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一方食俗,揭西棉湖家鄉臘腸

在廣東地區有“秋風起, 食臘味”的習俗, 臘味, 不是燒臘, 也不是滷味, 而是泛指一切經過臘制的肉食, 常見的有臘腸、臘鴨、臘肉、臘雞等。 而“臘”是一種處理肉食的方法, 就是把肉類用鹽或者醬醃漬後再風乾。 在棉湖, 常見的臘味為臘腸, 亦稱“灌腸”, 是棉湖人傳統節日送禮饋贈親友的手信之一, 陣陣臘香是多少在外的棉湖人時常懷念的味道。

住在棉湖亭腳的李叔自小便跟著父親學習製作臘腸, 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走進李叔的家, 看看臘腸的製作過程, 見證這美味是如何誕生的。

每逢年尾時候, 李叔都會自己親手製作臘腸,

饋贈親戚朋友。 據李叔介紹, 臘腸的製作非常繁瑣, 要經過反復醃制和風乾, 首先, 要將白肉洗淨切成肉丁, 然後加糖進行醃制一定的時間, 緊接著把切好的瘦肉與醃制好的白肉丁混合攪拌, 倒入自家釀制的料酒, 再醃制一段時間。

而這其中最為繁瑣的工序應該是刮腸衣了, 將豬小腸去肉後, 剩下的腸衣將其刮淨, 這項工序需要製作人具備有一定的耐心, 所以現在大部分的臘腸製作作坊都去買已經弄好的腸衣, 鮮少有人親自動手去刮, 但李叔不怕麻煩, 依然自己親自製作, 只為了保存那份美好的臘腸風味。

小腸衣弄好後, 便可以把醃制好的肉料灌進腸衣中, 現在為了方便, 大多數人都使用機器來代替手工灌腸的環節。

為了讓我們瞭解手工灌腸的工序, 李叔特地拿出了專門用於手工灌腸用的工具, 李叔稱之為“灌腸喉”, 一種形似於漏斗的工具。

醃制好的肉料灌進細小的腸衣之後, 便用繩子將其分節固定綁好, 並用牙籤在臘腸上戳一個個小孔, 讓多餘的湯汁在風乾過程中流出蒸發。 進行一系列繁瑣的工序之後, 一串串紅彤彤的臘腸掛在竹竿上, 放在天臺上風乾。 李叔向我們介紹, 臘腸的風乾也是有一定的秘訣, 太陽太過猛烈的話, 臘腸容易變硬, 要在北風的自然風乾下, 這樣晾曬出來的臘腸才具備有獨特的口感, 風味俱佳。

這樣美味的臘腸香是否喚起了你對故鄉的回憶呢?

更多精彩內容請流覽器搜索點擊進入:揭西隨禮匯

有趣有料有禮!

揭西(禮品)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製飲料, 其製作與風味別具特色。 客家先民在遷徙過程中, 艱辛勞作, 勞動歸來, 美美地享用一碗擂茶, 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