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眾多名家為何選擇這所中學秘密抗戰?只因為一個巧合

在有著濃厚革命傳統的重慶綦江區境內, 曾有一所鮮為人知的學校, 名為渝南中學。 該校是綦江境內第一所私立完全中學, 在綦江教育界曾有重大影響。 它的前身是重慶私立文成中學, 後因教師不和、派系嚴重而停辦。 當時任渝南警備區司令的張軫得知此事後, 在文成中學的基礎上加以調整, 補充教師, 開辦了一所完全私立中學, 稱為私立渝南中學。 就是這樣一所看似普通的學校, 卻與中共中央南方局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 蔣介石推行“消極抗日, 積極反共”的政策, 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 中國共產黨在重慶的地下工作面臨險惡處境。

“皖南事變”後, 國統區和淪陷區的政治鬥爭環境更為複雜和困難。 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 鞏固黨組織, 中共中央提出“隱蔽精幹, 長期埋伏, 積蓄力量, 以待時機”的方針。 中共中央南方局隨後於1941年在重慶紅岩村提出了党在國統區開展工作要遵循的七大基本原則, 即“要使黨員成為隱蔽的、堅強得力的、與群眾有聯繫的、善於影響和推動群眾的幹部;要在主要的群眾集聚的單位建立起鞏固的一個乃至數個平行的支部, 在主要的工作部門或機關保證有黨的組織和個人的聯繫;要使党的領導機關有獨立領導的能力和自信;要在思想和組織上鞏固黨;要熟悉各主要方面的情況;要做到凡有群眾的地方一定要進去工作;要善於使上層工作與下層工作、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黨外的聯繫與黨內的聯繫相結合”以應對日趨複雜的敵我鬥爭態勢和政治環境。

李世璋照片

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工作方針和南方局提出的基本原則要求, 如何把在重慶工作的部分黨員和進步人士安全撤離, 轉移到農村, 同時在川黔邊境開闢活動區域, 建立黨的工作據點, 成為了南方局面臨的一道難題。 無巧不成書, 事情很快迎來了轉機。 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秘密地下工作者, 曾任孫中山先生新聞發言人的李世璋為了擺脫特務的監視和糾纏, 趁治病之機, 遷居綦江鄉下, 在北伐時的好友、駐綦江的渝南警備司令張軫的支持下,

擔任了綦江渝南中學的校長。 渝南中學的成立, 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 中共中央南方局迅速派員聯繫李世璋, 要求他吸收一批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到該校工作, 以便對學生進行進步的思想政治教育, 傳播革命文化, 壯大抗日民主力量;另一方面要隱藏一批革命戰士, 保護他們的安全, 以待時機。

渝南警備司令張軫

從1943年起, 陸續有10多名共產黨員和許多進步人士從重慶轉移到綦江渝南中學。 這些共產黨員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南方局先後派來的王華冰、張志先、李可風、張煥彩、王雲等同志;二是南方局青年組從中央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鄉村建設學院選派來的共產黨員;三是東江遊擊縱隊撤回到內地的部分黨員。

他們之間彼此不發生橫向組織關係, 互不暴露自己的黨員身份, 學校沒有建立黨的支部, 也未與綦江地下黨發生關係。 他們都各自有與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單線聯繫和組織關係, 直接受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指示和領導。

同時, 著名的經濟學家施複亮、鐘複光;作家黃碧野夫婦、高天夫婦以及李思浩、馮菊坡、譚君牧、于仲行、黃言亮、熊世佛等進步人士也先後轉移到渝南中學。

施複亮夫婦

作家黃碧野

在學生教育和引導方面, 這些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按照南方局的指示和要求, 積極傳播進步思想, 宣傳抗日救亡, 對學生進行革命思想教育, 傳播革命的種子。

他們對學生進行時事教育, 指引政治出路, 指導閱讀進步報刊, 講解時事, 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 同時, 他們以較多的課時選講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作品, 讓學生們閱讀《彷徨》《呐喊》《棠棣之花》《原野》《母親》等作品, 以優秀的文學作品形象教育和感染學生, 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引導其認清現實, 尋求革命的道路;另外, 還適當給予學生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理論的啟蒙教育。 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從重慶帶來不少“禁書”, 如《大眾哲學》《社會發展史》《在延安座談會上的講話》《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小冊子, 使學生們懂得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 理解中國革命的性質和任務, 幫助他們懂得社會發展的規律。 在他們的努力下,不少學生在解放前後走上了革命道路。

為了抗日戰爭和革命事業的需要,在學校工作的共產黨員,注意團結進步人士,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分子,孤立頑固勢力。進步人士之間,經常秘密傳閱黨的報刊和理論書籍,談論時政,溝通思想。

1944年下半年,國民黨在湘桂線上大潰敗,抗日戰爭形勢更為嚴峻,同年11月,一部分日軍攻入貴州,蔣介石驚慌失措。在此情形下,綦江渝南中學的中共黨員和進步教師,積極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的準備,派人到位於綦江、江津邊界的中峰鄉一帶察看地形;派家住農村的學生回家籌備糧食等物品,以備開展遊擊戰爭。後因日軍很快投降,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的計畫最終未能實現。

1945年,李世璋接受新任務,辭去校長職務。此後,大部分黨員和進步人士也離開渝南中學,轉移到別處活動。渝南中學只留下少數黨員在此鬥爭,直到綦江解放。1950年,綦江渝南中學停辦,結束了其光輝的歷史使命。

在他們的努力下,不少學生在解放前後走上了革命道路。

為了抗日戰爭和革命事業的需要,在學校工作的共產黨員,注意團結進步人士,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分子,孤立頑固勢力。進步人士之間,經常秘密傳閱黨的報刊和理論書籍,談論時政,溝通思想。

1944年下半年,國民黨在湘桂線上大潰敗,抗日戰爭形勢更為嚴峻,同年11月,一部分日軍攻入貴州,蔣介石驚慌失措。在此情形下,綦江渝南中學的中共黨員和進步教師,積極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的準備,派人到位於綦江、江津邊界的中峰鄉一帶察看地形;派家住農村的學生回家籌備糧食等物品,以備開展遊擊戰爭。後因日軍很快投降,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的計畫最終未能實現。

1945年,李世璋接受新任務,辭去校長職務。此後,大部分黨員和進步人士也離開渝南中學,轉移到別處活動。渝南中學只留下少數黨員在此鬥爭,直到綦江解放。1950年,綦江渝南中學停辦,結束了其光輝的歷史使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