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人民日報:呵護生態,“美麗中國”步履堅實

12月上旬, 在肯亞召開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 刮起了中國“綠色旋風”——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等3個來自中國的團隊和個人, 榮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獎”, 6個獲獎專案, 中國占了一半。 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表示:“這證明中國的環保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印證了中國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行之有效。 ”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

這五年, 藍天在增多, 河流在變清, 綠色在擴展, 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 清新空氣、青山綠水等優質生態產品越來越多, 人民群眾的“藍天幸福感”不斷提升。

攻堅污染防治, 全力以赴打贏藍天保衛戰

“現在的環境真是比原先好多了!”河北邯鄲武安市退休職工朱錫傑說, 市里把產生污染的廠子都停了, 主城區汽車單雙號限行, 最近一個月眼前都是藍天白雲。 作為鋼鐵重鎮, 武安近年來去產能、治污染、轉方式、調結構, 這座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自2013年“大氣十條”實施以來,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持續下降。 藍天, 一年比一年多起來。 今年是落實“大氣十條”第一階段目標任務的收官考核年,

為消除百姓的“心肺之患”, 各地各部門全力以赴打贏藍天保衛戰。

這一年, 清潔取暖大步推進。

既要藍天, 也要溫暖。 今年, 相關部委實施了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 發佈了清潔取暖規劃。 北方很多地方已告別長期燒煤取暖的歷史, 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建成上萬平方公里的“無煤區”。 “一個月的取暖電費180多元, 一年能省3000元。 ”青海省瑪多縣瑪查理村的紮西說, 他家以前取暖燒牛糞和煤, 煙大灰多, 瑪多成為清潔能源供暖示範縣後, 家裡用上了電熱炕, 乾淨暖和還省錢。

這一年, 攻堅行動對症下藥。

環保部等10部委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省(市), 開展了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 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上的“2+26”城市,

每個市都有一個專家團隊駐點把脈會診, “一市一策”開出藥方。 “我們一直往返於上海和德州之間, 記不清跑多少趟了。 ”上海市環科院大氣環境研究所所長李莉帶領專家工作組, 在山東德州開展“一對一”跟蹤研究, 還從上海調了100多套監測儀器馳援。

這一年, 環境執法力度空前。

自4月起, 從全國抽調的5600名環境執法人員, 馬不停蹄對“2+26”城市開展強化督查。 為期一年的強化督查, 是環保部迄今直接組織的最大規模執法行動, 現已排查並分類處置了6萬多家涉氣“散亂汙”企業。

既治標又治本, 降污染提“氣質”。 1—11月, 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 比2013年同期下降20.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8.2%、31.7%、25.6%。

北京市近9個月的PM2.5平均濃度, 有8個月為歷史同期最低, 目前接近“大氣十條”確定的目標。

“前幾年花1萬多元搶購了4台空氣淨化器, 近來因為霧霾天少了, 幾乎沒有用, 快成擺設了。 ”北京市海澱區居民吳晚芳笑著說。 以往秋冬季節在很多地區熱銷的空氣淨化器和防霾口罩, 今年有點“賣不動”。

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也在持續發力。 治理黑臭河道, 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推進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46個城市先行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治理效果日益顯現, 神州大地“顏值”更靚, 居民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改革動真碰硬,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速形成

11月16日, 內蒙古等8省(區)同步公開了中央環保督察組移交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的問責情況,

共問責1140人。 中央環保督察2015年底在河北省開始試點, 到今年實現了31個省(市、區)全覆蓋, 推動解決8萬多個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 動真碰硬, 震懾強烈。

“環保督察在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和倒逼地方轉型升級方面揮出利劍, 促進了地方黨委和政府‘黨政同責’狠抓生態環境保護, 打破了諸多僵局, 成為撬動形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良性互動大格局的杠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說。

建立國家環保督察制度, 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一個大動作。 2015年, 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明確了亟待構建的“四梁八柱”。 改革多點突破、縱深推進, 一批標誌性、支柱性的改革舉措陸續出臺。

如今,一條條河流由黨政領導出任河長,河暢水清岸綠的藍圖逐漸變為現實。

全國已明確省市縣鄉四級河長近31萬名,很多河流實現了從“多頭管”到“統一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在島上住著不僅舒服,還能在家經營漁家樂,既綠色生態又省心省力。”對河長制帶來的河長治,江西南昌市南磯鄉漁民陳海波連連點贊。

如今,審計人員對自然資源資產錙銖必較,領導幹部離任審計既要審“錢”,還要審“綠”。

去年,一家企業決定在福建光澤縣李坊鄉投資3000萬元建鰻魚養殖場,專案征遷協議快簽完時,光澤縣啟動了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試點。考慮到對水質的影響,鄉里毅然叫停了這個大項目。該項制度將於2018年起在全國推開,促使領導幹部當好生態保護“守門員”。

如今,珍稀動植物在國家公園備受呵護,自然保護地多頭管理變革為一個部門統一管理。

以往各部門分頭設置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的管理體制被打破。三江源、祁連山等4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把總面積21.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空間還給大熊貓、東北虎、藏羚羊,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片淨土。

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禁止洋垃圾入境,實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構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施行環境保護稅法,一項項改革實招接連亮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速形成。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改革仍在蹄疾步穩推行。十九大後首次召開的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和《關於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指導意見》。下一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面對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市場化機制、監管體制等“堡壘”,將成為主攻方向。

擯棄“黑色增長”,自覺主動踐行綠色發展

過去,一些地方存在重視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現象。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GDP增長論英雄”已經沒有市場,各地區各部門開始自覺主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黑色增長”此路不通。

“不作為、亂作為”“監管層層失守”……今年7月,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4000餘字的通報,嚴肅問責。“這場環保問責風暴,再次警醒各地各部門領導幹部,不能說一套做一套,不能口頭上高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際操作的卻是唯GDP至上的黑色增長,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始終扛在肩上,有效落到執行的實處。”浙江省嘉興市發改委主任章劍說。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綠色發展前路寬廣。

今年1—10月,全國按日連續處罰、限產停產、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等五類案件,總數達3.2萬多件,比去年同期增長126%。無論是施行“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還是開展規模空前的強化督查,都沒有對我國穩中有進的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而是在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的同時,促進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行業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得以改觀。

綠色在東西南北鋪展。五年來,我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攀升,分別增加1.63億畝和19億立方米。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學及生態學專家沈國舫認為:“努力建造好、修復好綠水青山這個優良的生態環境,接著努力經營好、管理好綠水青山這個自然綜合體,使它發揮最強的功能、產生最大的效益,我們開始收穫真正的金山銀山。”

綠色向地球家園浸潤。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大力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堅定履行《巴黎協定》、落實減排承諾……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全世界看到了一條可操作、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即中國正在建設的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經濟。這是在‘生態文明’旗幟下的中國轉型。”埃裡克·索爾海姆評價。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黨的十九大擘畫了生態文明建設新圖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社會合力推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定能創造一個又一個綠色奇跡,以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新需要,滋養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生不息。

一批標誌性、支柱性的改革舉措陸續出臺。

如今,一條條河流由黨政領導出任河長,河暢水清岸綠的藍圖逐漸變為現實。

全國已明確省市縣鄉四級河長近31萬名,很多河流實現了從“多頭管”到“統一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在島上住著不僅舒服,還能在家經營漁家樂,既綠色生態又省心省力。”對河長制帶來的河長治,江西南昌市南磯鄉漁民陳海波連連點贊。

如今,審計人員對自然資源資產錙銖必較,領導幹部離任審計既要審“錢”,還要審“綠”。

去年,一家企業決定在福建光澤縣李坊鄉投資3000萬元建鰻魚養殖場,專案征遷協議快簽完時,光澤縣啟動了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試點。考慮到對水質的影響,鄉里毅然叫停了這個大項目。該項制度將於2018年起在全國推開,促使領導幹部當好生態保護“守門員”。

如今,珍稀動植物在國家公園備受呵護,自然保護地多頭管理變革為一個部門統一管理。

以往各部門分頭設置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的管理體制被打破。三江源、祁連山等4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把總面積21.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空間還給大熊貓、東北虎、藏羚羊,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片淨土。

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禁止洋垃圾入境,實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構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施行環境保護稅法,一項項改革實招接連亮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速形成。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改革仍在蹄疾步穩推行。十九大後首次召開的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和《關於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指導意見》。下一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面對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市場化機制、監管體制等“堡壘”,將成為主攻方向。

擯棄“黑色增長”,自覺主動踐行綠色發展

過去,一些地方存在重視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現象。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GDP增長論英雄”已經沒有市場,各地區各部門開始自覺主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黑色增長”此路不通。

“不作為、亂作為”“監管層層失守”……今年7月,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4000餘字的通報,嚴肅問責。“這場環保問責風暴,再次警醒各地各部門領導幹部,不能說一套做一套,不能口頭上高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際操作的卻是唯GDP至上的黑色增長,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始終扛在肩上,有效落到執行的實處。”浙江省嘉興市發改委主任章劍說。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綠色發展前路寬廣。

今年1—10月,全國按日連續處罰、限產停產、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等五類案件,總數達3.2萬多件,比去年同期增長126%。無論是施行“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還是開展規模空前的強化督查,都沒有對我國穩中有進的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而是在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的同時,促進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行業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得以改觀。

綠色在東西南北鋪展。五年來,我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攀升,分別增加1.63億畝和19億立方米。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學及生態學專家沈國舫認為:“努力建造好、修復好綠水青山這個優良的生態環境,接著努力經營好、管理好綠水青山這個自然綜合體,使它發揮最強的功能、產生最大的效益,我們開始收穫真正的金山銀山。”

綠色向地球家園浸潤。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大力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堅定履行《巴黎協定》、落實減排承諾……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全世界看到了一條可操作、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即中國正在建設的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經濟。這是在‘生態文明’旗幟下的中國轉型。”埃裡克·索爾海姆評價。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黨的十九大擘畫了生態文明建設新圖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社會合力推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定能創造一個又一個綠色奇跡,以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新需要,滋養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生不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