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學良被“軟禁”後,東北軍為何分崩離析

東北軍內部矛盾的存在, 派系紛爭導致九一八事變的結局其實早在事變發前就已經註定了。

在許多人眼裡, 東北軍是一個以張氏父子為首的整體, 實則不然, 東北軍內部不但存在著不同的派別, 而且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張作霖奉軍時代, 在當時奉軍即可分為三個主要派別。

張作霖時期東北軍派系的發展

首先是老派, 由跟隨張作霖起家的元老組成。 老派成員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包括湯玉麟、張景惠、張作相、孫烈臣、吳俊升等人, 他們或是張作霖的起家兄弟, 或是率部加入張作霖集團的合作者,

在奉軍中地位最高, 先後都成為管轄一省的封疆大吏;第二層次包括闞朝璽、汲金純、張海鵬、於芷山等人, 他們有的出身張作霖的書辦, 有的是作為遼西綠林其它團夥的元老被併入張作霖集團的, 地位雖次於第一層, 但也都做到了師長、鎮守使一級;第三個層次包括馬占山、李杜等人, 他們並不是東北軍的元老, 但與元老們有較深的個人關係, 因此也屬於這一派, 比如馬占山就是吳俊升的親信, 而李杜是張作相的親信。

第二派是士官派, 由奉軍中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組成。 士官派首領是張作霖的總參議楊宇霆, 此人系張作霖的主要謀士, 是奉軍戰略的實際制定者。 他通過自己的職權, 在奉軍中大量引入士官生,

形成了圍繞張作霖的士官派, 代表人物有韓麟春、薑登選、王樹常、於珍等人。

第三派是學生派, 由陸軍大學、保定軍校、奉天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生組成。 清末制定的軍事教育體制分陸軍小學、陸軍中學、陸軍兵官學校(保定軍校)和陸軍大學四級, 因而人們將四級學校畢業生統稱四校同學, 奉天陸軍速成學堂學生是從奉天陸軍小學選入的, 因此也屬四校同學。 這些人在奉軍中因受士官派排擠, 以四校同學關係逐步結成一派與之對抗, 代表人物有郭松齡、李景林、劉偉等。

張學良時代東北軍派系的發展

在奉軍三派中, 老派地位最高, 但能力最差;士官派平時圍繞張作霖充當幕僚, 戰時充當前線統兵官, 控制著奉軍的指揮中樞,

處於“挾天子, 令諸候”的地位, 但缺少實際兵權;學生派地位最低, 多是旅、團長和下級軍官, 但卻是真正掌握著部隊的帶兵官。 三派各有特點, 互相制衡, 張作霖正是利用三派矛盾分別加以控制, 從而駕馭整個奉系的。 然而隨著奉系勢力的不斷擴大, 三派的矛盾也不斷激化, 最終釀成了改變奉系發展軌跡, 並對九一八事變造成影響的郭松齡反奉事件。

張學良子繼父業之後, 於1928年底率奉軍易幟加入國民革命軍, 從此習慣上被人們稱東北軍。 在東北軍時代, 其內部派系的矛盾又有了新的發展。

首先是老派的分化。 當張學良繼承東北軍政大權的時候, 老派中的吳俊升、孫烈臣已死, 闞朝璽、汲金純淡出軍界, 剩下的代表人物只有湯玉麟、張景惠、張作相和張海鵬、於芷山等人。

這其中, 除了張作相因力保張學良繼位而深得張的信任與重用外, 湯玉麟、張景惠因有過叛離張作霖的經歷, 已不為張學良所信任, 而張海鵬、於芷山等人本就不是張作霖嫡系, 所以張學良對這些人採取的是置之高位, 削其實權的政策。 表面上張學良任張景惠為東省特別區長官、湯玉麟為熱河省主席、張海鵬為洮遼鎮守使、於芷山為東邊道鎮守使, 職位很高, 但細一分析不難發現, 上述地區大多相對偏辟貧瘠, 給予他們的軍隊, 也全都是裝備和戰鬥力較差的省防軍, 目的不外乎是防止這些難以駕馭的所謂長輩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這些人也就難免與張學良產生隔閡,
從而轉向與日本人勾結, 另謀出路。

其次是士官派的離心。 張作霖死後, 士官派首領楊宇霆是有接管東北政權野心的, 雖然沒能成功, 但他仍準備通過架空張學良, 獨攬東北軍政大權, 迫使張學良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將其除去。 楊宇霆之死在士官派中引起極大的恐慌, 雖然張學良為安撫士官派, 將士官派的臧士毅委為遼寧省政府主席, 並繼續重用王樹常等人, 但士官派的心理影陰並未消除, 他們中的不少人也轉而與日軍勾結, 以求自保。

第三是少壯派的崛起。 前文已經說過, 張學良原有親信勢力在郭松齡反奉中瓦解, 其中多數人雖然後來重回東北軍, 但已不被張所信任, 只安排到機關任職, 而不被付予軍權。 由於與老派和士官派存在隔閡,張學良不得不突擊提拔講武堂和教導隊出身的青年將領,因為張曾長期兼任講武堂堂長,教導隊亦由其一手創辦,這些人都可算是張學良的學生,比較容易駕馭,張學良將東北軍的精銳部隊編為國防軍,以旅為最高單位交給少壯派們統領,在架空原有軍、師長的同時,王以哲、牛元峰等親信卻在極短時間裡迅速躍升,幾年中即由團、營長升到軍、師長。

東北軍是以張學良為核心的封建性濃厚的軍閥集團,它延續了奉軍時期“兵為將有”的私軍特點。在東北軍內部,每支軍隊又以其將領為核心形成小集團,因而在其軍隊中,將領都有著相當的獨立性。

這是軍閥治軍理念向下貫徹過程中的自然延伸,儼然在一支軍閥集團中存在著諸多的小軍閥。因而高級將領們往往以軍隊作為自己升遷的工具,而拋棄東北軍的整體利益。以一五師為例,時人即認為:“他們主要的思想,就是個人的升官發財,此外部落式的封建思想很濃厚,對於三民主義無認識,對於政治無堅決的主張”。

真是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東北軍早已非彼時的東北軍,東北軍建立之初是以張學良為核心,但是張學良被扣押後,東北軍內部早已四分五裂。所以在東北軍得知張學良被扣押的消息,也並沒有採取營救計畫。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那種傳統的“東北軍好幾十萬,一槍不放讓出東三省”的說法是不全面的。事實上,當時張學良的嫡系主力已經大部入關,而留守部隊中的大部分將領又因為在東北軍派系鬥爭中失勢而投向了日軍,恰恰是人們不甚留意的東北部內部矛盾,造成了東北淪陷的嚴重後果。我們甚至可以說,不論有沒有不抵抗的命令,也不論是誰下達了這樣的命令,整東北的局勢發展,都不可能為這一紙命令所左右,歷史有偶然,但在偶然的背後,卻有著更多深層次的必然。

由於與老派和士官派存在隔閡,張學良不得不突擊提拔講武堂和教導隊出身的青年將領,因為張曾長期兼任講武堂堂長,教導隊亦由其一手創辦,這些人都可算是張學良的學生,比較容易駕馭,張學良將東北軍的精銳部隊編為國防軍,以旅為最高單位交給少壯派們統領,在架空原有軍、師長的同時,王以哲、牛元峰等親信卻在極短時間裡迅速躍升,幾年中即由團、營長升到軍、師長。

東北軍是以張學良為核心的封建性濃厚的軍閥集團,它延續了奉軍時期“兵為將有”的私軍特點。在東北軍內部,每支軍隊又以其將領為核心形成小集團,因而在其軍隊中,將領都有著相當的獨立性。

這是軍閥治軍理念向下貫徹過程中的自然延伸,儼然在一支軍閥集團中存在著諸多的小軍閥。因而高級將領們往往以軍隊作為自己升遷的工具,而拋棄東北軍的整體利益。以一五師為例,時人即認為:“他們主要的思想,就是個人的升官發財,此外部落式的封建思想很濃厚,對於三民主義無認識,對於政治無堅決的主張”。

真是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東北軍早已非彼時的東北軍,東北軍建立之初是以張學良為核心,但是張學良被扣押後,東北軍內部早已四分五裂。所以在東北軍得知張學良被扣押的消息,也並沒有採取營救計畫。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那種傳統的“東北軍好幾十萬,一槍不放讓出東三省”的說法是不全面的。事實上,當時張學良的嫡系主力已經大部入關,而留守部隊中的大部分將領又因為在東北軍派系鬥爭中失勢而投向了日軍,恰恰是人們不甚留意的東北部內部矛盾,造成了東北淪陷的嚴重後果。我們甚至可以說,不論有沒有不抵抗的命令,也不論是誰下達了這樣的命令,整東北的局勢發展,都不可能為這一紙命令所左右,歷史有偶然,但在偶然的背後,卻有著更多深層次的必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