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2017改變奧地利的關鍵字:右翼崛起

【歐洲時報網】2017年, 整個歐洲政壇經歷了一輪血與火的洗禮。 歐盟各成員國內部反移民、反一體化的民意漸起, 而極右翼民粹政黨也借勢開始衝擊歐洲已經穩定了數十年的政治格局。 這其中, 取得最大成果的無疑是奧地利。

12月18日, 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中右翼政黨人民黨領袖塞巴斯蒂安·庫爾茨正式宣誓就任奧地利總理, 而與其聯手組閣的則是海因茨-克利斯蒂安·施特拉赫所領導的極右翼自由黨。 這也意味著奧地利將成為目前唯一一個政府內閣成員包含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成員的歐盟國家。

對極右翼狙擊失敗?

今年1月26日前綠党領導人范德貝倫在奧聯邦議會大廈宣誓就職, 成為新一任奧地利總統, 期間他便呼籲“不要離開共同的歐洲”, 同時表示需警惕“民族主義”。

範德貝倫在2016年12月4日奧地利重新舉行的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以明顯優勢擊敗右翼自由党候選人霍費爾, 當選奧地利總統。 這在當時被外界媒體認為是對民粹主義的一次成功阻擊。

就在今年7月中旬, 當時的奧地利總理克恩(Christian Kern)仍堅信, 他的中間偏左社會民主黨可以在10月15日的大選贏得國會多數議席, 克恩在奧地利新聞通訊社當天發佈的專訪中表示:“我深信我們在這次選舉很有機會贏得多數議席。 ”

但似乎實際情況要比克恩的最壞預期還要糟糕。

10月15日奧地利國民議會選舉結束後, 約640萬選民給出了自己的選擇。 庫爾茨領導的奧地利人民黨以31.1%拔得頭籌, 極右的自由黨以27.4%緊隨其後, 而執政的社會民主黨(SPO)則以25.6%屈居第三。

在經歷了兩個月的組閣談判後, 兩個政見向“右”的政黨結盟。 路透社稱, 反移民的自由党和庫爾茨的保守派達成一項幾乎平分權力的聯合協定:人民黨在內閣中佔據8席, 他們將控制財政部、司法部、農業部等部門;自由党佔據6席, 很可能將控制奧地利的安全部門, 包括內政部、外交部和國防部。

可以看出, 自由黨所掌控的皆是政府要職。 儘管近年來歐洲多國極右翼政黨都有衝擊傳統建制“登堂入室”的勢頭, 但唯有奧地利自由党成功地將獲得的選票轉化為了真正的權力。

18年後再“出山” 借難民危機崛起

自由黨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在奧地利政壇嶄露頭角, 這一極右翼政黨上一次進入聯合政府是2000年。 自由黨在1999年國民議會選舉中曾獲得27%的選票, 並與人民黨聯合執政, 結果引發歐洲多國與奧地利短暫中斷外交關係, 之後自由黨的影響力便一落千丈。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後, 到2015年, 歐洲難民危機爆發, 自由黨也再度迎來了生機。 源源不斷湧入的難民以及歐盟強制難民分攤計畫讓奧地利國內民粹主義迅速高漲, 主打“反移民牌”的自由黨民調也持續走高。

與此同時, 此前由社民黨和人民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始終摩擦不斷, 在經濟和社會政策等改革問題上互相掣肘。

從1945年以來, 奧地利一直都是左右共制聯合執政, 一直有效抵制極右勢力登臺掌權。 然而今年5月, 奧地利副總理、人民黨主席米特勒納辭職引發執政聯盟危機。 同月, 庫爾茨接任人民黨主席後引發提前大選。

民粹主義重獲市場, 加之傳統政黨“鬧分手”, 讓自民黨有了在政壇大展拳腳的機會。

策略更明智:不走激進路線

這次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進入聯合政府, 著實讓不少人捏了把汗。

不過, 自民党領袖、即將出任副總理的施特拉赫15日說, 奧地利民眾通過選舉已經發出“清晰指令”, 自由黨將重視民眾關切、傾聽民意, 避免再次犯錯。 “這包括很多領域, 安全、非法移民、減稅……最重要的是, 對奧地利民眾負責。 ”

16日, 在宣佈新政府施政綱領時,

施特拉赫又表示, 新組成的聯合政府不會就脫離歐盟組織公投。 相反, “我們支持歐盟, 支持歐洲和平計畫。 ”將任總理的庫爾茨也表示, 新政府“當然”支持歐盟。

在備受關注的安全和移民問題上, 庫爾茨承諾將增加警力, 加強社會安全, 並打擊非法移民。 施特拉赫說, 執政聯盟將阻止外來移民進入社會保障體系, 降低難民的最低保障標準。

對此, 德國《明鏡》週刊國際新聞部副主編馬提約·馮·羅爾評價稱, “新政府的方案是右傾的, 但並不激進。 ”新政府承諾將加強社會治安、打擊非法移民, 縮減稅收。 儘管自由黨通過組閣獲得了相當大的權力令人不安, “但它並沒有能力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奧地利”。

奧地利當地主流媒體也對兩黨再次組閣多持樂觀態度。 奧地利《標準報》表示,第一次組閣是“憤怒、絕望和缺乏信任的混合體”,然而第二次將是“從容的合作”,組成的是一個“幾乎正常的右傾政府”。

奧地利《標準報》表示,第一次組閣是“憤怒、絕望和缺乏信任的混合體”,然而第二次將是“從容的合作”,組成的是一個“幾乎正常的右傾政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