獨立,學生可以自發上街遊行,群眾可以秘密結社,警方不能隨便抓人……這段特殊歷史階段的作用顯然被低估了。雖然我們不能隨便推翻歷史,也萬萬不可就此為其徹底洗白,但他遺囑中那一句“我死了,為日本去一大敵”,其中摻雜的感情無疑是非常複雜、令人玩味的,多少摻著一些英雄未竟般的淒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