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洋三傑”合體升級為“北洋三總”,狗為總統虎為總理龍為總啥

俗話說,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1917年黎元洪53歲一把年紀了, 卻在全國人民面前當了一回二百五, 丟人現眼。 堂堂一國總統, 把一個省軍區司令張勳請來當裁判為自己主持公道, 這已經夠跌份了, 更諷刺的是, 這個張司令還把黎總統趕下臺……

張勳被趕跑了, 溥儀再次退位了, 大總統該誰來當?

兩個選項:A.總統黎元洪復位, B.副總統馮國璋順位。

黎元洪

馮國璋想總統大位已經很久了, 袁世凱死後就想, 這次機會來了。 可按照傳統習慣, 他不僅不能表現出想要, 還得裝做不在乎的樣子。 他發表了一個通電, 主旨是請黎元洪複職:“現在京師收復,

應即迎歸黎大總統入居舊府, 國璋即將代理職權奉還黎大總統, 方為名正言順。 ”(黎元洪從總統府逃跑前曾發出緊急電報, 總統職權由副總統馮國璋代理)。

黎元洪如何回應?

張勳復辟失敗, 理論上黎元洪總統任期沒到, 可以接著幹, 但他臉皮再厚也不好意思了。 畢竟, 趕跑張勳的不是別人, 恰恰是被自己解職的段祺瑞。 馮國璋表面上是請黎元洪複職, 其實是逼他表態。 黎元洪於是通電全國, 宣佈辭職。 這樣一來, 馮國璋順位做了總統, 現實終於照進夢想。

馮國璋就任總統後, 遇到和黎元洪一樣的問題:怎麼和總理段祺瑞鬥。 與黎元洪相比, 馮國璋的鬥爭條件好很多:

馮鞏版馮國璋

一方面, 黎元洪不是北洋系的人,

馮國璋則是北洋系的領袖之一。 武昌起義後, 全國主要形成3個山頭:北京的袁世凱, 武漢的黎元洪, 甯滬的孫黃。 後來, 袁世凱通過鎮壓“二次革命”, 把寧滬這個山頭占了, “三角”失去平衡。 不久, 袁世凱又把黎元洪強行請到北京, 前往武漢迎接(實為押送)的正是段祺瑞, 武漢地盤也被北洋系接管。 黎元洪離開自己地盤到了北京, 形同軟禁。 即使袁世凱死後黎元洪順位為總統, 對“下級”段祺瑞仍是忍氣吞聲。 沒辦法, 他對段祺瑞不低頭, 就是得罪整個北洋系。

另一方面, 黎元洪是光杆司令, 馮國璋則有實力撐腰。 黎元洪離開武漢到北京做副總統, 湖北都督換成了袁世凱的乾兒子段芝貴, 對黎元洪的山頭進行了清洗。

馮國璋當然不想步黎元洪後塵, 到北京就任總統前後做了一系列軍力佈局:他的江蘇督軍一職由李純接任(前江西督軍), 李純空出來的江西督軍由南苑第12師師長陳光遠升任, 王占元則是湖北督軍。 這三人與馮國璋什麼關係?武昌起義後, 馮國璋率第1軍南下鎮壓起義, 該軍第6鎮統制(相當於師長)是李純, 第2鎮協統(相當於旅長)是王占元, 第4鎮協統是陳光。 也就是說, 馮國璋與這3人早就是一個山頭。

除了地方軍, 馮國璋還安排了中央軍。 他把以前由自己統率過的禁衛軍(武昌起義後, 袁世凱把馮國璋從前線調回擔任禁衛軍首領)擴大為2個師, 一個師在北京保衛自己, 一個師留在江蘇的老地盤“看家”。

正是有了這些資本, 馮國璋才不像黎元洪那樣窩囊,

從段祺瑞那裡奪回一些權力。 比如, 黎元洪任總統時, 對國家大事知之不多, 因為內閣不怎麼向他彙報, 只是有命令需要大總統下令才去找他蓋章。 馮國璋要求過問國家大事, 段祺瑞就每天派人向他報告。

馮國璋表面上還是讓著段祺瑞多一點, 實際上在做擼掉段的準備工作。 1917年11月22日, 馮國璋將段祺瑞解職, 距兩人合作不到半年。

“北洋龍”王士珍

想當初馮國璋從南京剛到北京, 親切地握著段祺瑞和王士珍的手說“以後咱們再也沒有什麼府、院之爭了”, “咱們三人從此要一條心, 通力合作, 在咱們三個人中間, 無所謂總統、總理、參謀總長。 ”言猶在耳啊呵呵。 只是, “北洋三傑”之首的“北洋龍”王士珍這回成了“北洋三總”的老么,

參謀總長。

參考資料:

1.來新夏:《北洋軍閥史稿》,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年

2.近代史叢書編寫組:《北洋軍閥》,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年

3.張黎輝等編:《北洋軍閥史料》,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年

4.杜春和:《北洋軍閥史料選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年

5.公孫訇:《馮國璋年譜》,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第190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