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世界正在懲罰“過度友善”的人

過度友善會讓我們的付出變得廉價, “善”也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

你的身邊, 是否存在過這樣一些人:

明明手頭一大堆工作沒有完成, 但凡同事開口, TA有求必應;

自己的生活捉襟見肘, 可是朋友來借錢, 卻慷慨解囊;

和別人一起出去吃飯, 總是礙不過情面, 一次又一次自己買單……

這樣的人在很多人眼中是“豪爽”的、“友善”的。

但是, 英國的《每日郵報》卻刊文稱其為“友善病”, 認為人們會為自己過度友善的行為付出高昂的代價。

01

《中國青年報》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 其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案例:

92歲的英國老太太奧利弗·庫克一生樂善好施,

直到年老體弱、疾病纏身, 仍然會有求助者上門糾纏、索取無度, 最終她無法承受, 選擇自殺身亡。

奧利弗·庫克事件也許是個特例, 但是生活中因為過度友善, 導致自己身心俱疲的人卻屢見不鮮。

朋友阿瑞, 是一個溫暖陽光的年輕人, 在工作單位還被同事笑稱“便利貼男孩”。

也就是說, 他的存在, 就像便利貼一樣, 隨叫隨到, 有求必應。

“阿瑞, 幫我搬下東西。 ” “好嘞!”

“阿瑞, 幫我點份外賣。 ” “好嘞!”

“阿瑞, 我有事, 晚上幫我代班。 ” “好嘞!”

“阿瑞, 這個項目你加班弄一下。 ” “好嘞!”

“阿瑞……” “好累!”

終於, 阿瑞病倒了。

當我去看他的時候, 他一臉疲憊地和我吐露心扉:

“他們讓我幫忙的時候, 我表面笑容滿面, 其實內心早已經抓狂,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

每一次都會因為心軟答應下來。 ”

嚴歌苓在《陸犯焉識》中寫道:“心太軟的人, 快樂是不容易的, 別人傷害TA或TA傷害別人, 都讓TA在心裡病一場。 ”

阿瑞從一個陽光溫和的大男孩, 變成一個身心俱疲的職場白領, 無疑是因為所謂的“心軟”, 將友善的邊界無限放大, 甚至遠遠超過了身體的負荷。

其實, 像阿瑞這樣, 擁有“便利貼”屬性的人並不在少數。

友善看上去充滿美好, 但是過度友善也許會成為你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02

美國社會學家艾略特·阿倫森, 做過一個實驗:

他將實驗人分成4組, 然後讓各組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

第一組始終對人褒揚有加;

第二組始終對人貶損否定;

第三組先褒後貶;

第四組先貶後褒。

最後得出結論:人們對第四組最具好感,

而對第三組最為反感。

這就是著名的阿倫森效應, 即過度的友善, 並不能讓對方感到重視, 反倒會因為習以為常, 變得廉價, 若是偶爾有一次拒絕, 還會將之前建立起來的好感破壞殆盡。

幾個月前的“杭州保姆縱火案”曾經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

因為房東夫婦為人友善, 多次包容保姆的不良行為, 最後因為偷盜被發現將她辭退。

沒想到這反而激起了對方怨憤, 釀成了慘痛的惡果。

古訓有雲:“升米恩, 斗米仇。 ”

過度的友善, 也許並不能收穫感恩的鮮花, 反而會釋放出人性的惡魔。

作家三毛曾經在散文集《西風不識相》中描寫過她的一段出國經歷:

她在留學前曾經被家長囑咐在外恭謙禮讓, 做一個友善的人。

之後,

她也恪守父母的教導, 事事謙讓, 但是結果卻令她大跌眼鏡。

她的友善換來的竟然是其他人的輕慢, 甚至被欺負。

後來她決心不再做一個老好人, 開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反而贏得了外國同學的尊重。

為人友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 但是過度友善, 會讓我們的付出變得非常廉價, 所謂的“善”也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

03

“為人友善本沒有錯, 但是極端無私的背後往往伴隨著痛苦、孤立、空虛、罪惡感、羞恥感、憤怒和焦慮。 ”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萊斯·巴巴內爾在其著作《揭開友善的面具》中對過度友善的解讀, 他稱其為“友善病”。

在日劇《賢者之愛》中, 女主人公真由子年少的時候天真善良, 對閨蜜百合予取予求的行為全盤接受。

於是她不斷地失去:心愛的禮物、首飾、初戀男友,

甚至父親的性命……

在這樣的環境中真由子的情緒不斷壓抑, 從不敢拒絕的懦弱自卑, 到失去摯愛的傷心痛苦, 以至於最後帶著滿腔的憤恨走上了復仇之路。

真由子的人生悲劇, 恰恰證明了過度友善所帶來的嚴重的心理問題, 這種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 很可能影響你一生的命運。

畢淑敏在《行使拒絕權》中寫道:

“不拒絕那本該被拒絕的事物, 就像菜花狀的癌腫, 蓬蓬勃勃地生長著, 浸潤著, 侵襲我們的生命, 一天比一天更加難以救治。 ”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通常會有這樣的經歷:

你一次又一次地包容對方的過失, 那時你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糟糕的, 你心裡會想, “為什麼又是我”, “難道我真得好欺負嗎”, “是不是我太過懦弱了”……

這會讓你在自我否定當中不斷的淪陷,最終喪失自我,變得卑微,沒有了自信心和進取心。

過度友善是一種病,一旦你犯病,就無法逃離它的心理囚籠。

04

英國心理學專家蘇珊娜·阿布斯說:

“極端無私性格的人,沒有自己的聲音,往往會受到別人的欺負,這種性格需要改變。”

為此,她給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1. 活出自我,珍惜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而活,而不是成為別人“眼中”的模樣;而且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為他人提供幫助。

2. 學會說“不”,無須有求必應。

友善是你的修養,但是拒絕也是你的權利,一個敢於說“不”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也是充滿自信的,這樣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更容易獲得成功。

3. 明確是非觀,提高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每個人都需要有明確的是非觀,當有人向你尋求幫助時,你要明白你的提供的幫助一定正確的、有意義的。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沒有原則和底線的人,絕對不會獲得別人真正的信任和尊重。

《命中註定我愛你》中有這麼一句臺詞:“今天不要當便利貼,改當強力膠,就算被撕下來,也要扒掉他們一層皮。”

雖然我們不必活得如此極端,但是你的友善必須帶點鋒芒。

誰不是第一次做人,請對自己好一點。

“是不是我太過懦弱了”……

這會讓你在自我否定當中不斷的淪陷,最終喪失自我,變得卑微,沒有了自信心和進取心。

過度友善是一種病,一旦你犯病,就無法逃離它的心理囚籠。

04

英國心理學專家蘇珊娜·阿布斯說:

“極端無私性格的人,沒有自己的聲音,往往會受到別人的欺負,這種性格需要改變。”

為此,她給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1. 活出自我,珍惜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而活,而不是成為別人“眼中”的模樣;而且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為他人提供幫助。

2. 學會說“不”,無須有求必應。

友善是你的修養,但是拒絕也是你的權利,一個敢於說“不”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也是充滿自信的,這樣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更容易獲得成功。

3. 明確是非觀,提高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每個人都需要有明確的是非觀,當有人向你尋求幫助時,你要明白你的提供的幫助一定正確的、有意義的。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沒有原則和底線的人,絕對不會獲得別人真正的信任和尊重。

《命中註定我愛你》中有這麼一句臺詞:“今天不要當便利貼,改當強力膠,就算被撕下來,也要扒掉他們一層皮。”

雖然我們不必活得如此極端,但是你的友善必須帶點鋒芒。

誰不是第一次做人,請對自己好一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