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館藏珍品《章丘老字型大小》——德成泰酒店

人們常說, 釀酒要做到六個“必”, 即“黍稻必齊, 曲蘖必實, 湛之必潔, 陶瓷必良, 火候必得, 泉水必香。 ”早年普集鎮的“德成泰”酒店就做到了這一點, 因而遠近馳名, 頗有影響。

創業前後

“德成泰”酒店為普集傳李村李世芳創立, 李家祖輩歷來有釀酒的傳統。 很早很早以前, 李家就盤著燒鍋, 開著酒店, 以經商起家。 不過那時的酒店規模很小, 時開時停。 一九三七年, 在麥收時節, 酒店又一次關門停業。 但時隔不久, 恰逢普集街的福盛永酒店宣告破產。 迫于償還債務, 店主人擬將店鋪內的酒器及鋪房設備全部變賣。 傳李村距普集大街僅三裡之遙,

幹酒店頗有經驗的李世芳早就想開一家大的酒店, 由於資本不足, 這次他邀集了幾個親朋好友, 集資買下了福盛永酒店。 經過一個多月緊張的籌備工作之後, 酒店終於在火爆的鞭炮聲中於一九三七年的仲秋節前重新開業了。 新開業的酒店易名“德成泰”。 燦爛的陽光下, 德成泰酒店五個朱漆大字熠熠生輝, 光彩奪目。

股份經營 興旺發展

當時普集一帶的酒店多為前店後坊的格局, 手工操作, “德成泰”也不例外, 即前邊鋪面上所銷售的白酒, 均由本店後院的兩口燒鍋所釀造。 釀酒師傅是外聘的, 當時“德成泰”常來常去的燒酒師傅有五至六人不等。 這些師傅不屬於店內的正式店員。 他們採取流動作業的方式,

變化較多, 有時, 釀酒旺季, 經常要同時照管鄰近數十家酒店的燒鍋。 不過, 他們心中是極有數的, 哪家酒店的燒鍋該裝料了, 哪家的該點火了, 哪家的該出酒了, 他們都瞭若指掌, 到時候便會有師傅前來指點, 他們的待遇很高, 各家酒店也爭先挖“牆角”, 籠絡這些“大師傅”。 普通店員勞動十分繁重, 在高溫下多赤腳光體, 幹活時胸前僅圍一塊能遮蔽下體的腰布, 終日汗流浹背。

當時描寫釀酒工的生活, 有這樣一首歌謠:

當鍋頭的坐吃穿,

當把頭的跑跑顛顛,

揚鍁的氣喘連連,

挑水的壓得對蝦一般,

一年來少吃缺穿,

腰布一收砸了飯碗。

歌謠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落後的生產方式, 也反映了釀酒工人沉重的勞動和悲慘的生活。

釀酒的大工待遇要好一些, 酒大工一來, 照例要改善生活;雞魚肉蛋, 煎炒烹炸, 把個廚師忙得不亦樂乎。 普通夥計平時難得雞魚, 此時也鬆開腰帶, 美美地陪著酒大工們過了幾天“年”。

也許受“趙公元帥”的青睞, “德成泰”越辦越紅火。 一年之後, 原有的鋪房已不再使用。 於是, 股東們商量, 將普集東西大街東首路南劉蘭國家的一處宅院租賃過來。 此宅院為前後連通的兩個四合院, 共有草(瓦)房二十六間, 新店的佈局與舊店大致相同, 仍是前店後坊, 只是倉容更大了, 鋪面更寬綽了, 生意更興隆了。

興 隆

鼎盛時期的“德成泰”每月銷售白酒四千餘斤。 當時, 所產的白酒售出後略有節餘, 這節餘的白酒便儲存在倉庫裡, 久而久之,

庫房中的二十餘口大缸被灌得滿滿的, 足有一萬多斤。 待到民間的各種節日, 儲存的這些酒又逐漸減少, 分銷出去。

每年的臘月到春節這一個月的時間, 是“德成泰”銷售旺季, 每天大早, 牽驢的、肩挑的、背搭褳的老鄉便從四鄰八鄉朝“德成泰”奔來, 裡三層外三層的把“德成泰”酒店擠得水泄不通。 每當這時, “德成泰”的幾位股東便輪流站在酒店前高高的臺階上向前來沽酒的鄉親們點頭作揖、寒暄問好。 其卑微謙恭的神態, 著實讓“上帝們”感到欣慰。 萬餘斤白酒年節前基本銷完, 關閉店門。 然後, 祭拜財神, 發晌銀分紅利, 完成一年經營。

轉向織布, 多角化經營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 當時, 普集街除了“德成泰”之外, 還有“利源居”、“聚太恒”等幾家酒店;且資本雄厚,

經營有方, 競爭之激烈是可想而知的。 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中, 無論哪一家酒店都難保貨暢其流, 獨佔某一市場。 由於“德成泰”的股東間多至親好友, 相互間坦誠相待, 推心置腹, 所以, 無論遇到多大風險, “德成泰”都能逢凶化吉, 渡過難關, 穩坐“釣魚臺”。 同時, “德成泰”在辦酒店時, 就已著手開始“多角化、多管道”經營。 直到一九四七年, 由於在濟南開辦了一家織布廠, 急需資金和人員, 這才關閉了“德成泰”酒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