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尋道人間清源處,千回百轉到泉山

常言道“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 自古以來, 無論是滿腹詩詞的文人騷客, 亦或是奔波不止的商賈走卒, 對於縱情山水之間的追求總是樂此不疲。 尋自然之道、賞人文之美永遠是我們在追尋生活諧趣中顛撲不破的主題。

算一算, 旅居福建已然是三個年頭。 期間的兜兜轉轉, 難免生活的一絲苦悶壓抑。 于清源山一行, 便讓我在一路的尋幽訪奇中徹底的明辨生活的真諦。

泉州, 歷來是另類的, 透露著“大隱於市”之感, 褪去曾經的華麗, 沉澱下的是歷史深深的印記。 而位於泉州的清源山據說是其名字的由來之一。

古有一小山丘地處清源山龍首之脈的入城要衝, 於此氣候尤其濕潤, 因得“溫陵”。 清源山, 因有乳白的泉水從山上石竅間清冽地源源流出, 故名“清源”, 亦名“泉山”。

清源山, 以山聞名, 兼之人文道法, 因此無論是石像天成、道法自然的老君岩, 還是蜿蜒而上的“智慧天階”, 抑或是耳聞梵音、凡俗皆忘的彌陀岩……無不是自然寫意與人文道法相交融的集大成者。 毋庸置疑, 每一個引人流連忘返之處必定是有著其獨特而又有趣的靈魂。 易中天說:“走進清源山, 你會和歷史文化撞個滿懷。 ”而清源山的靈魂, 我想, 便是自然之道與人文之美的交相輝映。 下面便讓我們一同走進清源山。

所謂“道法自然”, 也許說的便是清源山的老君岩。 位於山腳的整個石像衣褶分明,

刀法線條柔而力, 逼真生動的表現了老人慈祥、安樂的神態。 有《泉州府志》曰“石像天成, 好事者為略施雕琢。 ”此舉也給老君岩添上了不少神話色彩。 經過道君岩的“一番點撥”, 沿著右側的小路拾級而上。 腳踩著已經磨得圓潤光滑的石板, 四周盡是鬱鬱蔥蔥的小葉榕交織勾連, 仿佛自然迷宮一般, 引人前往探尋。

繼續前行, 沿古道拾級而上, 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岩山門, 兩邊柱上鐫有:“每慶安瀾堪縱目, 時觀膏畝可停驂”。 進山門, 聞得彌陀瀑布, 空穀傳聲, 只見飛瀑如練, 從峭壁上淩空而下, 卷起千堆雪, 濺落萬斛珠。 兩側崖壁, 有“洗心”、“清如許”、“泉窟觀瀑”等歷代文化騷客的題刻, 身臨其境, 塵俗凡慮, 一洗無存。

在陡峭的石壁下,

有清乾隆年間福建陸路提督馬負書手書的佛字石刻, 被譽之為閩海第一佛。 而在以“三世佛”的背後, 我們看到了這個很大的南宋摩崖楷書石刻“壽”字, 字體高3.5米, 寬3.15米, 譽稱“閩中第一大‘壽’字”;旁邊是伏虎僧雕刻, 下方則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數方石刻。

除去道教文化的厚重, 也少不了自然生靈的絲絲柔情。 之間兩棵重陽木與榕樹, 樹根相盤, 樹身相抱, 樹丫纏繞, 如膠如漆, 宛如一對忠貞不渝的戀人, 是情侶戀人拍照留戀的好場所喔。 旁邊還有一株相傳是200年前施琅將軍的部將從臺灣帶回泉州移植栽種的蓮霧樹, 至今仍生機勃勃, 年年結果。

古人言“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以此來形容清源山, 便再恰當不過。 生活中總是少不了曲折回環,

但還好, 我們可以尋道自然。 這裡所謂的“道”, 與其說是為忙中偷閒、難得糊塗, 但不如說此行是在百轉千回的尋幽訪奇中為生活的純粹正本清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