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文藝|縫紉機的故事

文|李 勁

縫紉機對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我們那個年代成長的過程中基本上每家都有一台縫紉機;陌生的是我們那個年代出生的人又基本上都沒有怎麼使用過縫紉機。

仿佛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 大概是1975年吧, 我父親在母親的一再說服和嘮叨下, 終於下定決心準備買一台縫紉機。 為什麼要說終於呢?因為在當時那個年代, 一是家裡孩子多、生活條件較為艱苦, 一台縫紉機差不多是100多元錢, 父親當時的工資是84.28元, 買一台機器相當於花父親2個月的工資。

二是生活物資供應比較緊張, 就是經濟條件較好也不是隨便就可以買一台縫紉機, 那時買縫紉機除了拿錢外還要供應票, 錢和供應票缺一不可。

有一天, 父親說要動身去銀川, 找在銀川市自治區公安廳工作的我的堂伯父想辦法給買一台縫紉機, 全家大小甚是歡喜。 那時流行的一句順口溜:“三轉一響帶哢嚓”是家庭生活條件富裕的寫照。 說起“三轉”, 我們家當時只有父親手腕上戴的一塊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他參加工作以後買的手錶, 其他就沒有了。 還有“兩轉”分別是“縫紉機”和“自行車”, “一卡嚓”是指照相機。 大概一個多月以後的一天我家的縫紉機買回來了, 我看著包裝箱上寫著“蝴蝶牌”幾個字, 上海生產的, 全家大小喜出望外,

尤其是母親更是興高采烈。 因為那時我家兄弟姐妹4個穿衣服是一件大事, 全家六口人的衣服要縫製是相當繁重的一項家務勞動。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那個年代幾乎是沒有成品衣服出售的, 即便有也是“大城市”才會有而且價錢不菲。 對於當時生活在石油礦區的我們只是一種奢望而已。

母親請來了鄰居家已經有縫紉機的金叔叔, 金叔叔幫助我家安裝好了縫紉機, 母親小心翼翼地擦拭了縫紉機, 標誌著我們家裡以後縫製衣服也告別了手工縫製的年代。 之後在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前夕和春節前夕母親會很忙碌。 親手給我們姊妹3個縫製衣服, 當時姐姐已經參加工作了。 母親不辭辛苦的忙碌就是為了讓我們在節慶穿上新衣服。

“六一”每個孩子的白襯衣、藍褲子是學校要求必須穿的。 每逢“六一”我和弟弟妹妹都能穿上母親縫製的新衣服, 體面地參加學校的運動會和慶典活動, 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 過“春節”也是一樣, 春節前母親也是不停地忙碌, 既要忙著準備為我們趕制新衣服又要忙著過年的物品。 有幾次過年, 母親除了給我們兄妹趕制過年的新衣服還要給左鄰右舍縫製新衣服。 是因為母親心靈手巧縫製的衣服十分合體的原因。 有一年, 因為給弟弟的同學汪衛平和鄰居家賈玉華趕制新衣服, 以至於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居然沒有如期以待地穿上新衣服, 直到大年初一我才穿上新衣服。 為此, 當時我還有些怨恨母親。
現在想一想真是不懂事, 我大年初一的新衣服那是母親一個通宵沒有睡覺趕制的呀……我更沒有理解母親的為人, 母親要強的性格。 母親寧可自己受累也要完成答應別人的事, 這就是我的母親, 這就是一位母親的品德。 直到我長大參加工作離開家以後才明白了什麼叫“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的含義。

從此我家的縫紉機就時不時地轉動著, 母親用她勤勞、靈巧的雙手為我們的成長縫製著衣服, 也繼續為鄰居李長城等家庭縫製著衣服。 由於生活條件的艱苦, 母親也經常把父親穿過的舊衣服進行修改給我們穿, 每一件衣服都修改得舒適合體。 引來同學們和鄰居羡慕的眼光, 我們兄妹也很是驕傲。 縫紉機作為當時家庭中貴重物品每次搬家我們也十分愛惜,

把它放在光線好的地方好讓母親繼續為我們縫製衣服。

隨著歲月的流逝, 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 縫紉機已經失去了它的重要作用, 許多家庭經過幾次搬家縫紉機都被處理了, 但我家的縫紉機始終保留了下來。 母親對它“情有獨鍾、依依不捨”。 我想在母親的眼裡它不僅僅是一台縫紉機, 也是母親辛勤大半生的縮影, 更是我們姊妹成長的記錄。 在母親的人生中又怎麼能割捨掉它呢?以前生活的艱辛和歲月的磨礪使母親年輕時靈巧、秀美能繡花的雙手現在已經關節變形。 我們做兒女的又怎能夠忘卻母親的養育之恩呢……

這就是我要講述的我家縫紉機的故事, 平凡中意喻著偉大, 瑣事中暗藏著精神!

瑣事中暗藏著精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