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從海禁到開放國門,明朝的海洋貿易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歐式商船

中國古代的海洋貿易一直在發展, 在唐宋以前, 隔海相望的日本、東南亞海島經濟還比較落後, 而印度中東又比較遠,

造船與航海技術不足以支撐東南沿海與印度波斯的海上貿易。

而到了唐宋時期, 日本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逐漸發展起來, 造船與航海技術也足以支撐遠航到印度和中東進行貿易。 更主要的是, 阿拉伯帝國崛起之後, 大量的阿拉伯商人通過海洋貿易擴張, 阿拉伯的商船一直從中東航行到廣東, 在這個過程中, 南洋群島被阿拉伯商人殖民, 導致現在的印尼、馬來、汶萊等國家都信奉伊斯蘭教。

唐宋海上絲綢之路

可以說, 唐宋的海洋貿易, 有一半是阿拉伯海商撐起來的。 黃巢起義時, 一度殺到廣東, 在廣州屠殺數萬阿拉伯人。 南宋滅亡前, 福建的海商以泉州蒲家獨大, 而蒲家, 則是移民定居到宋朝阿拉伯商人。

元滅南宋, 繼承了南宋的海洋貿易, 而且進一步發展。 可以說元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海洋貿易最發達的時代。

但是發達的海洋貿易, 到明朝後就戛然而止。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 實行了嚴厲的海禁政策, 限制民間漁船的大小, 民間商人不允許出海貿易, 海外的商船也禁止進入中土的港口,

更不准到陸地上來交易。 海禁最嚴厲的時候, 甚至有片帆不許下海, 漁民的捕魚行為都一度被禁止。

朱元璋之所以實行海禁政策, 有說是為了防禦倭寇, 有說是為了剿滅方國珍、張士誠、陳友定等在沿海的殘餘勢力。

不管是什麼原因, 這一政策一直持續到明朝中期。 在這一段時間內, 中國的海商想要做生意, 只能通過參與鄭和的船隊出海, 或者違背朝廷的禁令, 走私出海。 而海外的商人, 只能通過加入到所在國家的朝貢隊伍, 利用朝貢的時機來明土銷售他們的貨品。

鄭和下西洋, 走的仍是唐宋海上絲綢之路

所以在這段時期, 朝鮮、日本、琉球等等國家的商人, 都是跟隨他們的朝貢隊伍來華貿易, 所以有明一代形成一個特色, 朝貢的外交隊伍, 實際上卻是一個大商隊, 裡面商人的數量占到絕大多數。 而明朝也經常利用減少友邦的朝貢次數來達到懲罰他們的目的, 比如嘉靖年間, 日本兩個朝貢商隊爭奪朝貢名義而大打出手, 明朝對他們的懲罰是,

斷絕日本朝貢, 日本的商人也就失去了借朝貢來華貿易的機會。

寧波爭貢之役

這種貿易是官方嚴格控制並參與的貿易, 稱為勘合貿易。 和前面的宋元對比起來, 明朝不僅沒有享受到海貿帶來的高額收稅, 還要承擔國內外走私商人武裝搶劫沿海的騷亂之苦。

所以到了正德年間,朝廷上下看到了海貿稅收因為走私貿易而流失,逐漸開始放開海禁。正德九年(1514),恰好在葡萄牙人第一次抵達中國沿海的那一年,朝廷開始允許市舶進入廣州。也就是說,外國的商船可以進入中國的港口,朝廷允許進口貿易了。冰封了將近150年的海貿,終於在廣州打開了第一個缺口。

葡萄牙大帆船

但是這個缺口打開的既全面,時間也不夠長。首先,它只允許外國商船前來,不允許國內商船出海,只許進口不許出口,沿海的本土海商,不得不繼續進行走私出口貿易。

其次,它實行的時間也比較短,八年後的嘉靖元年(1522),因為葡萄牙人的商船攜帶了火炮進入廣州港,朝野振動,擔心洋人圖謀不軌,就又恢復海禁,不允許外國海商的船隊進入。

重新恢復海禁,導致原本的合法貿易全部變成非法,走私貿易在嘉靖年間達到極盛。而無法進入港口的葡萄牙商人、日本商人等等外國海商,則搶佔了沿海的一些荒蕪的島嶼,與陸地上的走私商進行貿易。比如福建的月港、浙江的雙嶼島。

而徹底淪為走私貿易的中外海商,不受律法監管,時而騷擾沿海居民,攻擊商船,不同的商隊之間相互火拼,最終形成了嘉靖年間的倭患。名為倭患,實際上絕大部分是沿海的走私商人,屬於明朝的臣民。比如著名的許一、汪直、徐海等等。

明軍抗倭想像圖

雖然明廷用武力鎮壓了一些武裝化的走私商隊,但是最終還是妥協了,重新恢復了廣州港的海貿,允許外藩進入廣州貿易,此外,廣州附近的澳門租借給葡萄牙人,也成為閩廣海商出海貿易的港口。不過這一階段,依然是許進不許出,允許海外商人的商船進入,不允許本土商人造商船出海。

明代澳門圖景

而到了隆慶元年(1567),明廷在福建泉州開放港口,允許本土商人販運貨物出海貿易,史稱隆慶開關。但是與廣州相反,泉州不允許海外商船停靠,許出不許進。

一個廣州許進不許出,一個泉州許出不許進,雖然史書明確記載開發的港口只有這兩個,不過海貿的堅冰總算破凍了。明代的海禁政策反反復複將近兩個世紀,終於宣告結束。

海禁一開,明朝通過兩個港口增加了幾十萬兩白銀的財政收入,東南沿海也興起了無數個海商集團,同一時段的西班牙人佔據呂宋(菲律賓),葡萄牙人佔據麻六甲,荷蘭人逐漸抵達東南沿海,海上的貿易異常繁榮,西班牙大帆船年年從拉美運送白銀來換取明朝的茶葉、瓷器和棉布、絲綢,而著名的晚明大海商鄭芝龍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長起來的。

西班牙大帆船

伴隨著海貿的繁榮同時,東西方的文化交際也達到了一個鼎盛期。這一個時代,相當於西方知識份子階層的傳教士們紛紛進入明朝境內傳教,在傳教的過程中他們接觸東方文化,同時也把歐洲的文明帶到中土來。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傳教士利瑪竇和明朝士大夫徐光啟。利瑪竇寫的劄記記錄了晚明當時的社會百態,同時他還利用字母給明朝官話編了一套最早的中文拼音,但是沒有流行。

利瑪竇設計的拼音

而徐光啟則是系統性的學習了西方的自然科學,翻譯了幾何原本等著名科學著作,並且在北京欽天監修訂了新式曆法,而且引進歐洲的火器和軍隊訓練方法。

利瑪竇與徐光啟

然而這些經濟上的繁榮貿易和文化上的頻繁交流,隨著滿清入關,一切都隨風而去,留下的是閉關鎖國的康乾盛世,國人繼續陷於與世隔絕的愚昧和無知。

所以到了正德年間,朝廷上下看到了海貿稅收因為走私貿易而流失,逐漸開始放開海禁。正德九年(1514),恰好在葡萄牙人第一次抵達中國沿海的那一年,朝廷開始允許市舶進入廣州。也就是說,外國的商船可以進入中國的港口,朝廷允許進口貿易了。冰封了將近150年的海貿,終於在廣州打開了第一個缺口。

葡萄牙大帆船

但是這個缺口打開的既全面,時間也不夠長。首先,它只允許外國商船前來,不允許國內商船出海,只許進口不許出口,沿海的本土海商,不得不繼續進行走私出口貿易。

其次,它實行的時間也比較短,八年後的嘉靖元年(1522),因為葡萄牙人的商船攜帶了火炮進入廣州港,朝野振動,擔心洋人圖謀不軌,就又恢復海禁,不允許外國海商的船隊進入。

重新恢復海禁,導致原本的合法貿易全部變成非法,走私貿易在嘉靖年間達到極盛。而無法進入港口的葡萄牙商人、日本商人等等外國海商,則搶佔了沿海的一些荒蕪的島嶼,與陸地上的走私商進行貿易。比如福建的月港、浙江的雙嶼島。

而徹底淪為走私貿易的中外海商,不受律法監管,時而騷擾沿海居民,攻擊商船,不同的商隊之間相互火拼,最終形成了嘉靖年間的倭患。名為倭患,實際上絕大部分是沿海的走私商人,屬於明朝的臣民。比如著名的許一、汪直、徐海等等。

明軍抗倭想像圖

雖然明廷用武力鎮壓了一些武裝化的走私商隊,但是最終還是妥協了,重新恢復了廣州港的海貿,允許外藩進入廣州貿易,此外,廣州附近的澳門租借給葡萄牙人,也成為閩廣海商出海貿易的港口。不過這一階段,依然是許進不許出,允許海外商人的商船進入,不允許本土商人造商船出海。

明代澳門圖景

而到了隆慶元年(1567),明廷在福建泉州開放港口,允許本土商人販運貨物出海貿易,史稱隆慶開關。但是與廣州相反,泉州不允許海外商船停靠,許出不許進。

一個廣州許進不許出,一個泉州許出不許進,雖然史書明確記載開發的港口只有這兩個,不過海貿的堅冰總算破凍了。明代的海禁政策反反復複將近兩個世紀,終於宣告結束。

海禁一開,明朝通過兩個港口增加了幾十萬兩白銀的財政收入,東南沿海也興起了無數個海商集團,同一時段的西班牙人佔據呂宋(菲律賓),葡萄牙人佔據麻六甲,荷蘭人逐漸抵達東南沿海,海上的貿易異常繁榮,西班牙大帆船年年從拉美運送白銀來換取明朝的茶葉、瓷器和棉布、絲綢,而著名的晚明大海商鄭芝龍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長起來的。

西班牙大帆船

伴隨著海貿的繁榮同時,東西方的文化交際也達到了一個鼎盛期。這一個時代,相當於西方知識份子階層的傳教士們紛紛進入明朝境內傳教,在傳教的過程中他們接觸東方文化,同時也把歐洲的文明帶到中土來。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傳教士利瑪竇和明朝士大夫徐光啟。利瑪竇寫的劄記記錄了晚明當時的社會百態,同時他還利用字母給明朝官話編了一套最早的中文拼音,但是沒有流行。

利瑪竇設計的拼音

而徐光啟則是系統性的學習了西方的自然科學,翻譯了幾何原本等著名科學著作,並且在北京欽天監修訂了新式曆法,而且引進歐洲的火器和軍隊訓練方法。

利瑪竇與徐光啟

然而這些經濟上的繁榮貿易和文化上的頻繁交流,隨著滿清入關,一切都隨風而去,留下的是閉關鎖國的康乾盛世,國人繼續陷於與世隔絕的愚昧和無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