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的女人對追了自己很久的男人都沒感覺?有的人一見卻鍾情?

為什麼有人一輩子都沒感覺?

首因相應

在社會心理學中, 首因效應的意思是:對一件事物的第一印象, 會影響對隨後經驗的理解和記憶。 簡單的說就是, 人們對其他人的總體印象怎麼樣, 往往是取決於人們對他人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建立起來之後, 它對後來發生的事情、獲取的資訊的理解和組織, 有著強烈的定向作用。

例如:

你給一個人說:『小明這個人啊, 聰慧、勤奮。 他從小學習很好, 而且興趣廣泛, 做事情絕對不拖延。 遇見困難的事情也從來不害怕。 不過他性格有點, 衝動、愛批評人, 而且你要跟他爭執起來的話他顯得有點固執。

然後你遇見小明。 你會覺得:這個人首先是聰慧、勤奮的。 然後你就去找證據, 試圖證明他是聰明勤奮的。

但是如果把一開始的話倒過來說:『小明這個人啊性格有點, 衝動、愛批評人, 而且你要跟他爭執起來的話他顯得有點固執。 但是聰慧、勤奮。 他從小學習很好, 而且興趣廣泛, 做事情絕對不拖延。 遇見困難的事情也從來不害怕。 』

然後你遇見小明。 你會覺得:這個人首先是衝動、愛批評人。 然後你就去找證據, 試圖證明他確實衝動、愛批評人。

這個是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的。 心理學家阿希(Asch)1946年做的實驗。

為什麼會有首因效應?可能是因為, 人有證實傾向。

證實傾向

心理理學發現, 人們會更傾向於找證據去證明一個觀是正確的,

如果找不到的時候, 才去想「這個觀點可能是錯的。 」這是一種思維的不嚴謹, 嚴謹的思維應該是:「想看看這個觀點有什麼漏洞, 注意觀察現實和觀點不同的地方。 」

那為什麼第一印象很難改變呢?因為改變第一印象的話, 人需要經過一個比較難受的「認知失調」過程。

認知失調

人們如果有一個想法、觀點, 但是自己做了或者發現和原有觀點、想法不同的事情。 就先陷入「認知失調」的狀態。 這種狀態令人不太舒服, 因為資訊的前後矛盾, 不確定怎麼才是準確的而感到苦惱。 如果你改變想法, 那等於要承認「以前我想錯了」。 很多人無法承受這點。 所以選擇保留原來的想法。

第一印象是不可改變的嗎?——也不是

如果時間夠久, 久到人對第一印象記不清楚了。 人就會參考最近的接觸的印象。

這就是「近因效應」了。

“皮格馬利翁效應”——你對人的期待, 影響了他的行為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 也是叫做教師效應。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有兩個新班級。 心理學家告訴老師說, 班級A的學生, 都很聰明!班級B的學生, 不那麼聰明!

結果一個學期後, 發現班級A的成績明顯高於班級B。

老師們認為:這是因為班級A的人聰明。

但事實上是——班級A和B的學生, 智商根本沒有差別。 是心理學家隨便選了一個班級A說他們更聰明。

這種人因為期望, 而有所不同的效應, 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雕刻家, 因為他愛上了自己雕刻的女石像,

把她當真人, 後來神就把石像變成了真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學校的例子裡:老師因為相信A班級更聰明, 所以更願意花時間去教學生、更多鼓勵學生, 學生學習就積極自信, 自然學習好。

在男女關係裡, 也是這樣——

你對一個人有好感, 你就會對他示好, 你對他示好, 他就更可能對你示好, 然後形成良性迴圈。

反之就是惡性循環。

說到這裡, 有人會想——有時候, 看電視劇或者聽別人說起, 單戀另一個人, 另一個人並沒有回應示好。 但是人還是繼續單戀, 這好像沒有良性迴圈, 那麼又是怎麼回事呢?

答案就是:

單戀的人很可能是相信, 這一切都是考驗。 而且陷入了自我感動中, 越是被拒絕, 越是覺得自己愛得深刻, 於是繼續單戀。

也是一個有「收穫」的過程, 只是收穫都是自己給自己的, 而不是單戀物件給他的。

另外, 還有一些人, 是有戀父情結或者戀母情結;所以不可自拔的愛上某些特徵的人。 但是他們自己不知道。 也因為不知道, 所以就覺得這份感情特別「神秘」, 越神秘越覺得是真愛。 「情不知所以一往而情深」。 也是自我感動。

可能性還有很多。 不一一例舉。

最後, 這其實是個概率問題。 雖然各種心理效應很重要, 但也不是每個人每次都會這樣。

畢竟這事情, 還真是講究緣分。

也就是隨機事件的影響。 ——也許他突然中彩票了, 他人變得自信、有好看衣服穿了, 你就覺得他變帥了呢?哈哈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