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火籠——農村人的記憶!冬天裡,想到它心就暖了……

拎著火籠

拎出一個暖烘烘的農村人的記憶

冬天裡, 想到它, 心就暖了

火籠—作為農村人冬天必備神器

如今仍是農村老一輩捧在手裡的摯愛

有句俗話說:“腳踏一火籠, 手捧包錄餜, 除了皇帝就是我”, 形象地描述農村人過冬的生活情境。 北風呼嘯, 一派嚴寒。 穿襖著棉之外, 大人也好, 小孩也罷, 只要拎上一隻火籠, 身子立馬暖烘烘、香噴噴開來。

那“傢伙”

火籠的外筐採用傳統竹編技藝編制而成, 安安靜靜地如一座溫暖的土牆屋, 裡面安放著一個土缽子或者用鐵皮製成的內膽, 恰似一個呑吐日月精華的杯盞,

內膽內放些火炭, 仿佛一片片沸騰的瓊漿。 上面蓋些火媒灰後, 一個火籠就像一張陽光燦爛的笑臉:春意盎然, 生機無限。 再罩上一個鐵絲蓋, 再在外筐的耳朵上插上一副“火箸”, 就可以愜意地拎著“陽光”走東竄西了。

那些人

在自家的門口或者一堵避風的牆下, 系著圍裙的老奶奶, 或者把火籠放在圍裙下, 一隻手挽著, 一隻手放在蓋上, 腹部像一座隆起的小山。 有時, 在蓋上放幾個山芋烘烤一陣, 香氣上來後, 用癟癟的嘴唇咬一咬, 一臉的笑意。 老爺爺呢, 則喜歡兩手在背後提著, 東一蹎、西一抖的滿村轉。 碰到個對心的, 就湊到一塊, 抽兩筒旱煙, 說兩句閒話, 不知不覺已炊煙四起。 倘若再把燒好的酒菜放在籃上, 一口一口地咪著,

其境界恐怕比“能飲一杯無”還要高上一籌吧。

那道香

將年糕、黃豆、玉米和番薯等放進紅通通的熱火中, 蓋上蓋子, 慢慢地用火筷撥一撥, 挑一挑, 不久便會聞到從火籠裡散發出一陣陣香氣, 不輸當下的燒烤喲。 孩子們堂前屋後的嬉戲玩耍, 聞到香味便跑過來摸兩粒豆子, 吃幾口山芋。

那習俗

火籠的另一個作用是延續香火, 每逢女兒出嫁, 娘家都得陪嫁一個火籠, 而且要把火生得旺旺的(這習慣甚至保留到現在)由女兒帶到夫家, 娘家人還得在火籠裡點一支煙拿回家中, 意思好像是讓兩家都紅紅火火的。

那記憶

小時候我家也有一、兩個火籠, 但由於平時積蓄的木炭不多, 只能省著用。 比方要洗澡了, 屋外一片飛雪,

那時媽媽會在鍋灶內搗些火媒, 生個火籠, 在洗澡前把我的內衣烤一烤, 以免我穿上冰冷的衣服後感冒。 晚上做作業呢, 也生一個, 由於我身子骨孱弱, 火籠基本上歸我享用。 一次, 二哥冷得要命, 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來奪我腳下的火籠。 我不肯, 兩人就拉扯起來, 結果, 火籠打翻在地, 暗紅的炭火和灰白的火媒撒得四處都是。 母親得知後, 把二哥狠狠地罵了一大頓。

現如今農村的城鎮上已經很少很少能見到火籠的身影了, 但在農村, 一些上了年歲的老人, 還喜歡拎著它, 恬淡安詳地出入於老屋中, 仿佛拎著一段溫暖的歲月。

農村的朋友們

你們家裡還有火籠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